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访谈 > 专家访谈

心理学家提醒:过度关注灾害也会有创伤

举报/反馈
2008-05-26 14:41:00

  我们的社会何时才能抚平灾难带来的心理创伤?我们需要怎样的帮助和自助,才能重建我们的心灵家园?

  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中国心理学界危机与灾难心理援助项目组副组长樊富珉,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记者:灾难过后,很多人会有各种各样严重的身心反应。这种反应正常吗?需要心理援助吗?

  樊富珉:灾难确实会给人带来很多方面的强烈反应,我们通常叫做应激反应。以往经验发现,灾后三个月后心理问题会凸显出来。这种身心反应首先是躯体症状,比如有些人不想吃东西、感觉疲劳、失眠、心慌、吃不下、做噩梦、全身紧绷、喘不过气来等等。同时,心理上会表现出失落、痛苦、愤怒、焦虑不安、孤单无助等等,在人际交往方面还会表现得不想见人,或者拽着别人不放,或者无法独处、指责别人等等。

  这些都是正常反应。你想我们遇到这么大的地震灾害,如果泰然自若就不正常了。这就是我们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因。所以,在灾害危机发生的初期,需要向大家发送小册子,或者通过广播、报纸,让大家接受这种症状。

  记者:国内外以前有无大规模心理援助的行动?有什么经验和教训?

  樊富珉:“9·11”以后,美国就制定了一整套大规模心理干预的机制。台湾大地震后,当地政府也开发出一套系统的危机干预方案。灾后成立的中国心理学界危机与灾难心理援助项目组,在汶川地震后的第二天,就通过互联网找到很多危机干预的现成方案。台湾的同行也发送给我们大量资料。所以我们项目组很快就编制了一套心理教育手册,告诉灾区幸存者以及救助人员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

  随着时间推移,通过个人的主动学习或者专业心理人员的干预,大部分人可以慢慢自愈。大约只有20%~30%的人,如果干预不当,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最后可能发展成精神疾病

  唐山大震后,受灾人群中真正得PTSD的有20%左右;台湾大地震后PTSD在受灾人群中约有20%~30%。这种心理障碍的最大特征就是脑子里不断闪回创伤经验,挥之不去,一直在脑子里。病人吃不下饭,睡不好觉,长期不能适应,无法正常生活。这就必须进行专业治疗。台湾1999年大地震后,直到现在,还有相当一些人没有治愈。

  记者:灾难后的危机心理干预有什么特殊之处?

  樊富珉:危机心理干预与传统心理咨询不同,有特殊规律,需要使用立即性、灵活性、方便性、短期性、创造性的咨询策略,来协助人们适应与渡过危机。在危机心理干预中,需要更多的行动和指导,例如运用稳定情绪的心理技术,帮助有创伤反应的人接纳自己的症状,然后寻找身边可利用的资源。

  现在灾区广泛散发的小册子,非常有用。SARS期间我们已经有这个经验了。恐慌源于人们对事件的不了解。情绪稳定还是不稳定,跟人们对事件的掌控有关系。

  记者:心理专家怎样帮助幸存者渡过心理难关?心理援助实施的最佳方式是什么?

  樊富珉:支持性的干预最好在七天之内。比如大家在一起说说自己的感受,从别人那里得到一些安慰和力量,得到一些知识性的小册子。我们把这叫心理急救。就好像我们摔伤了,伤口在流血,那么我们首先要清创,敷上纱布,送到医院之后,再去检查伤得有多严重,是否需要缝合。心理创伤的处理跟这个一样,只不过心理创伤看不见摸不着。

  但是我们要相信可以自救。灾区没有这么多专业心理人员,每个人也不一定都需要专业人员的帮助。那些性格乐观的人,看问题容易看到积极一面的人,就容易走出来。

  记者:救援人员也会遇到心理创伤吗?

  樊富珉:灾难援救人员(包括医护人员、搜救人员、消防或警察、志愿者等),通常被误以为其平时的训练与经验,足以应付灾难所带来的心理伤害,其实不是这样的。面临重大灾难时,救援人员天天都要高强度超负荷地工作,面对惨不忍睹的状况,还经常面临余震等安全威胁。他们很容易出现不良的身心反应。

  解决办法是尽量给他们一些支持,比如工作一段时间后,大家一起说说自己的感受和救灾经验,说出来,别压在心里。同时,保证适当的放松、休息与睡眠和饮食,伙伴之间互相加油、打气,不要互相指责,对于避免心理创伤非常重要。救援工作结束后,救援人员最好能接受专业的心理辅导,有助于减少救灾而造成的替代性创伤。

  唐山大地震的时候,没有心理专业人员,没有人懂,其实有很多人需要心理服务。现在我们社会发展了,经济也有了一定实力,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不再是以生存为本的社会。这次救灾,中央政府的表现那么的让人感动,就是因为尊重生命、尊重人。

  记者: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几乎每个人都在看新闻,用尽可能多的时间关注救灾。看得多了,会不会也有心理上的影响?

  樊富珉:会,我们把这叫做替代性心理创伤。台湾就有这样的教训,台北的一个老人,在地震发生后,几乎每天24小时都在收看地震灾害报道,结果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哭泣,整个生活受到影响,最后因为抑郁不得不去医院治疗。我听说北京有很多公司白领,一有时间就上网看灾害信息,没有办法集中注意力工作。看的时候就很伤心很难过,负面情绪非常多,不看呢又忍不住。扰乱了正常的生活。

  记者:如果人们走出来,通过献血、捐款等方式为灾区做实事,会不会有助于缓解替代性心理创伤?

  樊富珉:会。普通人对灾区最好的帮助,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有钱捐钱,有力出力,帮助灾区的方式有多种多样。

  不过我想随着时间推移,有关灾区惨状的报道会越来越少。媒体还应该多报道一下救援者的故事,另外,用一些宣传的小册子告诉大家,过度关注灾害,也会有创伤。你可以关注救灾,但是最好安排好正常生活,不受干扰,正常休息。如果长时间出现负面情绪,自己不能排除,就需要去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责任编辑:姚青)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