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我国有了先进手术,可以治帕金森!超过15万的患者已经受益

刘金龙 神经外科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看着黄宏滔滔不绝的讲着自己患病历程,你不会相信在2年前,他还因为患上帕金森导致全身止不住的颤动而闹过自杀,他形容过去的那段时间简直就是一场噩梦。

“我是03年时就出现了帕金森的相关症状表现了,刚开始是面部有点僵硬,慢慢的全身变得无力,运动变得迟缓,爱打的篮球也只能放弃。”黄宏回忆,直到11年再读研究生的时候,才被发现是帕金森病。

得了帕金森病,就活不久了?一个病人的真实经历告诉你答案!

“我是一名老师,需要对着学生讲一堂课,可讲着讲着身体就开始颤动起来,有时候觉得自己就像个猴子一样被讲台下的学生取笑,服药后效果开始还不错,后来出现了严重的异动,不服药就冻结,整个人几乎不能动,但服了药效果只能维持一下下,一天7、8次服药对身体产生的危害也不轻。”

黄宏表示,2017年,在药物控制失效后,他接受了脑起搏器手术,恢复了对自己的控制,欣喜若狂。“如果没有这个手术,我可能已经死了。”

得了帕金森病,就活不久了?一个病人的真实经历告诉你答案!

黄宏并不是个例,据悉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06年以来,与国际接轨,脑深部电刺激术已开展超过500余侧,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刘金龙教授介绍,帕金森患者在度过药物的“蜜月期”后,还可寄望于有“脑起搏器”之称的脑深部电刺激术(DBS)的治疗,从以前局麻方式现在可用全麻电生理监测下进行手术,避免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出现紧张不安的情绪,效果与局麻无异,目前已开展120例,居全国首位。

广东省帕金森病患者人数首破20万,专家提醒:震颤、僵直,警惕帕病来袭

目前中国患帕金森的人数超过300万,以每年10万人的速度增长,有数据统计,2030年超过一半以上的帕金森病人将会在中国,如此庞大的发病人群和高增长率,却有90%的中国人不了解帕金森病,超过70%的人完全没有听过帕金森病。

“不少市民提到帕金森会想到霍金,或者把渐冻症、老年痴呆、肌肉萎缩、小脑萎缩等套在帕金森病的‘脑袋’上,这些都是错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刘金龙教授说道。

得了帕金森病,就活不久了?一个病人的真实经历告诉你答案!

那什么是帕金森病?它其实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由于脑内黑质部位出现了急剧结构退化,不能产生神经传导物质“多巴胺”而使脑部指挥肌肉活动的能力受到限制,大大阻碍了患者的活动能力,“由于是一种退行性疾病,年龄越大患病的几率越高。”刘金龙教授表示,但目前中国患者仅有40%的就诊率,小于40%患者接受了药物治疗。

据悉,帕金森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年龄越大,患病的风险越高。迄今为止,病因未明确。其主要症状表现为静止性震颤,就是平常所见的手抖、手部呈现搓丸式动作等;

肌肉僵直,帕金森病患者的肢体和躯体通常都失去了柔软性,变得很僵硬,初期感到某一肢体运动不灵活,有僵硬感,并逐渐加重,运动迟缓,甚至做一些日常生活的动作都有困难;

得了帕金森病,就活不久了?一个病人的真实经历告诉你答案!

如果拿起患者的胳膊或腿,帮助他活动关节,会明显感到他的肢体僵硬,活动其关节很困难;

再者就是运动迟缓,如解系鞋带、扣纽扣等动作变得比以前缓慢许多,或者根本不能顺利完成;

除此之外,字越写越小的“小写症”、“面具脸”也是其主要症状表现之一。

“攻入颅腔”解密DBS“神”科技,点燃帕金森病人新希望

近日,央视纪录片《手术两百年》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其中一个片段描述了帕金森病人在得病后身体出现了难以控制的震颤和僵硬症状,只能长期依赖药物维持正常生活,然而随着病情的发展,药物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小,严重到失去了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一旦患上帕金森病,患者的身体状况只会越来越糟吗?药物难道也会失去效果吗?

得了帕金森病,就活不久了?一个病人的真实经历告诉你答案!

“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患者的病情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加重。虽不致命,但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目前的科学研究还没有发现帕金森病的明确病因,因此目前所有的治疗手段都是控制症状”,刘金龙教授解释道。

不少患者更愿意去选择“偏方”或者“秘方”,它们往往打着所谓的根治的幌子欺骗患者,刘金龙教授表示,目前对于帕金森病的治疗,主要是药物治疗为先,手术治疗(脑起搏器手术)为后,即便是几年前热炒的干细胞治疗,也只是处于实验室阶段,有零星个别的案例显示有效,但目前无法大面积应用于临床,“因此,患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科学诊断,科学治疗。”

得了帕金森病,就活不久了?一个病人的真实经历告诉你答案!

刘金龙教授指出,“当帕金森疾病进展到四到五年左右,伴随药物疗效的明显下降、药物副作用出现、如‘开关现象’‘异动症状’等出现时,是进行外科治疗即脑起搏器手术的时机,脑起搏器手术可以大大缓解帕金森病人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所谓脑起搏器,即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是帕金森病外科治疗领域里程碑式的新技术。它是通过植入大脑中的细微电极发射电脉冲刺激脑内核团,进而达到控制患者症状的目的,是国际上最先进的神经调控技术之一。这项技术目前在临床已经使用超过30年,已累计造福超过15万帕金森病患。

全麻电生理监测下手术,让患者更“安心”

医疗技术发展到现在,帕金森DBS手术也有了更多的发展,最明显就是从局麻到现在的全麻,“以前帕金森患者手术时是局麻的,患者在神志清醒下手术,常会让帕金森患者过于不安,导致医生寻找核团的难度增加,有数据统计,从影像学上定位好了的脑内核团,在实际操作中有50%的更换率。”刘金龙教授说道。

得了帕金森病,就活不久了?一个病人的真实经历告诉你答案!

