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突发行走不稳、视物不清,警惕脑卒中!快速救治抓住黄金6小时

2021年10月29日是第16个“世界卒中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警惕卒中症状,尽早识别救治”。

突发行走不稳、视物不清,警惕脑卒中!快速救治抓住黄金6小时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和经济负担高的“五高”特点。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神经科脑血管病专科主任王艺东教授提醒,脑卒中患者的救治,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过程,关键在于尽早识别卒中症状,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指导专家: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神经科脑血管病专科主任 王艺东教授

突发行走不稳、视物不清,也可能是脑卒中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报告,全世界每4个人中就有1个人会发生卒中,每6秒钟就有1个人死于卒中,每6秒钟就有1个人因卒中而残疾。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的数据显示,在我国,卒中是成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是严重危害中国国民健康的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近几年来,“中风120”这个适用于国人的快速识别脑卒中的方法已经得到很好的推广:“1”代表“看到1张不对称的脸”;“2”代表“查两只手臂是否有单侧无力”;“0”代表“聆(零)听讲话是否清晰”。如果通过这三步观察怀疑患者是中风,可立刻拨打急救电话120。

王艺东教授介绍,通过“中风120”的方法可以快速发现3个常见的中风症状,但也忽略了一些不少见的中风表现,如突发行走不稳、视力下降、视物重影等。因此,国际上近两年在原基础上又增加了两个待识别症状:身体难平衡、眼睛看不清。这两个症状的增加可以使公众在家自我识别卒中的成功率由原来的70%提高到超过90%。

“中风120”源自于美国的脑卒中识别宣教——FAST:“F”为Face(面部),“A”为Arm(手臂),“S”为Speech(言语),“T”为Time(时间),表示要及时送医院诊治。如今更新后的快速识别中风的方法简称BE FAST,其中“B”为Balance(平衡),指平衡或协调能力丧失,突然出现行走困难;“E”为“Eyes”(眼睛),指突发的视力变化,视物困难。

“希望大家提高警惕,如果自己或家人出现突发行走不稳、视物不清,也有可能是脑卒中‘找上门’了。”王艺东教授提醒。

脑卒中快速救治,抓住6小时“黄金治疗期”

突发行走不稳、视物不清,警惕脑卒中!快速救治抓住黄金6小时

王艺东教授介绍,卒中的救治效果具有极强的时间依赖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约占脑卒中的70%,在时间窗内开展静脉溶栓治疗和血管内介入治疗(动脉取栓)是目前最有效的救治措施,而且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应对缺血性脑卒中,国际上公认的静脉溶栓治疗是发病4.5小时内,在我国,部分患者在发病6小时内也可以进行静脉溶栓。动脉取栓则可以在发病24小时内,但大部分患者只适合在发病6小时内进行动脉取栓,超过6小时就需采用特殊的影像检查评估,才能决定是否可以采取取栓治疗。出血性脑卒中通常病情较重,不少患者需要早期手术治疗。

“若超过上述发病时间再进行治疗,脑卒中的治疗效果将明显降低,致残和死亡的机率都大大增加。”王艺东教授提醒,一旦发生脑卒中,需要尽快到最近的具备相应卒中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通常是三甲医院)接受规范救治。

为更好地宣传脑卒中防治的知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将组织脑卒中相关科室专家,于10月29日上午9:00-11:00海珠区好信广场举行大型义诊活动。义诊专家来自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专科、神经外科、急诊科、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康复科和中医科,将提供脑卒中的救治、预防、康复、中医调理和护理等全方位的咨询,欢迎广大市民朋友前来参与。

义诊及公益活动信息

1、活动时间:

2021年10月29日上午9:00-11:00

2、活动地点:

海珠区南洲北路好信街8号好信广场

(1)公交线路:247(总站)、239、546、779、836、961。公交站名:南洲北路。

(2)地铁:距地铁2号线东晓南站A出口700米,在A出口处上述239、779、961公交线路均设有站点。

3、义诊专家:

神经内科:王艺东主任医师、彭晴霞主治医师、黄丽葵副主任护师、陈燕主管护师、郭玥主管护师

神经外科:王圣文副主任医师

急诊科:龙会宝副主任医师、李丽敬主管护师

心血管内科:温主治副主任医师

内分泌科:孙侃副主任医师

康复科:金冬梅副主任医师

中医科:林玉洁主治医师

4、活动内容:

脑卒中防治、康复、中医调理和护理咨询

免费检测血压

免费检测血糖

心肺复苏技术和简易除颤技术指导

免费发放脑卒中防治科普资料(通讯员:张阳、黄睿)

