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神经肌肉阻断是什么意思

神经肌肉阻断是什么意思

神经肌肉阻断是指通过使用神经肌肉阻滞剂如琥珀酰胆碱或非去极化肌松药如维库溴铵等,暂时抑制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对肌肉的兴奋作用,导致肌肉松弛和运动不能。

神经肌肉阻断是由于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与肌肉表面的N型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后,引起突触前膜去极化,触发突触前膜释放出大量的乙酰胆碱。过量的乙酰胆碱持续作用于肌肉细胞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使钠离子通道持续开放,造成大量钠离子内流,产生持续的动作电位,从而导致肌肉收缩。神经肌肉阻断会导致肌肉无法正常收缩,进而引发一系列临床表现,包括肌肉无力瘫痪甚至呼吸困难

神经肌肉阻断是什么意思

神经肌肉阻断可以通过神经传导速度测试、肌电图以及神经活检等来评估神经和肌肉的功能状态。针对神经肌肉阻断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物理疗法、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物理疗法包括康复训练和针灸,以增强肌肉力量;药物治疗主要是使用促进神经肌肉传导的药物,如新斯的明;手术治疗则是在特定情况下考虑的选项,例如周围神经损伤修复。

患者应避免过度疲劳,以免加重肌肉功能障碍,同时保持良好的营养摄入有助于支持神经系统健康。

2024-11-15 09:51:27浏览75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闫振文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三甲
什么叫神经肌肉病
神经肌肉病是一大类疾病,主要包括重症肌无力、肌肉萎缩、多发性肌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周期性麻痹等,需要根据具体的疾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1、重症肌无力属于自身免疫性的疾病,患者在发病时可能会出现眼睑下垂、视物重影等症状,还有可能会导致肌肉收缩无力。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甲泼尼龙片、溴吡斯的明片等药物进行治疗,能够起到免疫抑制的效果,也可以通过血浆置换的方式来改善。2、肌肉萎缩患者的肌肉会出现明显的萎缩,且萎缩的情况通常会从四肢开始,随着病情的发展,还可能会出现肢体变细的情况。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甲钴胺、维生素B6等营养药物进行改善。3、多发性肌炎属于自身免疫性的疾病,患者在发病时可能会出现肌肉疼痛、无力等症状,还有可能会导致肢体麻木。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甲氨蝶呤片、地塞米松片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也需要进行肢体功能训练,以免出现肌肉萎缩的情况。4、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属于遗传性的疾病,如果家族中有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患者,其后代的发病概率可能会比较高,患者的肌肉会逐渐无力,而且会伴随明显的疼痛症状,可以遵医嘱使用泼尼松龙片、地塞米松片等糖皮质激素类的药物进行治疗,必要时也可以进行神经肌肉电刺激术。5、周期性麻痹周期性麻痹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主要是由于钾通道功能障碍所引起,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肢体肌肉无力、发作性软瘫等症状。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氯化钾、枸橼酸钾等药物进行治疗。若患者出现明显不适症状时,应前往正规医院完善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后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闫振文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三甲
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是什么
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可以用于周围神经损伤、脑卒中后遗症、神经病变引起的肌肉麻痹和萎缩、手术或外伤后肌肉萎缩及功能恢复、长期不活动导致的废用性肌肉萎缩等。 1.周围神经损伤 周围神经损伤可能导致神经信号传导受阻,从而影响肌肉收缩。当神经受损时,无法正常向肌肉发送指令,导致肌肉无力、运动障碍等症状。针对周围神经损伤,电刺激可以模拟神经冲动,促进神经再生和修复。例如,在神经损伤康复过程中,使用经颅磁刺激(TMS)可以增强大脑皮层的功能,改善运动控制。此外,热敷、按摩等也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疼痛和肌肉紧张。热敷每次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按摩每次20-30分钟,每周进行3-4次。 2.脑卒中后遗症 脑卒中后,大脑受损区域的神经细胞死亡或功能障碍,导致对身体一侧或部分肢体的运动控制能力下降。这会引起肌肉无力、麻痹和萎缩,以及运动功能障碍。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可刺激患侧肌肉,提高肌肉的兴奋性和收缩力。此外,患者日常还应进行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每次训练15-20分钟,每天进行2-3次。 3.神经病变引起的肌肉麻痹和萎缩 神经病变会导致神经信号传递异常,使肌肉失去正常的收缩能力,从而导致肌肉萎缩。由于神经对肌肉的支配作用减弱或消失,肌肉无法得到有效的刺激,逐渐萎缩。电刺激可以直接激活肌肉纤维,促进血液循环和代谢,缓解肌肉萎缩。建议患者适当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以促进神经和肌肉的修复,如瘦肉、鱼类、豆类等。