糖尿病病因病理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糖尿病 > 糖尿病病因病理

血糖上上下下坏处多!

举报/反馈
2009-10-01 04:58:0039健康网社区

  正常生理状态下,血糖值并非恒定不变。一天当中的不同时间(如餐前与餐后)或是在非同日的同一时间,血糖往往有一定波动,只是波动幅度不大,血糖曲线相对平缓。这主要依赖于机体具有非常精细的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使血糖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

  高血糖是糖尿病的标志以及导致慢性并发症的主要原因。高血糖的不良作用是以慢性持续和血糖水平波动两种方式体现的。糖尿病患者由于存在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细胞功能缺陷,对血糖的调节能力下降,加之饮食控制不佳、用药方案不合理、治疗依从性差等因素,导致血糖总体水平升高以及血糖波动性增大。表现为全天24小时血糖曲线波动明显,尤其是餐后血糖显著上升;非同日测定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的变异度也显著增加。

  血糖波动的危害大于持续高血糖的危害

  研究表明,血糖波动参与了糖尿病并发症的病理生理机制,是引发糖尿病并发症的又一危险致病因素。血浆葡萄糖水平不稳定所引起的生物效应,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危险性的作用远远超过血糖绝对水平的作用。波动性高血糖更易造成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损害。血糖波动越大,慢性并发症发生率越高,预后越差。

  波动性高血糖的危害源于高血糖和波动性两个方面。其中高血糖是个慢性持续的过程,对糖尿病的危害众所周知;波动性指急性血糖升高,对机体是个急性的“应激”事件。目前研究表明,迅速升高餐后血糖可通过对胰岛β细胞的直接毒性,增加内皮细胞通透性,使蛋白质渗出增加,导致微血管病变引起凝血功能异常,导致大血管并发症等。与稳态高血糖相比,血糖波动更易损伤内皮细胞,引起氧化应激反应。特别对老年人来说,血糖波动大还会促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异常,从而增加心脑血管病发生率与死亡率。因此,糖尿病患者要在医生指导下,加强血糖监测,在控制好血糖的同时,有效降低血糖波动性,尽力保持血糖相对稳定,防止因血糖波动引起的氧化应激和血管内皮功能损伤。

  血糖波动常见三大危害

  对胰岛β细胞的毒害 研究表明,低血糖和高血糖都能诱导体外培养的大鼠胰岛β细胞凋亡,使胰岛素分泌下降,加重病情。胰腺中的胰岛细胞是人体内唯一分泌胰岛素的重要组织。研究表明;胰岛功能丧失是导致血糖波动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胰岛细胞一旦衰竭死亡,将很难修复再生,它的分泌胰岛素功能也会相应丧失。胰岛功能日渐衰竭将导致血糖很难控制。

  对血管的损害 研究发现,快速降低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培养基中的血糖浓度,足以引起细胞皱缩以及与DNA片段有关的胞核浓聚,并使细胞丧失功能。基础研究证实:血糖波动性升高,能加速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促进血管并发症发生与发展。临床研究证实:血糖反复波动,在治疗过程中容易频繁发生低血糖,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及死亡率。

  对肌肉的影响 骨骼肌是体内葡萄糖处理的主要靶位之一,葡萄糖在骨骼肌中的转运受损是导致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原因。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作为胰岛素信号转导中的关键酶,在调节糖代谢中起重要作用。研究发现,高糖能抑制实验大鼠骨骼骨细胞的葡萄糖转运活动,削弱磷脂酰肌醇3激酶基因的转录与表达。若刺激培养基中葡萄糖浓度波动,上述活动将显著降低,且与波动频繁呈正相关。

(实习编辑:李杏)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