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访谈 > 专家访谈

李恩:中医药发展与中西医结合研究思维模式

举报/反馈
2010-01-13 19:25:0039健康网

  第四届中医药发展论坛于2010年1月10~12日在北京隆重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共同主办,北京华康中际咨询中心承办。全国人大和政协有关领导人、卫生主管部门负责人、全国中医药从业人员共计300余人汇聚一堂,以“展示新中国60年中医药发展成就,探讨中医药发展机遇”为主线,就我国中医药发展的现状、挑战与对策,继承、创新与合作等热点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李恩教授出席会议并做主题讲座。

李恩:中医药发展与中西医结合研究思维模式


  专家简介:李恩,男,1929年12月29日出生在河北省武清县。1957年毕业于河北医学院医学系,先后任河北医科大学生物化学教研室、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室主任、教授,中西医结合博士生导师,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所长,中西医结合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活动站学科带头人,河北自强中西医结合学院院长,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质疏松门诊主任、省管优秀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曾先后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基础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协“三大”“五大”代表,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委员,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河北省医学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的《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名誉主编和《疑难病杂志》顾问。

  曾受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五、六届中医中药学科评审组成员,卫生部医学视听教材高等医学教育中医学学科专家组组长,河北省科技专利资产评估事务所国家级专家评委.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北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顾问,沧州老年大学名誉校长,河北省食品专家咨询委员会顾问,河北省专家献策服务团顾问。先后任《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报》、《中医研究》、《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中国临床医生》、《中国全科医学》等杂志编委,《河北中医》杂志副主编。

  40年来,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和理论研究,提出了中西医结合内涵和中西医结合医学模式为“生物一自然一社会一心理一个体”医学模式,作为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指导思想;进行中医肾本质有关”肾主骨生髓,髓生血,髓通脑,脑为髓之海”的“肾一骨一髓一血一脑”一体论相关疾病基础与临床研究,培养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人才57人;并致力于中西医结合教育体系理论与实践探讨。

  中医药学发展与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思维模式

  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  李 恩

  在我国的医药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中,明确地提出了:“坚持中西医并重”、“坚持中西医结合的方针”、“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

  今年《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文,指出:“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藏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这就把对中医药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在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指导思想的基本原则中提出“三个坚持”,即:“坚持中西医并重,把中医药与西医药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坚持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既要保持特色优势又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坚持中医与西医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清楚地说明了我国目前的“三个医学”,即中医学(传统医学)、西医学(现代医学)和中西医结合医学(整体医学)在我国医疗卫生保健事业中的地位,发挥着各自的特长和优势,这是我国医药卫生工作的特色和优势。

  1 全面认识中医和西医是发挥中西医各自优势和研究中西医结合的前提

  全面了解和正确分析中医和西医形成的历史和现状,是研究中西医结合的基础。只有把二者进行比较,才能清楚的看出中西医各自的优势,进行相互补充,才能形成中西医结合医学。

  1.1 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

  1.1.1  产生的时代、特点和作用:中医学产生于古代科学技术时代,以形象思维思辨学为指导,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母体,通过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体现了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从宏观整体上认识健康和疾病,以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形神统一的整体观,辨证施治的治疗观为其特点。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并对世界医学的发展和人类健康做出了贡献。目前在我国医学中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医学的“医哲交融”,形成了“哲学思想-理论体系-临床实践”为一体,这在自然科学体系中,此种独特的理论体系是非常罕见的。

  1.1.2  中医学发展的时代机遇:医学发展的大概念,提出了许多新问题,为中医重新确定了它的重要的地位,提供了时代机遇。表现在:

  医学模式的转变: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与中医学以人为本的整体观;

  人口谱的变化: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与中医学的摄生、养生、保健学的独特的理论和技术;

  疾病谱的变化:代谢性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的主要疾病,取代了传染病的地位,与中医学的整体调节;

  心身健康的心理学与中医五脏和五志相关性的心理学特点;

  现代医学高度分化的研究方法,需要高度综合,还原论分析方法的局限性与中医学人体的整体性的研究;

  文化建设、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综合与中医学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融为一体等。

