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警惕!即使是无症状,直立性低血压也可增加痴呆风险!

直立性低血压(OH)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症状,反映了血液动力学对体位变化。OH一般可分为由神经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病)引起的神经源性OH和由其他因素引起的非神经源性OH。

然而,OH患者临床表现差异较大,轻者可无任何症状,有症状者多在站立后几分钟内出现全身乏力、疲倦、发抖、焦虑、恶心等先兆症状,严重时晕厥,卧位后症状逐渐缓解。

警惕!即使是无症状,直立性低血压也可增加痴呆风险!

OH临床表现与各器官灌注不足有关,脑灌注不足时表现为眩晕、视力受损、昏厥等但大多数OH患者并没有报告任何与脑灌注不足有关的症状,这表明脑血管自动调节的个体间差异很大。

近日,发表在 Hypertension杂志的一项研究显示,OH与痴呆风险增加有关,即使在没有OH症状的情况下。研究人员表示,OH可能预示着老年时认知能力更差。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了来自瑞典国家 Kungshomen 老龄化和护理研究 (SNAC-K) 的数据,该研究对大约 2500 名受试者(年龄≥60 岁)进行了定期随访。在随访开始时,医生测量了参与者躺下时和躺下五分钟后起身时的血压,并将参与者分为2组:OH组和对照组。

结果发现,在随访12年期间,322 名(12.7%)参与者发展为痴呆,其中 211 名(8.3%)患有 AD。控制人口统计学因素后,OH 与痴呆和 AD 风险增加显着相关,并且在进一步控制血管危险因素、运动功能以及合并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后,这种关联仍然相似。与轻度 OH 相比,严重 OH 与痴呆和 AD 的相关性更强。10% 的 OH 患者发展为痴呆的时间为基线后9 年,而没有 OH 的患者为 10.5 年。

对 OH 相关症状的进一步分析表明,与无症状 OH 相比,有症状的 OH 与痴呆的相关性更强;然而,调整所有混杂因素后,与症状性 OH 的关联不再显著。此外,基线时有症状或无症状的 OH 均与 CIND 发生显著相关。

敏感性分析表明,当使用更严格的定义来定义OH 时,OH 与痴呆、AD 和 CIND 进展为痴呆和 AD 的关联性更强。此外,症状性 OH 与痴呆和 CIND 进展为痴呆的风险升高显着相关。

此外,根据可能的病因划分 OH 时,结果显示非神经源性和神经源性 OH 均与痴呆风险增加显著相关,而只有非神经源性 OH 与 CIND 进展为痴呆和 AD 显著相关。

总之,老年人应该积极评估自己的体位血压,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体位性低血压通常是无症状的,许多患有这种疾病的老年人可能不会寻求医疗帮助。该研究表明,体位性低血压,即使是无症状的,似乎对老年人的认知功能(例如记忆和思维)有害。同时,医护人员应注意体位性低血压的检测,如果发现体位性低血压,应及时提供干预建议。

原始出处

Xin Xia et al, From Normal Cognition to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Dementia: Impact of Orthostatic Hypotension, Hypertension (2021). DOI: 10.1161/HYPERTENSIONAHA.121.17454

2021-09-24 02:15:11浏览73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一边做饭一边狂躁怎么办
在烹饪过程中遇到情绪狂躁的情况,可以通过调整呼吸、短暂休息、音乐疗法、以及寻求外部支持等来帮助改善,如果狂躁的症状持续加重,建议及时就医诊治。1、调整呼吸:当感到狂躁时,首先可以尝试调整呼吸。深呼吸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放松方法。通过缓慢地吸气、屏息、再缓慢地呼气,可以减缓心跳速率,降低血压,从而缓解紧张情绪。2、短暂休息:如果烹饪过程中感到压力过大,建议暂时放下手中的活,给自己几分钟的休息时间。可以离开厨房,到客厅或阳台等安静的地方,闭上眼睛,让大脑和身体都得到片刻的放松。短暂的休息有助于恢复精力,重新调整心态,以更平和的心态继续烹饪。3、音乐疗法:在烹饪时,可以选择一些轻柔、舒缓的音乐来播放,如古典音乐、爵士乐或自然声音等。这些音乐能够分散注意力,减轻焦虑感。音乐疗法不仅适用于烹饪,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帮助缓解各种情绪问题。4、寻求外部支持:如果烹饪时的狂躁情绪持续存在,且难以自行缓解。可以与家人、朋友或心理咨询师沟通,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困扰。在必要时,还可以考虑咨询专业医生,了解是否需要药物治疗,如抗焦虑药物如舍曲林等来辅助调节情绪。针对烹饪时狂躁情绪的问题,建议采取综合措施进行缓解。首先,要认识到这种情绪是正常的,不必过于自责或焦虑。其次,可以尝试上述提到的方式进行调整。同时,保持积极的心态,学会在烹饪中寻找乐趣和满足感,也是缓解狂躁情绪的有效途径。如果情绪问题持续存在,建议就医。
郑雅格主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狂躁症生活中如何调理好
狂躁症在生活中可通过规律作息、情绪管理、社交调节以及适当运动等方面调理好。若狂躁症状加重或出现其他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帮助。1、规律作息: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极为关键。固定的起床和入睡时间有助于稳定生物钟,对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起到积极作用。患者每天应保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避免熬夜。睡前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可通过温水浴、冥想等方式放松身心,促进睡眠。规律的作息能有效减少狂躁症发作的频率,缓解症状。2、情绪管理:学会识别和应对情绪变化是调理狂躁症的重要环节。当出现情绪高涨、易激惹等早期症状时,可采用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放松技巧来平复情绪。培养兴趣爱好,如绘画、音乐、阅读等,在投入兴趣活动的过程中,能转移注意力,缓解狂躁情绪。3、社交调节: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但要注意适度。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提供情感支持,增强心理韧性。与亲朋好友保持定期沟通,分享生活中的点滴。不过,避免参与过于喧闹、刺激的社交场合,以免过度兴奋,加重狂躁症状。4、适当运动: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等,对狂躁症的调理有益。运动强度应根据个人身体状况进行调整,避免过度疲劳。建议狂躁症患者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以便监测病情变化。在日常生活中,可制定详细的生活计划并严格执行。同时,避免生活中的重大压力事件,学会应对压力的技巧,如时间管理、问题解决策略等。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