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做到这5点,痴呆风险降低60%,每个人都可以做到

  你大爷还是你大爷!

  北京冠肺炎的首例确诊患者“西城大爷”准确回忆起了5月31日至6月9日期间的活动轨迹,提供了一份多达38人的接触名单,为疫情防控抢出了时间。

  那段最为关键的“新发地菜市场”之旅更是为确定病毒来源立下了汗马功劳——试问谁不想年纪大了还能拥有一颗“最强大脑”?那您可千万别得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咯,也就是大家熟知的老年痴呆。

  五管齐下:让痴呆发病风险下降60%!

  阿尔茨海默病是认知障碍最常见的病因,占所有认知障碍患者的60%-80%。患者最初会难以记住最近说过的话、自己的名字和刚刚做过的事情,早期也可能会变得冷漠或者沮丧。

  随着病情的不断进展,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可能会出现沟通障碍、迷失方向、判断力差、行为改变等症状,最后连说话、吞咽和行走都会出现困难[1-3]。

  阿尔茨海默病并非遥不可及,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s)2016年的统计显示,全世界有超过4383万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其中中国就有超过1000万人;而1990年这个数字仅为2020万,较1990年增长了117%[1,2]。

  然而,我们还没搞清楚这一疾病的发病机制,有效的治疗手段更是少得可怜。为了应对认知障碍的大流行,最主要的方法还是预防,尤其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4]。

  想要预防认知障碍,包括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糖尿病、吸烟、缺乏运动、抑郁和教育程度等因素可以出一份力。不过,大多数研究只分析了其中一种因素对于阿尔茨海默病预防的作用,发现效果比较有限,只靠一种力量似乎很难扭转人们前赴后继地患上阿尔茨海默病。

  于是,最近Neurology上刊载的研究[5]就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分析了五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作用,发现五管齐下还真的能让发病风险下降60%!

  健康生活:让你远离阿尔茨海默病!

  这项来自美国芝加哥拉什大学医学中心(Rush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的研究纳入了芝加哥健康和老龄化研究(Chicago Health and Aging Project, CHAP)和拉什记忆和老龄化研究(The Rush Memory and Aging Project, MAP)中的超过3000名参与者[6,7]。

  CHAP研究是一项始于1993年的研究,纳入了超过1万名年龄≥65岁的参与者,研究从中随机选取了2137名没有认知障碍的患者,随访了18年。

  MAP是一项始于1997年的队列研究,纳入了2022名参与者,目前仍在随访中。两项研究每3年随访一次参与者,收集其阿尔茨海默病危险因素暴露并评估了其阿尔茨海默病临床症状。

  经过筛选后,最终有资料完整的1845名CHAP参与者和920名MAP参与者被纳入分析。

  研究人员关注了五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MIND饮食、体育锻炼、认识活动、吸烟和饮酒,根据之前的研究结果定义了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高危和低危人群,评估了不同程度遵循五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与阿尔茨海默病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如果参与者符合生活方式的要求则能得1分,总的得分范围为0-5分,得分越高说明生活方式越健康。

  此外,研究人员还检测了参与者的APOE基因型,分为携带/不携带APOE ε4等位基因;记录了参与者的种族/民族、教育程度、体重指数、他汀类药物/降压药的使用情况、心血管疾病病史、抑郁症状等一系列的有可能影响阿尔茨海默病风险的因素。

  在CHAP研究中位随访了5.8年和MAP研究中位随访了6.0年之后,分别出现了379例和229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

  结果发现,发病风险随着生活方式得分的增高而下降。CHAP研究中的总体发病率2.61/100人·年,而仅有0-1分的参与者发病率可达5.22/100人·年;2-3分的参与者的发病率与整体情况大致持平,约为2.59/100人·年;4-5分参与者的发病率则会下降至1.22/100人·年。在MAP研究中的总体发病率虽然较高,达到了3.82/100人·年,但发病率岁得分的变化趋势与CHAP研究一致。

