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渐冻症只能活三到五年?专家说正规治疗可长期生存

“我爸得了这个病后,过的比得癌症的还惨,春节前还只是一个手用不上力,到现在已经双手完全没力,吃饭得俯下身子,把脖子伸得长长的,像一个小狗一样进食。”来自佛山的曾女士在6月20日“同心致远协力融冻”-肌萎缩侧索硬化协作组2020年学术年会上哭诉道,直到最近,她的父亲才被确诊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渐冻人”。

渐冻症只能活三到五年?专家说正规治疗可长期生存

其实,这样的场景在每一个渐冻人的家庭里面都将上演。

“这是因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目前医学无法治愈,各种治疗只能是控制病情的恶化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姚晓黎教授表示,但病人又无法不治疗,一旦停药,可能从发病到死亡只需要3-5年。

更恶劣的是,这个疾病会首先从全身肌肉萎缩,慢慢发展到瘫痪、吞咽困难再到呼吸衰竭,后期患者生活是非常痛苦的,因此要早诊断早治疗,不但能延长生存期还能避免受更大的折磨。

患上这种病连吃饭都是一种折磨

71岁的曾伯出现右手无力的症状其实是在去年的6月,刚开始没太当回事,“但父亲一直抱怨自己右手使不上劲,我就带他到当地医院去看,神经科医生说是颈椎压迫到了神经,所以才会出现右手没力,于是我们一直把它当颈椎病治疗。”曾伯的女儿回忆道。

中间来来回回有吃药、有做物理治疗,但疫情期间,曾伯停止了去医院复诊,病情也是在这个时候一发不可收拾,刚开始还是右手有问题,后来变成两只手都抬不起来了,现在连吃饭、洗澡、穿衣服都是个问题,需要别人帮忙,半年不到,曾伯一下瘦了10多斤。

出现这样的状况,曾女士意识到问题可能并非颈椎病那么简单,于是带着父亲来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直到今年4月,才通过肌电图和基因检测确诊是患上了罕见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之前我们连听都没听说过,听到医生的确诊脑子都是懵的。”

此后,曾伯开始进行正规的药物治疗,但随之而来的是高昂的医疗费用,目前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药费基本上每月在1万元左右,由于属于罕见病,并没有纳入医保,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为了不让父亲陷入更困难的局面,我们只能坚持治疗。”曾女士表示。

据了解,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在我国的发病率仅为十万分之3-5,虽然属于罕见病,但患病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对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萎缩侧索硬化硬化协作组副组长、中山一院神经科姚晓黎教授介绍,如果不进行治疗,患者的生存期可能只有3-5年,中国情况好一点在7-8年,但是通过早治疗、早诊断,患上该病后也并非只能乖乖等死,“在我们科室已经有病人从确诊到现在依然存活,将近10年,而其它省也有超过20年存活的病例。”

常被误诊,出现疑似症状最好去多个科室看看

目前,实际生活中,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还存在常被误诊的情况,很多病人被当成了颈椎病、中风或者其它周围神经病进行治疗。

姚晓黎教授介绍,这主要是因为这个病主要是表现为肌肉无力、肌肉萎缩等症状,早期时会有颈椎压迫神经的情形,拍个片子一看,对这个疾病不认识的医生就会把它当做简单的颈椎病进行处理,所以要确诊这个疾病,主要考验临床医生的水平,肌电图作为辅助手段帮助确诊。

姚晓黎介绍举例,“之前有个病人手部肌肉萎缩得很厉害,在当地医院没有进行四肢肌电图,拍了个片子一看,发现有颈椎压迫神经的状况,医生就建议手术治疗颈椎病,做了手术后,病情反而越来越严重。”

姚晓黎提醒,如果患者出现无力、肉跳、容易疲劳等一些症状,有全身肌肉萎缩、吞咽困难等表现时,最好要提个心眼,考虑是否是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特别是在去了骨科或者其它科之后,同时也到神经科去看看,排查疾病。