2021-10-25 11:50:49浏览11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是什么意思
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是指血液中检测到针对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特异性抗体。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通常提示机体对乙肝病毒具有免疫力,可能通过自然感染后恢复或接种乙肝疫苗获得。乙肝病毒表面抗体的存在是评估乙肝免疫状态的重要指标。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的意义因具体情况而异。对于接种乙肝疫苗者,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表明疫苗接种成功,机体已产生保护性抗体,可有效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对于自然感染乙肝病毒后恢复者,则提示病毒已被清除;此外,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也可能见于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后,但此种情况抗体水平通常较低且持续时间较短。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的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结果以抗体滴度表示,滴度≥10mIU/mL通常认为具有保护性。对于接种疫苗者,建议在完成全程接种后1-2个月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水平,以评估免疫效果。对于自然感染恢复者,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通常伴随乙肝核心抗体阳性,可与疫苗接种者区分。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乙肝表面抗体阳性并不能完全排除所有感染风险。在少数情况下,即使抗体阳性,仍可能发生乙肝病毒的再感染,尤其是当抗体滴度较低或病毒发生变异时。乙肝表面抗体阳性是一个积极的检测结果,表明机体对乙肝病毒具有免疫力。建议定期进行肝功能和乙肝病毒DNA检测,以确保健康状态。对于抗体滴度较低者,可考虑接种加强针,以维持足够的保护力。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什么是乙肝病毒DNA
乙肝病毒DNA是乙肝病毒的遗传物质,其承载着乙肝病毒的全部遗传信息,在乙肝的发病机制、病情监测和治疗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了解乙肝病毒DNA,对乙肝患者的诊疗和康复至关重要。乙肝病毒DNA是一种双链环状DNA,结构独特。其包含多个基因区域,如S基因区、C基因区、P基因区和X基因区等,每个区域都编码着不同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对于病毒的生存、复制和感染能力至关重要。乙肝病毒感染人体肝细胞后,其DNA会进入细胞核,并在一种特殊的酶作用下,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cccDNA十分稳定,能持续转录出病毒的信使RNA(mRNA),进而翻译出病毒所需的各种蛋白质,实现病毒的大量复制,这也是乙肝难以彻底治愈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上,检测乙肝病毒DNA定量具有重要意义。其能直观反映体内乙肝病毒的复制活跃程度。当乙肝病毒DNA定量数值较高时,表明病毒在体内大量复制,传染性较强,此时患者病情可能处于活动期,肝脏受到损伤的风险也相应增加。相反,若定量数值较低,说明病毒复制相对受到抑制,传染性较弱。此外,通过动态监测乙肝病毒DNA定量的变化,医生可以评估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如果在治疗过程中,DNA定量持续下降,说明治疗方案有效;反之,若数值不降反升,则可能需要调整治疗策略。对于乙肝患者,若乙肝病毒DNA定量高且伴有肝功能异常,通常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有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务必严格按医嘱按时服药,不能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治疗期间定期复查乙肝病毒DNA定量、肝功能、肝脏超声等指标。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乙肝大三阳病毒量高,肝功能正常
乙肝大三阳病毒量高但肝功能正常,可能是由于肝脏的代偿能力强,也可能是疾病感染早期。建议患者遵医嘱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控制疾病的发展。乙肝大三阳通常指的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出现表面抗原、e抗原和核心抗体阳性的情况。这种情况下,病毒复制活跃,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而肝功能正常则意味着肝脏的生化指标,如转氨酶、胆红素等,在检测时处于正常范围,表明肝脏的代谢、解毒等功能未受明显影响。乙肝大三阳病毒量高但肝功能正常,可能是由于肝脏的代偿能力强,能够在病毒复制活跃的情况下,仍然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此外,这也可能处于乙肝感染的早期阶段或免疫耐受期,此时免疫系统尚未对病毒产生强烈的应答,或者病毒与免疫系统之间达到了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因此肝功能得以保持正常。但是尽管肝功能正常,乙肝大三阳且病毒量高的患者仍然需要密切关注病情的变化。因为肝脏的炎症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进展,且病毒复制活跃增加了肝细胞受损的风险。因此,建议患者定期进行复查,包括肝功能、乙肝病毒DNA定量、肝脏超声等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在治疗方面,若乙肝大三阳患者病毒复制活跃且肝功能正常,但存在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或纤维化进展的风险,可以考虑进行抗病毒治疗。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包括恩替卡韦、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等,这些药物能够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从而减轻肝脏的炎症和纤维化程度。但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且需定期监测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乙肝携带者会传染人吗,怎么传染
乙肝携带者通常是指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具有传染人的可能。这类携带者是指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但没有出现明显的肝炎症状和体征,肝功能基本正常的人群。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唾液等途径传播。在日常生活中,共用牙刷、剃须刀等可能导致血液接触的物品,或在不正规的场所进行纹身、穿耳洞等有创操作,都有可能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此外,母婴传播也是重要的传播途径,患有乙型肝炎病毒的母亲在分娩过程中,可能将病毒传染给新生儿。性接触也会传染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更容易感染。不过,一般日常接触,如共用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共同进餐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通常不会传染。为了预防乙型肝炎病毒传染,可采取以下措施。接种乙型肝炎病毒疫苗是预防最有效的方法,可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对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要定期进行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DNA等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进行治疗。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的药物有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可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病情进展,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如果发展为肝硬化等严重疾病,可能需要进行肝移植手术。建议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不饮酒,避免服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同时,要正确认识疾病,积极面对生活,定期检查,遵医嘱进行治疗和预防措施。非携带者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血液暴露,及时接种疫苗,保护自己免受乙型肝炎病毒的侵害。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