  分析显示,CHAP研究中的参与者健康生活方式每增加1种,相应的阿尔茨海默病发病风险就会下降30%(HR 0.70, 95%CI 0.59-0.83),在MAP研究中的降幅为26%(HR 0.74, 95%CI 0.66-0.84),总体的降幅为27%(HR 0.73, 95%CI 0.66-0.80)。

  CHAP研究中,与健康生活方式得分0-1分的参与者相比,得分2-3分参与者的风险可下降42%(HR 0.58, 95%CI 0.37-0.93),4-5分的风险仅为原来的1/3(HR 0.33, 95%CI 0.18-0.61);MAP研究中的降幅也分别可达34%和57%(HR 0.66, 95%CI 0.46–0.94; HR 0.43, 95%CI 0.28-0.66)。

  总体而言,得分2-3分和4-5分的参与者阿尔茨海默病发病风险分别下降了37%和60%(HR 0.63, 95%CI 0.47-0.84; HR 0.40, 95%CI 0.28-0.56)。

  亚组分析发现不论男女、种族、APOE ε4基因状态、受教育程度、体重指数和心血管疾病病史均不影响这一结论。不论原来的健康状况如何,只要能够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都能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衰老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 NIA)主任Richard J. Hodes认为[8,9],这项观察性研究强调了健康的生活方式组合在一起能够降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风险,为进一步尝试临床干预改善老年人的生活方式以延缓或预防这一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基础。

  同样来自NIA的神经科学部的项目主任Dallas Anderson则指出[8,9],虽然这项研究描述了许多生活方式因素可能会影响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风险,但并不能说明两者之间具有因果关系。不过,由于这项研究分析了两个相对独立的队列,因此研究的结果依然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研究作者、拉什大学医学中心内科学副教授Klodian Dhana总结道[8,9],这项研究说明了五种健康生活方式所组成的评分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风险降低明显有关。

  此外,研究人员还注意到目前主要的生活方式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国心脏协会(AHA)定义的心血管危险因素上。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指标与认知障碍相关的危险因素其实有很多相通之处——实际上,健康的生活方式远不止能预防阿尔茨海默病!

  更多好处:各种慢性病也都被赶走!

  改善生活方式作为心血管代谢性疾病预防和治疗的基石之一,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比如,AHA就定义了理想的心血管健康指标(ICVHM),即不吸烟、保持体重指数、坚持体育锻炼、健康饮食和保持正常的血压、胆固醇和血糖水平的7个要点。

  这些指标已经被证明与冠心病、卒中、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和死亡有关,同时在Framingham心脏研究后代调查中的研究还进一步证明了保持理想的CVH评分能够降低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脏病等其他疾病的风险[10]。

  健康生活方式的还能让人们有机会享受没有癌症、没有心血管疾病、没有2型糖尿病的快乐人生。基于护士健康研究和卫生专业人员随访研究的结果显示,遵循从不吸烟、体重指数 18.5-24.9kg/m2、每天中度至剧烈运动≥30分钟、适度饮酒和饮食质量得分较高的5条健康生活标准就能够延长十几年的健康预期寿命,避免重大慢性疾病的发生,能多浪好久[11]!

  这些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止能让美国人健康长寿,对于中国人也一样有用。在中国心血管代谢疾病和癌症队列(4C)研究中定义了7条符合中国人情况的ICVHM标准并分析了这些指标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

  结果发现,糖尿病前期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就降低18%,糖尿病患者保持这些健康生活习惯,相应风险会降低15%[12]。而没有糖尿病的参与者如果没有健康生活,新发糖尿病和心血管死亡、心肌梗塞、卒中以及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风险就会上升[13]。

  实际上,有利于心血管代谢健康的指标与有益于大脑健康的指标有不少相通之处,即使是没被CHAP研究和MAP研究纳入评分标准的体重指数、血糖、血压、胆固醇等指标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与认知障碍有关[14],而保持健康的认知功能和有效治疗糖尿病之间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14]。

  不抽烟、少喝酒、迈开腿、健康饮

  参考来源:

  [1] GBD 2016 Neurology Collaborators.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burden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1990-2016: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6. Lancet Neurol. 2019;18(5):459-480. doi:10.1016/S1474-4422(18)30499-X.