  以上种种变化,说明了现代医学所追求的方向,恰是中医固有的特色和优势。时代对中医学的要求,它必然在思想上和理论体系上,将会进一步得到丰富、发展和创新。

  1.1.3 中医学面临挑战与危机:在国务院国发【2009】22号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科学进步和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我国中医药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可概括为以下表现:

  中医学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从主流医学变为辅助医学;

  随着地位变化,作用也发生了变化,“服务领域趋于萎缩”;

  中医学的辨证施治受到西医药治疗的干扰;使某些证成了“变证”或“坏证”;

  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不足,缺乏现代研究;

  自然哲学的指导思想“取类比象”的观察法,有很大的主观臆测的推理性,需要发展和去伪存真;

  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要求改革中医药院校的教育,任重而道远;

  目前对中医学发展有两种极端的认识,有碍中医药的发展。

  1.1.4 中医学的发展:从自身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来讲,必须做到“两个坚持”:

  在思想认识上:“坚持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既要保持特色优势又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继承是前提,创新是目的。必须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促使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与当代科学技术同步发展。

  在方法上:“坚持中医、西医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是发展中医药学的一条重要途径和方法。

  1.2 西医学的形成和发展

  1.2.1 产生的时代、特点和作用:西医学产生始于近代科学时代,使传统的经验医学进入了实验医学阶段。用实验的分析方法,研究人体的结构和功能、病因、病理变化,并引进现代的物理、化学检测方法,促进了整个生物科学的发展。西医学(现代医学),对生命的认识、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特别是外科学和急、危、重疾病的治疗等方面,已成为当代的主流医学。

  1.2.2 西医学发展的时代机遇:21世纪将是生物科学的时代。医学作为生物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而得到发展。

  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的完成,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进入了基因水平。从理论到应用,扩展到多种疾病和遗传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重组DNA,克隆动物,干细胞移植等方兴未艾。

  分子生物学已成为生物科学中的带头学科。蛋白质、核酸、多酶体系的深入研究、多种细胞因子的发现和应用,实验科学促进了西医学的发展。

  1.2.3 西医学面临的困境:西医学作为实验医学,其研究方法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表现在:

  还原论的分析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忽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有“盲人摸象”之嫌;

  “基因决定论”的片面性,忽视基因突变与环境的关系;

  代谢性疾病的防治缺乏整体调节机制;

  医疗方法主要是“对抗疗法”、“替代疗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非以人为本的“调动疗法”,以及用药不当,带来的“药源性疾病”和“医源性疾病”;

  新技术诊疗方法给人带来了伤害(如放化疗法);

  器官移植、人工受精、克隆等研究和应用,涉及到诸多的伦理道德等社会问题。

  1.2.4 西医学发展值得思改的问题:医学模式的转变,还没有得到全面的转型,如何扩大医学研究的内涵;树立医学的整体观,把“治病”转变为“治病人”;研究方法上,分析与综合的统一;吸收中医学的整体观,发展互补医学(Complemen tary medicine)等。

  2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我国中西医并存的产物

  以上分析了中医和西医产生的时代、特点及现状,为讨论中西医结合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2.1 中西医结合产生于实验医学向整体医学过渡的时代。中西医结合思想的提出是由于有了西医学的出现,首先是由中医提出来的。从最初的“汇通思想”到现在的“结合思想”。所谓结合,理所当然的是吸取二者之长,优势互补,不仅可以丰富中医和西医的内容,还会产生结合后的新理论即中西医结合医学。

  任何一门科学的诞生和发展,离不开继承和发扬、引进借鉴、互相渗透和本身自生殖性的基本原则。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产生也不例外。

  何谓中西医结合?从“学科”来讲,要有一个定义。作者于20年前,根据定义的概念,曾给中西医结合下了一个定义,即:中西医结合医学是一门研究中医和西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对象内容和观察方法,比较二者的异同点,吸取二者之长,融汇贯通,创建医学理论新体系,服务于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的整体医学,简称为中西医结合。用研究、比较、吸取、创建和服务10个字概括地说明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对象、内容、方法和目的,并代表了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整体医学。