每天可摄入瘦肉50-100克,鱼类100-150克,豆类25-30克。 4.手术或外伤后肌肉萎缩及功能恢复 手术或外伤可能导致局部神经损伤或压迫,影响肌肉的正常功能。这些因素会影响神经信号的传导,导致肌肉萎缩和功能障碍。电刺激可以通过模拟神经冲动,促进神经再生和肌肉重塑。术后患者可遵医嘱进行超声波治疗、激光治疗等,可以促进伤口愈合和组织修复,通常每周3-5次,每次20-30分钟。 5.长期不活动导致的废用性肌肉萎缩 长期不活动会使肌肉处于静止状态,缺乏足够的血液供应和营养物质,导致肌肉萎缩。这种情况下,肌肉失去了正常的生理功能,容易发生废用性萎缩。电刺激可以通过模拟肌肉收缩,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防止肌肉萎缩。建议患者逐渐增加活动量,进行适度的运动。如从床上活动开始,逐渐过渡到站立、行走等。 在接受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时,应遵循医嘱调整电流强度和频率,以确保安全有效。同时,建议定期进行神经功能评估和肌肉力量测试,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闫振文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三甲
神经肌肉痛吃什么药效果好
神经性肌肉痛吃什么药效果好这种说法不准确,神经性肌肉疼痛可能与受凉有关,也可能与剧烈运动、带状疱疹等原因有关,根据病因可以选择合适的处理措施。 1、受凉 皮肤受寒冷空气刺激,可能会导致局部血液循环不通畅,出现肌肉痉挛,神经性肌肉疼痛等现象,同时可能会伴随出现皮肤发凉、流鼻涕等症状。可以用温热的湿毛巾热敷缓解,也可以通过按摩的方式,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可以较好地改善疼痛的症状。日常注意保暖,及时添加衣物。 2、剧烈运动 运动时间过长或进行高强度运动,可能会导致肌肉损伤,出现神经性肌肉疼痛、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症状。可以适当休息,及时用凉毛巾冷敷缓解疼痛,48小时后可以用热毛巾热敷促进血液循环的方式缓解。另外,还可以通过红外线照射的方式治疗。 3、带状疱疹 身体受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发炎症,可能会损伤神经,出现神经性肌肉疼痛的现象,严重时可能会出现淋巴结肿大、肢体麻木等症状。可以遵医嘱口服伐昔洛韦胶囊、加巴喷丁胶囊等药物治疗,同时可以配合针刺疗法、激光照射等方式治疗。 除此之外,神经性肌肉疼痛还可能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皮肌炎等原因有关,可以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后治疗。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股外侧皮神经病是不是受冷导致的呢
股外侧皮神经病可能是受冷导致的。对于股外侧皮神经病患者,建议注意股外侧部位的保暖。在寒冷天气外出时,要穿戴足够的衣物,可使用保暖的护具保护大腿外侧。首先,从神经的解剖特点来看,股外侧皮神经是单纯的感觉神经,从腰大肌外侧缘穿出后,在髂嵴下方约2-3cm处穿过腹股沟韧带下方,分布于股前外侧皮肤。其走行较为表浅,在途经一些部位时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当身体受冷时,尤其是股外侧皮肤暴露在寒冷环境中,局部血管会迅速收缩。由于股外侧皮神经靠体表较近,血管收缩会直接影响其血液供应,导致神经缺血缺氧,进而可能引发神经功能障碍,出现股外侧皮神经病的症状。其次,从寒冷对身体的生理影响角度分析,寒冷刺激会引起人体的一系列应激反应。一方面,会使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管收缩加剧,进一步减少神经的血液灌注。另一方面,寒冷还可能影响神经细胞膜的稳定性和离子通道的功能,使神经的兴奋性和传导性发生改变。此外,长期处于寒冷环境中,肌肉会因寒冷而紧张度增加,这可能对股外侧皮神经产生压迫,而这种压迫与寒冷导致的血液供应减少及神经功能改变共同作用,更易诱发股外侧皮神经病。如果出现股外侧皮神经病的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带状疱疹神经痛一般需多久恢复,可吃止痛药吗
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恢复时间因人而异,一般急性疼痛在带状疱疹发病后的2-4周左右随着皮疹的愈合而逐渐减轻。带状疱疹神经痛可以吃止痛药。建议患者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精神紧张,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助于减轻疼痛的感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恢复时间有这样的差异,是因为不同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神经受损程度不同。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在带状疱疹发病后的2-4周内,随着身体对病毒的免疫反应逐渐控制病情,皮疹逐渐结痂愈合,神经受到的炎症刺激也会逐渐减轻,所以急性疼痛会有所缓解。带状疱疹神经痛是可以吃止痛药的。因为带状疱疹神经痛通常较为剧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睡眠,使用止痛药可以有效缓解疼痛症状,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有助于患者更好地休息和恢复。常用的止痛药有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适用于轻至中度疼痛,通过抑制体内的前列腺素合成来达到止痛的效果;对于中至重度疼痛,可以使用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等药物,能够调节神经细胞膜的稳定性,减少神经冲动的发放,从而缓解疼痛。此外,要按照医生的建议规范使用止痛药,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同时要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另外,保持皮疹部位的清洁和干燥,避免搔抓和摩擦,防止继发感染。如果疼痛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