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李成贵:付费生二胎并非生育权买卖

  “农村居民放弃二胎生育指标获得补助。自愿放弃生育的农村家庭与计生部门签订合同,社保部门为其设立专门账户,在农家主妇50岁时(即过了育龄)一次性发放。”——我的提案《实行城乡间人口生育指标自愿有偿调节》被一家媒体有选择地引用处理后,在网上引起了热议。其中,质疑最多的是,这样的方案会不会导致有钱人就可买二胎?鲁鱼亥豕,已不是原状。

  对于提交提案,我始终坚持两点,一是不要感性的经验主义的直观反应,二是反对不严肃的提案。

  计划生育政策在成功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现实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有以下两点:

  一是不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我国在城市实行严格的“一孩”政策;在农村,大部分省市区实行“一孩半”政策或“二孩”政策。这种“城市紧,农村松”的生育政策,导致农村生育率明显高于城市。从总体上看,农村孩子在人力资本形成方面处于不利地位;其结果直接影响了国民平均素质的提高,不利于实现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的转变,成为影响我国竞争力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因素。

  二是阻碍了城市化的步伐,不利于城乡统筹和全面实现现代化。2006年我国人均GDP首次超过2000美元,但城市化率只有43.9%。有关资料显示,日本、韩国、巴西在人均GDP2000美元时,城市化率分别达到72%、64%、66%。造成我国城市化滞后的原因,除了城乡二元经济社会政策安排外,也与农村生育率明显高于城市直接相关。

  我认为有必要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调整完善。为此建议,在国家严格管理下,实行城乡间人口生育指标“自愿有偿调节”的政策。该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城市居民付费获得二胎生育指标。人口与计生部门对申请二胎的家庭条件以及申请时间早晚等因素,应用全国统一的软件管理系统,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的综合评估,采取电脑排序,并据此发放生育指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家庭收入是必要条件,但在各项指标加权时不能作为核心指标,以防向富人做不适当倾斜。

  申请者获得生育指标需要交纳一定费用,充作人口发展调节基金。

  二,农村居民放弃二胎生育指标获得补助。“人口发展调节基金”由人口与计生部门和社保部门联合管理,主要用于补助放弃生育二胎的农村家庭。自愿放弃生育的农家与计生部门签订合同,社保部门为其设立专门账户,在农家主妇50岁时(即过了育龄)一次性发放。这期间,农家违反合同生育二胎,视为超生,按有关规定处理;那些自愿做生育手术的农家主妇,可按照程序及时领到全额补助。这样做,目的是为了防止某些农民在领取补助金后仍然生育的现象发生。

  三,“人口发展调节基金”采取收支两条线。具体收费和补助的标准由省级政府决定。在制定标准时,应考虑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差距以及不同地区农民的收入水平。具体生育指标依据农村放弃数量和城市申请数量动态平衡的原则在省级范围内配置,并为中央进行省际间调控留下一定余额。

  这样的调整,仍然可以保持低生育率,但在提高人口素质、调节收入分配、加快城市化等方面其利可观,同时无利益受损者,是可行的。

(责任编辑:姚青)