  中西医结合是在研究和发展中医和西医的基础上,是二者在提高中的结合,前进中的结合,是促使中医药现代化的一支重要的力量,并有助于整体医学的形成和发展。

  2.2 中西医结合发展的时代机遇:如上所述,对中医和西医发展的历史机遇,危机做了分析。中西医结合就是要吸取二者的特色和机遇;并把中西医二者单独存在的“危机”结合起来,进行互补,转变成“机遇”,这就是中西医结合的生命力所在。

  2.3 中西医结合的困境与反思:“在学问上,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坚持和经常怀疑”(阿伯拉德)。目前中西医结合仍处于对中医理论研究从“论证阶段”向“发展阶段”过渡的时期。在过渡期间有许多矛盾问题,需要反思,还有些困境应有清醒的认识。如:

  什么是中西医结合及其内涵和外延是否搞清楚了;

  中西医结合学科体系建设有待完善(三级学科的建设);

  什么叫中医药现代化?什么是中医药西化?二者有什么区别?

  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结合点”是否有错位?逻辑推理是否有偏差?

  现代研究方法和指标是否对号?还是“外加一勺油”,毫不相干?

  在认识上,想一蹴而就,产生了急躁情绪以回应质疑者。

  在人才队伍上,缺乏精通中医和西医、又具有人文学、社会学和哲学底蕴的、并具有事业心和历史责任感的高素质的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理论队伍;

  在传统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哪些是精华和糟粕,扬弃的选择标准较难,只能在实践中,求同存异,通过实践提高新的认识去解决。

  3 “三个医学”比较与中西医结合的必然性

  下面从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医学产生的时代、思维方式、模式、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做一比较,说明各自的特点和为什么要搞中西医结合(见表)

  “三个医学”形成和发展的比较

   中医学             西医学 中西医结合医学

  产生时代    经验医学时代       实验医学时代        整体医学时代

  思维方式    形象思维           逻辑思维            辩证思维

  医学模式    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        生物—自然—社会—

  心理—个体医学模式

  研究内容    阴阳五行、藏象     解剖、生理、病理、  研究中西医对人体

  气血、四诊八纲     病因、诊疗技术等    和疾病的认识进行比

  经络、七情等                           较研究

  研究方法    观察法、直接领悟   实验的分析方法      分析与综合统一的研

  取类比象                               究方法

  特点        注重天人合一、整   注重局部和微观研究  宏观整体、微观分子

  体性、心理因素、   治疗方法以对抗和替  水平相结合 治疗方法

  治疗个体化         代疗法为主          标本兼治

  从上表不难看出,中西医结合是吸取了中医学的整体观、辩证观,与西医学的微观局部,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并代表了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整体医学)。这一创新点成为当代科学研究高度分化,需要高度综合,把二者结合起来的一个典范。

  通过上述“三个医学”的比较和分析,说明了为什么要创建中西医结合医学。

  为什么要搞中西医结合,从宏观来讲,表现在:

  3.1 我国医学发展的需要:通过对我国现存的中医和西医的研究,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并把二者结合起来,将促进我国医学的发展,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

  3.2 发展中医药学的需要:中西医结合的首要任务是学习中医、研究中医、发展中医、促使中医药现代化,这是西学中人员的根本任务。因此,中西医结合是发展中医药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3.3 医学模式的转变,扩大西医学内涵的需要:西医学根据医学模式的转变,所追求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正是中医“形神统一”整体观的特色,把中西医二者结合起来研究将丰富现代医学研究的内容。

  3.4 未来医学发展的需要:医学发展的历史,经历了三个时代,即经验医学时代、实验医学时代和整体医学(系统医学)时代。目前医学的发展正从实验医学时代向整体医学过渡。整体医学要求把实验的分析方法与整体的综合研究方法结合起来,这正是中西医两个医学研究方法的结合。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将为实验医学时代向整体医学时代过渡,起到“代桥”(generational bridge)的作用。

  3.5 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的需要:古今对话、中外对话。

  4 中医药学发展和中西医结合研究思维模式

  在明确了什么是中西医结合医学和为什么要创建中西医结合医学以后,就要回答怎么搞中西医结合。方法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有不同层次、不同途径、不同方法,属于方法学,中西医结合同道做了许多探索,取得了不少经验。