  [2] GBD 2016 Dementia Collaborators.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burden of Alzheimer's disease and other dementias, 1990-2016: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6. Lancet Neurol. 2019;18(1):88-106. doi:10.1016/S1474-4422(18)30403-4.

  [3] 2020 Alzheimer's disease facts and figures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20 Mar 10]. Alzheimers Dement. 2020;10.1002/alz.12068. doi:10.1002/alz.12068.

  [4] Kivipelto M, Mangialasche F, Ngandu T. Lifestyle interventions to prevent cognitive impairment, dementia and Alzheimer disease. Nat Rev Neurol. 2018;14(11):653-666. doi:10.1038/s41582-018-0070-3.

  [5] Ghana K, Evans DA, Rajan KB, et al. Healthy lifestyle and the risk of Alzheimer dementia: Findings from 2 longitudinal studies. Neurology published online June 17, 2020. doi:10.1212/WNL.0000000000009816.

  [6] Bienias JL, Beckett LA, Bennett DA, Wilson RS, Evans DA. Design of the Chicago Health and Aging Project (CHAP). J Alzheimers Dis. 2003;5(5):349-355. doi:10.3233/jad-2003-5501.

  [7] Bennett DA, Schneider JA, Buchman AS, Mendes de Leon C, Bienias JL, Wilson RS. The Rush Memory and Aging Project: study design and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y cohort. Neuroepidemiology. 2005;25(4):163-175. doi:10.1159/000087446

  [8] Hannah Joy. Combine 4 or 5 Healthy Lifestyle Traits to Keep Alzheimer's at Bay. June 18, 2020. Health Watch. Available via

  https://www.medindia.net/news/healthwatch/combine-4-or-5-healthy-lifestyle-traits-keeps-alzheimers-at-bay-195543-1.htm

  on 2020-06-19.

  [9] Minn Post. Available via

  https://www.minnpost.com/second-opinion/2020/06/combined-4-5-healthy-behaviors-linked-to-a-60-reduction-in-risk-of-alzheimers-disease/

  on 2020-06-19.

  [10] Corlin L, Short MI, Vasan RS, Xanthakis V. Association of the Duration of Ideal Cardiovascular Health Through Adulthood With Cardiometabolic Outcomes and Mortality in the Framingham Offspring Study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20 Mar 11]. JAMA Cardiol. 2020;5(5):1-8. doi:10.1001/jamacardio.2020.0109.

  [11] Li Y, Schoufour J, Wang DD, et al. Healthy lifestyle and life expectancy free of cance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type 2 diabetes: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BMJ. 2020;368:l6669. Published 2020 Jan 8. doi:10.1136/bmj.l6669.

  [12] Wang T, Lu J, Su Q, et al. Ideal Cardiovascular Health Metrics and Major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Prediabetes and Diabetes. JAMA Cardiol. 2019;4(9):874-883. doi:10.1001/jamacardio.2019.2499.

  [13] Li M, Xu Y, Wan Q, et al. Individual and Combined Associations of Modifiable Lifestyle and Metabolic Health Status With New-Onset Diabetes and Major Cardiovascular Events: The China Cardiometabolic Disease and Cancer Cohort (4C) Study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20 Jun 15]. Diabetes Care. 2020;dc200256. doi:10.2337/dc20-0256.

  [14] Srikanth V, Sinclair AJ, Hill-Briggs F, Moran C, Biessels GJ. Type 2 diabetes and cognitive dysfunction-towards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both comorbidities.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0;8(6):535-545. doi:10.1016/S2213-8587(20)30118-2.

