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赵铠:疫苗研发不缺“中国制造”

  “卫生部为实施国家免疫规划,在推荐的疫苗免疫程序中有18种疫苗,我粗略算了一下,有12种疫苗是1978年以后研发的。”赵铠告诉记者,“30年来,我国的免疫规划覆盖率不断扩大,疫苗控制传染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不断下降,疫苗的开发和应用功不可没!”

  疫苗防病作用明显

  赵铠说,预防用疫苗是应用天然的或以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获得的微生物或其具免疫活性成分的生物材料制备,用于预防人类疾病。疫苗特别是对人为传染源又无动物宿主的一些传染病,例如天花白喉麻疹脊髓灰质炎等,防病作用更为显著。

  资料显示,我国白喉、麻疹、百日咳和脊髓灰质炎等4种传染病的发病人数在新中国成立前曾常年流行。上世纪60年代,在一些大城市有计划地开展了卡介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制剂、麻疹和脊灰疫苗的免疫接种。1978年,卫生部下发《关于加强计划免疫工作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对上述6种疾病开始实行计划免疫,随着接种率的提高,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为消灭脊髓灰质炎,除开展常规免疫外,1993年开始实施每年2次的强化免疫,1995年至今已连续多年未发现本土脊髓灰质炎野病毒感染的病例。

  我国也是乙肝高流行区,人群中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9.75%。1986年开始实施乙肝疫苗免疫接种,1992年起对新生儿实施普遍免疫接种并纳入计划免疫管理。2002年,乙肝疫苗正式进入儿童免疫规划。根据2006年卫生部开展的全国人群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全国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已降低至7.18%,其中1~4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最低,为0.96%;5~14岁人群为2.42%;15~59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最高,为8.57%。

  为什么要以这几个年龄段来划分?赵铠说,1992年到2002年是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管理的10年,2002年到2006年是纳入免疫规划的4年,1~4岁儿童的携带率大幅下降,5~14岁人群携带率也比高年龄组低很多,充分说明把乙肝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成果。

  再看其他几个主要传染病。麻疹发病率由1978年的249/10万下降到2006年的10/10万以下,百日咳的发病率由126/10万下降到0.5/10万以下;1978年白喉的发病率为2.11/10万,现在几乎为零。

  “中国制造”彰显优势

  赵铠告诉记者,上世纪50~60年代,是国际疫苗研发的“井喷期”,研发了多种疫苗。特别是细胞培养技术的广泛应用,相继开发了脊髓灰质炎活疫苗、麻疹活疫苗。1974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扩大免疫规划的概念,要求各成员国采取疫苗免疫接种与流行病学监测,以预防、控制一些儿童传染病。

  我国于1978年开始实施扩大免疫规划,当时叫计划免疫。随后,疫苗研发取得很大进展。先后研究开发了针对乙肝、甲肝、风疹、流腮、出血热、流感、水痘、轮状病毒、流脑、痢疾、伤寒、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等13种疾病的疫苗和麻风腮联合疫苗等6种多联多价疫苗。研发的减毒活疫苗都采用本国毒株,如麻疹、风疹、甲肝和乙脑活疫苗,其中甲肝减毒活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是我国在国际上率先研究的减毒活疫苗。

  我国每年都有甲肝局部暴发。1980年我国开始研制甲肝疫苗。最初的甲肝活疫苗是液体剂型,质量不稳定,保存有效期仅3~5个月,给推广应用带来困难。后来,研制了冻干疫苗,有效期可达1年半,为甲肝疫苗进入国家免疫规划奠定了基础。

  细菌类亚单位疫苗是我国疫苗研发的另一大特色。上世纪70年代末开发了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推动了细菌亚单位疫苗的研制。进入90年代,又相继研究开发出无细胞百日咳疫苗、伤寒Vi多糖疫苗、流感嗜血杆菌多糖结合疫苗以及老年人用肺炎多糖疫苗等,这些疫苗均不含菌体,接种反应轻微。

  “我们还不是疫苗强国”

  在国际疫苗学界,2006年被认为是复兴之年。其标志是人乳头瘤病毒疫苗(预防宫颈癌)、多价轮状病毒疫苗和预防老年人带状疱疹的水痘疫苗。赵铠认为,相比之下,我国疫苗研发距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目前我国有疫苗生产企业超过30家,可以生产抵抗20 多种病毒的40余种疫苗。“单从疫苗品种、数量、生产能力和使用看,我国是名副其实的疫苗大国,但以新研发的品种一对一比较,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大约有10年。”