而全麻下,通过电生理监测,可以准确的找到核团,患者安心做完手术,在病房醒来后身体恢复正常,当然,这种手术是一项非常精密的手术,如果每一个环节都计算在内的话,那么整台手术需要200多个步骤,对医生和手术团队的要求非常高。

不少患者担心DBS手术的安全,对此刘金龙教授表示,脑起搏器手术在长达三十多年的使用过程中证明其是安全可靠的,并且随着技术的更迭,更拥有MRI核磁兼容的特性,保障了患者在手术之后,依然拥有核磁检查其他疾病的机会,而不用为此而关机,最新一代的脑起搏器可充电使用15年,减少了更换电池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同时,作为一项神经调控领域的高科技,脑起搏器在其他运动功能障碍疾病领域也获得了很好的应用,肌张力障碍、特发性震颤、癫痫疾病也可以开展。

2019-11-11 14:21:47浏览62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曹雪霞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三甲
幼儿糖尿病的五个典型表现
幼儿糖尿病一般是指小儿糖尿病,临床上没有小儿糖尿病的五个典型表现这个说法,但小儿糖尿病通常会表现为多尿、多饮、体重下降以及精神差、进食量增加等,小儿糖尿病是儿童在生长发育中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建议积极接受治疗。 1、多尿 小儿糖尿病会导致尿液中的糖浓度升高,从而产生渗透性利尿作用,导致患者出现多尿的症状。小儿糖尿病还可能会损伤患者的肾脏功能,特别是肾小管的功能,而肾小管负责浓缩尿液,当糖尿病引起肾小管受损时,尿液不能够被有效浓缩,也会导致尿量增加,出现多尿症状。 2、多饮 多饮主要是因为尿量增多,造成体内的水分流失,导致身体细胞脱水,刺激中枢神经,从而造成患者口渴多饮的症状。 3、体重下降 小儿糖尿病是因为胰岛素分泌过少,身体中的葡萄糖不能被充分地利用,导致脂肪、蛋白质的分解增多,从而导致患者体内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大量消耗,从而导致患者出现体重下降的症状。 4、精神差 部分小儿糖尿病患者由于机体能量不足,无法正常供给能量,从而出现精神状态差的表现。 5、进食量增加 小儿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其体内没有足够的能量,从而引起患者食欲亢进,出现进食量增多的表现。 如果出现小儿糖尿病,患者要积极进行治疗,大多数小儿糖尿病都是1型糖尿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日常要注意监测血糖以及定期进行复查。
聂志扬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三甲
婴幼儿肾病综合征的早期症状
婴幼儿肾病综合征的早期症状主要包括水肿、尿液异常、食欲减退、发热、精神萎靡等,需要根据具体的症状表现进行治疗。1、水肿肾病综合征会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容易出现水钠潴留的情况,通常会伴随明显的水肿,有些婴幼儿甚至会出现全身水肿的情况。2、尿液异常肾病综合征的婴幼儿还会出现尿液异常的情况,通常会出现尿量减少、尿液中泡沫增多等症状,还有可能会导致尿液浑浊。3、食欲减退由于婴幼儿的胃肠道功能发育不完善,容易出现食欲减退的情况,还有可能会伴随腹胀、腹痛等症状。4、发热患有肾病综合征的婴幼儿,由于机体的免疫力比较低,容易受到细菌等致病菌的入侵,从而出现发热的情况,还有可能会伴随咳嗽、咳痰等症状。5、精神萎靡如果患儿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可能会导致肾功能受到损伤,容易出现精神萎靡的情况,甚至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建议患儿家属遵医嘱使用头孢克肟颗粒、阿莫西林颗粒等药物对患儿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患儿家属也可以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等药物对患儿进行治疗。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注意患儿的饮食健康,可以适当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比如苹果、菠菜等,补充体内所需要的维生素,但是应避免吃辣椒、生姜等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张保华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三甲
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生物、环境、婴幼儿的主动活动等因素。 1、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又分为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因素,两者都为幼儿心理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和基础。父母的性格品性、身体特征都有可能通过遗传传递给孩子,遗传因素是最典型的因素,可能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生理成熟,是指机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生理成熟主要依赖机体族类遗传的成长程序,有一定的规律性。伴随着婴幼儿年龄的增长,生理成熟情况的升高,婴幼儿的心理状态也会渐渐完善。 2、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婴幼儿所受的教育环境。社会环境因素对婴幼儿的心理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社会经济地位、社会风气均会对婴幼儿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婴幼儿缺乏独立思考及辨别事物的能力,不良的社会风气不利于婴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孩子生活在家庭中,所以家庭成员的关系以及氛围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父母的生活习惯、说话方式以及教育方法可能会影响孩子的生长。稳定的社会环境,和谐的家庭环境,以及正确引导性的教育为幼儿的心理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婴幼儿的主动活动因素 婴幼儿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群,任何外界的因素,没有婴幼儿与之相互作用,就难以发挥影响作用。孩子心理是在活动中产生、发展并表现出来的。心理内部矛盾是在活动中产生并转化的,游戏是最适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活动。 婴幼儿的心理发展一般有明显的规律,如果在一个阶段内婴幼儿的心理发展出现明显与正常情况出现偏离时,建议及时到心理科就诊,咨询心理科医师。平时父母要密切观察孩子的心理变化,可以带孩子做一些户外运动,消除孩子的消极情绪。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