2020-06-28 00:00:03浏览63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孔德波副主任医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左肾积水伴左侧输尿管扩张是什么病
左肾积水伴左侧输尿管扩张可能是输尿管结石、输尿管炎、肾盂肾炎、肾结石、肾囊肿等疾病。1、输尿管结石如果患者左侧输尿管内存在结石,可能会导致尿液排出受阻,从而出现左肾积水伴左侧输尿管扩张的情况。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排石药物进行治疗,如排石颗粒、复方金钱草颗粒等。如果结石体积较大,患者也可以通过体外冲击波碎石术、经皮肾镜取石术等方式进行治疗。2、输尿管炎输尿管炎是指由于病原体侵犯输尿管黏膜、平滑肌组织所引起的输尿管壁的炎症性疾病,可能与肾结石、输尿管狭窄等因素有关,患者可能会出现尿频、尿急、腰痛等症状,还可能会伴有左肾积水伴左侧输尿管扩张的情况。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呋辛酯片等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通过输尿管插管引流的方式进行治疗。3、肾盂肾炎肾盂肾炎是指病原微生物侵犯肾盂以及肾实质引起的疾病,可能与尿路梗阻、尿路感染等因素有关,患者可能会出现腰痛、尿痛、左肾积水伴左侧输尿管扩张等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左氧氟沙星片、阿莫西林胶囊等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通过导尿的方式进行治疗。4、肾结石肾结石是指晶体物质从尿液中析出并沉积于肾脏,属于上尿路结石,通常是机体代谢异常、尿路梗阻、感染等原因引起的。如果患者存在肾结石,可能会导致尿液无法正常排出,从而出现左肾积水伴左侧输尿管扩张的情况。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双氯芬酸钠片、吲哚美辛片等非甾体抗炎药进行治疗。必要时,患者可以通过体外冲击波碎石术、经皮肾镜取石术等方式进行治疗。5、肾囊肿肾囊肿是指肾脏内出现单个或多个囊性病变,多为良性病变,一般是由于遗传、感染、饮食等原因引起的。当肾囊肿逐渐增大时,可能会对肾脏造成压迫,从而引起左肾积水伴左侧输尿管扩张的情况。对于体积较小的肾囊肿,如果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通常不需要进行特殊治疗,定期复查即可。对于体积较大的肾囊肿,如果伴有腰痛、血尿等不适症状,患者可以通过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如肾囊肿切除术等。在日常生活中,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饮食上可以适当进食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等,有助于补充机体所需营养,促进疾病康复。如果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刘希高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甲
双肾积水、双侧输尿管上段扩张怎么治
双肾积水、双侧输尿管上段扩张,可能是由于先天性因素、泌尿系统结石、输尿管狭窄、前列腺增生、输尿管结核等原因所引起的,患者需要根据病因进行治疗。 1、先天性因素 如果患者在胚胎时期出现肾脏发育异常,可能会导致肾脏排泄功能障碍,从而引起双肾积水、双侧输尿管上段扩张的情况。建议患者及时就医,可以通过肾脏彩超、肾功能检查等方式明确诊断。对于病情较严重的患者,则可以通过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如肾盂成形术等。 2、泌尿系统结石 泌尿系统结石主要是由于晶体物质从尿液中析出并沉积于尿路,可分为上尿路结石和下尿路结石。如果患者双侧输尿管存在结石,会导致尿路梗阻,从而引起双肾积水、双侧输尿管上段扩张的情况。建议患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吲哚美辛、碳酸氢钠等药物进行溶石治疗。必要时,患者也可以通过体外冲击波碎石术、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等方式进行治疗。 3、输尿管狭窄 输尿管狭窄通常是由于先天性发育异常、感染等因素引起的。由于输尿管狭窄会导致尿液排出受阻,从而引起双肾积水、双侧输尿管上段扩张的情况。建议患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醋酸泼尼松、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药物进行治疗。 4、前列腺增生 前列腺增生是一种常见的男性疾病,会导致膀胱出口梗阻,从而引起双肾积水和双侧输尿管上段扩张的情况。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非那雄胺片等药物进行治疗。必要时,患者也可以通过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等方式进行手术治疗。 5、输尿管结核 输尿管结核主要是由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所引起的,临床上一般会表现为腰部疼痛、肉眼血尿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上述情况。建议患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异烟肼片、利福平胶囊等药物进行抗结核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通过腹腔镜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 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明确具体病因后进行对症治疗。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注意保持规律的饮食和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同时注意保持情绪的稳定。