2008-03-13 10:25:00浏览45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专家在线
查看更多访谈医生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邓洪容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三甲
生二胎后得了糖尿病是怎么回事,怎么办
生二胎后得了糖尿病,可能与饮食因素、年龄因素、遗传因素、体力活动减少因素、胰岛素抵抗因素等有关,需要根据不同原因采取对应处理。 1、饮食因素 如果患者在生完二胎后不注意控制饮食,过多食用含糖量高的食物,比如蛋糕、巧克力等,容易导致体内血糖升高,从而引起糖尿病。因此建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合理膳食,以清淡的食物为主,避免食用过多含糖量高的食物,如巧克力、糖果等,同时还可适当进行运动,有助于缓解症状。 2、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各个器官会逐渐衰退,会导致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从而诱发糖尿病。建议平时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熬夜,适当进行运动,能够增强体质。 3、遗传因素 如果产妇的父母患有糖尿病,在生完二胎后的产妇患有糖尿病的概率通常会高于正常人群。此时患者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避免病情加重。如果患者诊断为糖尿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盐酸二甲双胍片、格列齐特缓释片等药物控制血糖,同时还可遵医嘱服用胰岛素进行治疗。 4、体力活动减少 在生二胎时,孕妇需要照顾宝宝,可能会导致体力活动减少,从而诱发糖尿病。建议孕妇在孕期需要适当进行运动,如散步、瑜伽等,可以促进体内血糖代谢,改善症状。 5、胰岛素抵抗 如果孕妇在怀孕期间出现胰岛素抵抗,会导致体内的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血糖无法正常代谢,就会诱发糖尿病。建议孕妇在孕期需要注意饮食调节,避免进食含糖量高的食物,如巧克力、糖果等。必要时,孕妇可以遵医嘱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 建议孕妇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对症治疗。在日常生活中孕妇要注意饮食均衡,避免暴饮暴食,可以适当吃富含维生素以及蛋白质的食物,如苹果、西红柿、鸡蛋等,有利于补充身体所需营养,促进胎儿生长发育。同时,孕妇还要注意多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34岁还能生二胎吗
34岁的女性是否还能生二胎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来判断。一般来说,如果身体状况良好且做好充分准备,可能可以生二胎;但如果存在某些严重的健康问题或不利因素,则不可以生二胎。如果34岁的女性身体健康,没有严重的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生殖系统功能正常,月经规律,排卵正常,并且有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那么可能可以生二胎。这个年龄段虽然相比更年轻的时候生育风险会有所增加,但只要做好孕前检查、孕期保健和产后护理,仍然有很大机会顺利生育健康的宝宝。然而,如果34岁的女性存在一些严重的健康问题,比如患有严重的高血压、糖尿病控制不佳、心脏病功能较差、肾脏疾病等,或者生殖系统存在严重的问题,如子宫肌瘤较大影响生育、输卵管堵塞、卵巢功能严重衰退等,或者有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长期吸烟、酗酒、熬夜等,以及心理状态不稳定,承受压力的能力较弱,那么可能不可以生二胎。这些情况会增加孕期并发症的风险,如妊娠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早产、胎儿发育异常等,对孕妇和胎儿的健康都带来很大威胁。对于34岁有生育二胎意愿的女性,首先要进行全面的孕前检查,包括身体检查、妇科检查、生殖系统检查等,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如果有慢性疾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和控制,确保病情稳定。在备孕期间,要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避免熬夜。
周彬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三甲
37岁高血压能生二胎吗
如果37岁患者患有高血压,但血压控制得比较好,并没有出现其他不适症状,一般可以考虑生二胎。但如果37岁患者高血压的情况比较严重,并且血压控制不佳,则不建议生二胎。建议高血压患者及时就医进行治疗,以免延误病情。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主要是由于遗传、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原因所引起。如果37岁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良好,且心功能良好,没有出现心力衰竭、胸痛等严重并发症,此时在医生的指导下,是可以考虑生二胎的。这种情况下,患者在孕期需要严格遵守医生的建议,进行定期的血压监测和心功能评估,确保血压稳定在正常范围内。同时,患者还需要遵循特定的饮食和生活方式调整,如限制盐的摄入量、保持规律的作息、适当运动等,以维持血压的稳定。此外,患者还需要在孕期接受必要的产前检查,以监测胎儿的发育情况和自身的健康状况。对于病情较严重的高血压患者,如血压控制不稳定,或已经出现心力衰竭、呼吸困难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则不建议生二胎。因为妊娠期间,患者的血压通常会进一步升高,容易出现妊娠高血压疾病、子痫等严重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不仅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还可能导致胎儿流产、早产甚至死胎。此外,高龄孕妇本身也面临着较高的生育风险,如卵子质量下降、胎儿染色体异常风险增加等。因此,对于这类患者来说,生二胎的风险较高,不建议冒险尝试。因此,在决定生二胎之前,患者应充分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可能面临的风险,并在医生的指导下做出明智的选择。此外,对于高血压患者,可以遵医嘱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等药物进行降压治疗。
沈利萍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生二胎子宫脱垂怎么办
生二胎子宫脱垂,可以通过一般治疗、物理治疗、运动疗法、盆底肌肉锻炼、手术治疗等方式进行改善。 1、一般治疗 如果患者脱垂的情况相对不是很严重,没有出现明显的不适症状,患者可以通过多卧床休息的方式进行改善,避免做比较剧烈的运动,也要避免从事重体力劳动。 2、物理治疗 如果患者已经出现腹部胀痛的情况,可以通过热毛巾热敷腹部的方式进行改善,患者也可以通过按摩的方式进行处理,从而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有助于改善此症状。 3、药物治疗 如果患者症状比较严重,还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补中益气丸、保妇康栓等药物进行治疗,可以缓解患者的症状。 4、中医治疗 患者可以采用针灸、按摩、中药外敷等方法。针灸可以促进盆底肌肉的恢复,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缓解局部症状。按摩可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缓解局部症状。中药外敷可以促进盆底肌肉的恢复,缓解局部症状。 5、手术治疗 如果患者子宫脱垂的情况比较严重,而且已经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患者还可以遵医嘱通过手术治疗的方式进行改善,比如子宫全切手术、阴道封闭术等。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还要注意平时的护理,避免做重体力劳动,也要避免频繁进行性生活,否则会加重病情。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