  赵铠说,人们对疫苗的认识逐渐深入。过去把疫苗简单定义为一种可诱导抗疾病免疫力的灭活或减毒病原体,免疫接种也局限于用来预防感染性疾病。由于经提取的亚单位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的出现,灭活和减毒的概念已模糊不清。新的疫苗定义是,通过注射或黏膜途径接种,可以诱导针对致病原的特异性抗体和细胞免疫,使受种者获得保护或消灭致病原的蛋白、多糖、核酸、活载体或感染因子。从开发疫苗的技术路线看,将不限于研制灭活或减毒疫苗。DNA重组技术将用于研究开发多种类的基因工程疫苗。如将编码目标抗原的基因和载体质粒重组后转入受体中使之表达,提取表达的蛋白可制成疫苗,如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等。

  研究开发联合疫苗,是另一发展趋势。目前,发达国家使用的联合疫苗,有的可以预防6种疾病,而我国最多的只能预防3种疾病,如麻风腮三联疫苗。赵铠认为,随着我国扩大免疫规划的实施,儿童接种疫苗的针次越来越多,间隔越来越密。使用单品种疫苗,“儿童捋起袖子来可能都是针眼”,尤其在我国的偏远地区,如果要家长频繁带孩子去接种点打预防针,可能会影响其接种的积极性,因此,研发联合疫苗意义重大。

(责任编辑:姚青)

2008-04-29 11:35:00浏览31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王晓东主治医师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三甲
腰椎间盘突出单杠每天吊多久
腰椎间盘突出单杠每天吊多久没有具体的规定,需根据个人体质进行综合评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采取吊单杠的方法进行治疗,相当于一种简易的牵引治疗,其目的是利用自身的重量作为牵引,将椎体轻度的拉开,使得轻度膨出或者突出的椎间盘有一定的回纳。对于吊单杠的时间没有绝对的要求,以患者可以耐受为宜。但每天最好悬吊1-2次以上,每次不低于10分钟,才可能会有一定的疗效。 腰椎间盘突出单杠每天吊多久与个人的体质有关。有的人体重大,可以每次坚持10秒钟再停下休息,每天做半个小时。要是本身体重比较小,出现手掌疼痛不严重,可以每次做10-30秒,坚持45-60分钟。锻炼的患者应该注意,运动量应由少到多,幅度由小到大,时间由短到长,要严格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适可而止、量力而行。 另外,在吊单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选择高度合适的单杠,双手举起来就能碰住。而在落地的过程中,只要腿伸直就能够着地面,这样能够很好的避免在落地过程中,由于自身重力作用对于椎间盘的缓冲,避免一瞬间压力增大,导致原有的腰椎间盘突出进一步加重的可能。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日常生活中还可以尝试做小燕飞、拱桥、平板支撑,也可以缓解腰椎间盘突出。
王凤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三甲
腰椎间盘突出针灸能复位吗
一般情况下,腰椎间盘突出是指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进行针灸一般不能复位。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对穴位的刺激,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局部肌肉紧张、痉挛的状态,减轻疼痛,但并不能使突出的椎间盘复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主要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推拿等。1、一般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出现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导致相邻脊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腰部疼痛,下肢麻木、疼痛等不适症状。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注意多休息,避免长时间弯腰工作,同时患者要注意饮食健康,患者可以多吃一些钙含量丰富的食物,如牛奶、排骨等,可以促进疾病的恢复。此外,患者还可以进行适当的热敷,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从而缓解上述不适症状。2、药物治疗如果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明显疼痛症状,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塞来昔布胶囊等非甾体类抗炎药进行治疗,患者也可以遵医嘱服用甲钴胺片、维生素B12片等营养神经的药物进行治疗。3、物理治疗患者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牵引疗法、红外线疗法等物理治疗的方式进行治疗,可以减轻突出的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缓解上述不适症状。4、手术治疗如果患者不适症状比较严重,患者通过上述治疗方式效果不佳,则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通过半椎体切除术、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器融合术等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改善病情。5、推拿此外,除上述治疗方法以外。患者也可以遵医嘱进行推拿治疗。推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改善肌肉痉挛的情况,有助于改善上述疼痛的情况。但是,患者需要前往专业的医院进行,以免导致严重后果。如果患者出现剧烈腰痛、明显下肢麻木等不适症状,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