  作者通过40多年的基础理论实验研究和临床医疗实践的体会,特别是通过对肾藏象理论传承与现代研究得到启示,把它扩展为中医药学发展与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思维模式。概括为五句话:以中医形象思维思辨学为指导,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体”,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用”,以临床疾病为切入点,以“法”求“理”。从而达到尊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宗,在继承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创新。

  以下分别对思维模式的依据加以简要解读:

  4.1 形象思维是认识事物的突破口。中医学医哲交融,自然哲学是中医学的指导思想,形象思维,取类比象的思维方式,具有其特点。

  首先,感官是对事物认识的第一性。从事物的表象形状、颜色、大小、轻重等的认识,给人留下一个初步的印象,所谓感性认识,这是第一步;

  其次,从对各种事物的表象认识,联想其间的关系和属性。如金木水火土与中医心肝脾肺肾五脏的联系,说明其属性和生克制约关系,五色、五味归属与五脏等;

  第三,从表象可提供对其内在本质的研究。“有诸内必形与外”,外在表现的性质可以反映内在的本质。

  第四,形象思维的联想和推理,具有原创新思想的超前性,可指导去发现新物质,阐明人体新功能,如经络、气化等研究。中医学有许多原创新思想,后来用现代科学理论、技术方法进行研究,在国外而获诺贝尔奖者,不乏其例。

  4。2 中医的理论体系构建成中医整体框架。中医学根据其形象思维,取类比象,医哲交融的自然哲学思想,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情志等构成以功能为主的理论体系。

  阴阳五行本属哲学范畴的概念,但引用到人体,从阴阳的依存、对立、互根和转化,五行与五脏的属性和生克,就又构成中医的理论,用于指导临床实践,并取得疗效。如前所述,“哲学思想—理论体系—临床实践”,医哲交融为一体,这在其他自然科学中是罕见的。

  经络的功能总是与脏腑联系在一起的,称为脏腑经络系统,又是气血的通道。

  气与气化既包括物质又含有功能。

  五脏与五志的关系;把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志变化,落实到脏腑,成为独特的中医心理学。

  上述中医理论体系的内涵,均为中医的特色,是中医需要研究的内容,也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结合点和创新点。

  4.3 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方法进行中医学研究才能得到发展。中医学的取类比象思路,多为主观臆测推理,是否反映了主客观一致,仍须进行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才能去伪存真,与现代科学同步发展。

  4.4 以临床疾病为切入点是中医学本身特点所决定的。中医学的根基在中医理论,生命力在临床。

  中医是经验医学是与西医实验医学相对而言。有人怕说中医学是经验而否定理论,甚至提出“中医是理论医学”这是一种误称,殊不知“理论医学”(也叫医学学),有其特定的含义,中医学显然不是研究“医学学”的内容。中医学理论来源于实践的总结和升华。因此,要发展中医学的内涵和外延,必须通过临床。

  中医治疗的特点是“辨证施治”。说明证是机体受到内外刺激通过代偿性调节的一种综合反应,反映了机体的状况。“证”只能通过人才能更好的表达出来。

  关于动物实验问题,首先应建立在临床有效的基础上,辅以动物实验探讨机理,弥补临床在病人身上不能完成的研究。

  4.5 理法方药是中医治疗学的完整理论体系。中药是中医学的组成部分,中医中药是不可分的。

  中医治疗的原则,首先确定发病机理,然后立法、组方、选药。在组成复方中,又必须遵照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合乎中药复方二律背反定律,而不是药物堆集,是有序性的组合。

  中医治疗立法与脏腑功能不全有关。通过治则达到疗效,有助于对脏腑研究从解剖学形态学定位,转变为脏腑功能的研究。利用治法、探讨中医理论的内涵,将得到发展和创新。

  通过上述,对中医药现代研究,可丰富和发展中医学的内涵,与时俱进,得到发展,通过“古今对话”,有利于中医药走向世界。

  中西医结合,在于吸取中医和西医的特长,并把二者的不足甚至当前单独存在出现的危机,正好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结合点,把“危机”,变成对整体医学的形成和发展研究,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医学的发展和提出的问题,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也为西医学发展的困境,提供了思考,把未来中西医学发展的机遇和不足,使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为中西医结合提供了研究的内容和方向。

(责任编辑:黄彬)

    39健康网( 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