刘希高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甲
怀孕6个月输尿管结石引起肾积水是怎么回事,怎么办
怀孕6个月输尿管结石引起肾积水可能是由于子宫压迫、结石阻塞、尿路梗阻、尿路感染、肾结石等原因导致的。建议孕妇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并积极配合医生治疗。1.子宫压迫:随着胎儿不断生长发育,可能会对周围的组织造成压迫,从而出现排尿困难的情况发生。此时是正常现象,不需要过分担心,也不用特殊治疗,在分娩后症状会逐渐缓解。2.结石阻塞:如果在怀孕期间出现了较小的结石,但是没有及时处理,则会导致结石掉入输尿管部位,从而引发炎症反应,甚至还会伴有疼痛的症状发生。此时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排石颗粒等药物进行治疗,能够促进结石排出。必要时也可以遵医嘱通过剖宫产手术终止妊娠的方式进行处理。3、尿路梗阻如果患者存在尿路梗阻的情况,可能会导致尿液无法正常排出体外,从而引起肾积水。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尿道扩张术、输尿管扩张术等方式进行治疗。必要时,患者也可以通过肾造瘘术等方式进行治疗。4、尿路感染尿路感染主要是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由于炎症刺激患者可能会出现腰痛、发热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肾积水的情况。建议患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青霉素钠、头孢曲松钠等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5、肾结石如果患者本身存在肾结石,而且肾结石体积比较大,可能会导致尿路梗阻,从而引起肾积水的情况。必要时候在医生的指导下行经皮肾镜取石术进行治疗。因此,若发现身体不适症状加重,应及时告知医生并进行相关处理。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多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以及熬夜,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
李金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三甲
输尿管感染怎么回事,怎么办
输尿管感染,多考虑是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细菌感染、梗阻、医源性因素、肾结核等原因所导致。患者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对症治疗。 1、不良的生活习惯 如果日常生活中不注意个人卫生,可能会导致细菌入侵泌尿系统,从而诱发炎症。建议患者保持个人卫生清洁,勤换内裤。同时,患者也可以适当喝水,能够促进新陈代谢,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2、细菌感染 细菌感染是由于病原菌进入人体,先在局部生长、繁殖,进而累及全身引发疾病。病原菌进入人体后,可能会在输尿管中繁殖,最终引发炎症,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腰痛、尿频、尿急等症状。若患者症状较轻,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莫西林、头孢呋辛酯等药物进行治疗。 3、梗阻 梗阻是指病理性、机械性或动力性原因导致尿液流出梗阻部位以上的疾病,常见的病因有先天畸形、结石、肿瘤等。若患者自身患有梗阻性疾病,长时间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尿液会在肾脏中积聚,导致细菌滋生,继而引发感染等。梗阻患者会出现腰部胀痛、排尿困难、恶心、呕吐等症状。梗阻患者需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综合治疗,梗阻解除后应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如肠粘连松解术、肠切除吻合术等。患者饮食上应以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同时多饮水。 4、医源性因素 患者曾经有过留置导尿管、进行膀胱镜或输尿管镜检查、进行输尿管镜检查等行为,可能会导致局部黏膜损伤,若患者自身抵抗力较低,则容易引起感染。患者会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发热等症状。若患者症状较轻,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如诺氟沙星胶囊、左氧氟沙星片等药物进行治疗。若患者症状较重,还应及时在医生的综合指导下采取,如体外短波透热疗法等进行辅助治疗。 5、肾结核 肾结核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血尿、腰痛、尿频等症状,也可能出现上述症状。患者可遵医嘱口服利福平胶囊、异烟肼片等药物进行改善。 如果患者出现明显不适,建议及时就医进行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