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血管性痴呆 预防胜于治疗!

血管性痴呆 预防胜于治疗!


  科学认识

  什么是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按照目前最新的定义,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是指由血管性因素引起或与之相关的认知功能障碍。简单地说就是由脑卒中、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等疾病引起或同时伴随的认知功能损害。

  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常见吗大研究证实,在老年人群中,约1/3会有脑卒中或痴呆。在脑卒中人群中,约2/3会有认知功能损害,其中半数(即卒中人群的1/3)会达到痴呆的程度。

  脑卒中及高血压、糖尿病等血管性疾病与痴呆是什么关系存在两组关系。第一,脑卒中等血管性疾病可以直接导致脑损伤,产生认知功能损害或痴呆。第二,近来大量研究证实这些血管性危害还会显著地加速早老性痴呆的发生和发展,而传统认为早老性痴呆是与血管疾病无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

  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的病因是什么首先,无论是脑卒中、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还是痴呆或认知功能损害,都是老龄相关性疾病,由于不可能“返老还童”,我们也只能减少但不能根除这些疾病。第二,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疾病是导致认知功能损害的重要原因。第三,吸烟、酗酒、不良饮食习惯、运动减少等生活习惯也是认知功能损害的原因。

  理性防治

  既然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是种与老龄相关的问题,就要保持冷静、正确对待,不要过于紧张和担忧,更不要“病急乱投医”。

  针对用药目前,国内外对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的治疗,最主要是控制各种危险因素,延缓疾病发展,如严格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不少患者还需要使用他汀类药物及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有科学证据证明,可以改善认知功能的药物只有胆碱酯酶抑制剂(如双益平、安理申、艾斯能等)和兴奋性氨基酸抑制剂(美金刚)。

  不要相信一些无效的药物 虽然各类中药、维生素、营养品等宣称能够防治认知功能损害或痴呆,但均缺乏科学证据。近年来进行的大量科学试验(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均未能证明这些药物或治疗有效,故医学上不予推荐。事实上,真正有效的措施是在没有发生疾病时就开始预防,一旦发生了就很难治疗。

  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这是痴呆、血管性疾病重要的预防手段。每个人尤其是老年人都应当戒烟、增加日常体力和智力活动,保持良好的睡眠和心情。适当少量饮酒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但不提倡专门为预防而饮酒。推荐地中海饮食,即多维生素、蔬菜、白肉(鱼虾),少油腻、甜食和红肉(猪、牛、羊)。并不推荐什么特殊的食物、补品或营养品,也不推荐什么特别的锻炼方法。

  定期体检老年人应每半年或1年做一次全面的体检,及时发现血压、血糖、血脂等异常。如有异常,则应定期监测,并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保证各指标尽可能达到目标值。

(实习编辑:李杏)

2009-09-01 05:03:00浏览70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罗雯副主任医师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三甲
中国卫健委推荐新冠用药
新冠是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国卫健委推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用药的种类有退热、止咳、抗病毒、抗菌等药物。 1、退热药物 主要是解热镇痛类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由于患者大多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因此,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上述药物,以缓解不适症状。 2、止咳药物 常用的药物有右美沙芬、喷托维林、二氧丙嗪等。很多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患者可出现咳嗽、痰多等症状,可以遵医嘱使用上述药物进行对症治疗。 3、抗病毒药物 常用的药物有金刚烷胺、奥司他韦、连花清瘟等。这些抗病毒药物可以抑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从而控制病情发展。使用抗病毒类药物主要的不良反应有头痛、头昏、恶心、乏力等。同时要注意肝肾功能不全的人禁用。 4、抗菌药物 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患者,免疫力通常比较低,可能会伴随细菌感染的发生,通常需要应用广谱抗菌药物,例如阿奇霉素、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等药物,可以破坏细菌的细胞壁,起到杀灭细菌的作用。 除以上药物外,还可以有免疫药物、糖皮质激素药物等,新冠肺炎目前尚无确切药物,需积极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尽量减少外出活动,注意个人防护,做好健康监测。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