国内专家云端问诊患者有遗传倾向

在此次“同心致远协力融冻”-肌萎缩侧索硬化协作组2020年学术年会上,全国各地神经科专家还对四名怀疑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患者进行“云端问诊”,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病学系主任医师崔丽英教授、中山一院神经科姚晓黎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樊东升教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黄旭升教授以及四川华西医院神经科商慧芳教授等悉数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此外,广东省中医院脑病内科教授杜宝新也介绍,“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在中国还能用传统中医进行辅助治疗,可以延缓病情的发展,在中医上,可以内服汤药、外用五禽戏、太极,八段锦对病人的养生有帮助,中医的针灸等疗法也能使病人舒适感提高。

杜宝新说,从临床接触的病例来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有遗传的倾向,此外在年轻时从事体力活动、接触有害有毒化学物质的人将来的发病比例会比较高,因此需要多注意。

(通讯员:梁嘉韵、彭福祥)

2020-06-22 15:29:02浏览95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色斑黄褐斑怎么治
色斑中的黄褐斑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日常护理、药物治疗、激光治疗以及化学剥脱术等。1、日常护理:防晒极为关键,紫外线会刺激黑色素细胞产生更多黑色素,加重黄褐斑。外出要使用遮阳伞、戴宽边帽、太阳镜,涂抹防晒霜,避免日光直射。同时,保持规律作息,熬夜会影响内分泌,进而加重色斑,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身体代谢正常,维持内分泌稳定。2、药物治疗:外用药物方面,如氢醌乳膏,可通过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减少黑色素合成来淡化色斑。维A酸乳膏药物能调节表皮细胞的更新,使色斑处表皮细胞脱落加快,从而达到淡化目的。此外,口服维生素C和维生素E也有一定作用,能抑制黑色素形成,减少色斑。药物需遵医嘱使用。3、激光治疗:常见的如Q开关激光、皮秒激光等,利用高能量激光光束,选择性地破坏皮肤中的色素颗粒,使其分解、破碎,随后被身体吸收代谢,达到去除黄褐斑的效果。但激光治疗后需严格防晒,否则易复发。4、化学剥脱术:使用化学溶液如水杨酸、乙醇酸等,促使皮肤表层细胞脱落,加速角质层更新,刺激新的细胞生长,减少色素沉着,达到淡化黄褐斑的效果。但该方法需专业医生操作,且术后需精心护理皮肤,防止感染等并发症。建议这类人群日常注意皮肤保湿,使用温和护肤品,避免过度清洁和摩擦皮肤。治疗期间,若出现不适或症状加重,及时复诊。此外,保持积极心态,压力过大也可能影响内分泌加重色斑,可通过运动、听音乐等方式缓解压力。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老年斑和黄褐斑的区别
老年斑和黄褐斑在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好发部位等方面存在区别。若斑块出现异常情况如发痒、红肿等,建议患者及时前往皮肤科就诊。1、发病原因:老年斑主要与皮肤老化有关。随着年龄增长,皮肤细胞代谢能力逐渐下降,皮肤的屏障功能和自我修复能力减弱,长期受紫外线照射、环境污染等因素影响,导致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增生,从而形成老年斑。黄褐斑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与内分泌失调密切相关,尤其是女性在孕期、口服避孕药期间,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刺激黑素细胞活性增加,产生过多黑素,形成黄褐斑。2、临床表现:老年斑初期多为淡褐色、边界清楚的斑片,表面光滑或略呈乳头瘤状,随着时间推移,颜色逐渐加深,变为深褐色或黑色,大小不一,直径从数毫米到数厘米不等,可单发或多发,形态可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质地较硬,一般不高出皮肤表面,部分可略隆起。黄褐斑表现为淡褐色至深褐色的斑片,形状不规则,边界清晰但不锐利,颜色均匀,常对称分布,形似蝴蝶,其颜色深浅可随季节、日晒、内分泌等因素变化。3、好发部位:老年斑常见于老年人的面部、手背、手臂、胸背等暴露部位,这些部位长期暴露在阳光下,受紫外线损伤的机会较多,更容易出现老年斑。此外,头皮、颈部等部位也可能发生。黄褐斑主要发生在面部,特别是面部的突出部位,如颧骨区、前额部,这是因为面部血液循环丰富,内分泌因素对其影响较大。建议做好皮肤防晒,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外出时使用遮阳伞、遮阳帽、防晒霜等。保持良好生活习惯,规律作息,避免熬夜,有助于稳定内分泌。定期复诊,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黄褐斑怎样内调祛斑效果好吃什么药
黄褐斑内调祛斑可通过多种药物辅助,包括维生素类药物、中药、氨甲环酸、谷胱甘肽等。药物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1、维生素类药物:维生素C具备抗氧化特性,能够干扰黑色素的形成过程,通过还原作用抑制多巴醌向黑色素的转化,从而减少色斑生成。维生素E同样作为抗氧化剂,能保护细胞免受自由基的侵害,且与维生素C协同增效,强化抗氧化功能,助力淡化黄褐斑。2、中药:逍遥丸常用于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调理。该类型患者常伴有情绪抑郁、胁肋胀满以及月经失调等症状,逍遥丸通过疏肝理气、养血调经,调节机体内分泌,改善肝郁引发的黄褐斑问题。六味地黄丸则针对肾阴虚型黄褐斑,肾阴虚者常出现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表现,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改善肾阴虚状态,进而对黄褐斑起到缓解作用。3、氨甲环酸:氨甲环酸能够竞争性抑制酪氨酸酶,从根源上减少黑色素的合成,以此达到减轻黄褐斑症状的目的。其作用机制在于阻断黑色素形成的关键环节,使色斑逐渐变浅。4、谷胱甘肽:谷胱甘肽通过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阻碍黑色素的生成。与维生素 C 联合应用时,两者相互配合,进一步增强了对黄褐斑的改善效果。内调祛斑是一个长期过程,需保持耐心。日常应做好防晒措施,紫外线会刺激黑色素细胞活性,加重黄褐斑,外出务必使用遮阳伞、太阳帽、涂抹防晒霜等。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熬夜,良好的睡眠有助于维持内分泌稳定,促进皮肤新陈代谢。同时,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选择药物进行内调,定期复诊,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怎么分辨雀斑和黄褐斑
雀斑和黄褐斑可从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发病年龄等方面进行区分。1、发病原因:雀斑主要与遗传因素相关,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通常在儿童时期就开始出现。日光中的紫外线照射是促使雀斑加重的重要因素,因为紫外线会激活黑素细胞中的酪氨酸酶活性,使黑色素合成增加,导致雀斑颜色加深、数目增多。而黄褐斑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除了遗传易感性外,内分泌失调在其发病中起着关键作用。如女性在妊娠期、口服避孕药期间,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容易诱发黄褐斑。2、临床表现:雀斑一般为针尖至米粒大小的圆形或椭圆形褐色斑点,颜色相对较浅,呈淡褐色至深褐色。斑点孤立存在,互不融合,边界清晰,多分布在面部的曝光部位,如鼻梁、脸颊、额头等,尤其是鼻部两侧最为常见。而黄褐斑的皮损为淡褐色、深褐色或黑色的斑片,形状不规则,大小不一,可呈蝴蝶状对称分布于面颊部,也可累及前额、上唇、下颌等部位。黄褐斑的边界相对模糊,颜色较雀斑更深,严重影响面部美观。?3、发病年龄:雀斑通常在 幼年开始出现,随着年龄增长,数目可能逐渐增多,在青春期时因身体代谢旺盛、紫外线照射机会增加等原因,雀斑可能会更加明显。而黄褐斑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尤其是妊娠期、产后以及长期口服避孕药的女性。?建议若对自身面部色斑是雀斑还是黄褐斑难以分辨,应及时前往正规医院皮肤科就诊,医生可通过皮肤镜等专业检查手段进一步明确诊断。在日常生活中,无论何种色斑,都要做好防晒措施,这是预防和减轻色斑加重的重要环节,可使用遮阳伞、遮阳帽、防晒霜等。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