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医生,我鬼压床了,是该请个大师来看看了吗?

  “鬼压床”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从古到今,不断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记录中。连最近发生地震,都有网友起初认为是“鬼压床”,或者因为地震造成的心理压力而发生“鬼压床”……

  那么,鬼压床到底是啥?是真的被鬼压住了吗?

  

医生,我鬼压床了,是该请个大师来看看了吗?

  01 “鬼压床”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鬼压床本身叫做“睡眠瘫痪”,是睡眠中发生的一种症状。

  国外研究统计,睡眠瘫痪全人群发生率大约在7.8%左右,但实际发生率可能更高,中国针对部分青少年的研究显示,在在校青少年人群中,这个发生率或可超过40%。

  除了发生率高之外,作为一个原理比较清楚的睡眠症状,它的体验在全世界各地的描述还是比较一致的。比如咱们中国叫它“鬼压床”,而1871年的欧洲人也认为这种体验类似一只鬼压在睡眠中的人身上,因此画下了这副公认的最为形象的描述“鬼压床”的油画……

  02 睡眠瘫痪的原理是什么

  在理解睡眠瘫痪的原理之前,首先我们要理解一下什么是快速动眼(REM)睡眠。

  REM睡眠一般出现在整个睡眠周期的开头和结尾,在这个阶段我们的大脑是比较活跃的,而不像进入深度睡眠时那样脑波放慢,因此在这个阶段我们会有醒来后会记得一些的生动的梦境。

  睡眠瘫痪的机制是人类在REM睡眠时没按流程走,没有完成从REM睡眠状态慢慢转进到觉醒状态这个流程。

  而是突然进入觉醒,但又没完全从REM睡眠当中脱离,处于REM睡眠和觉醒两者叠加状态。如前所述,REM睡眠过程中,我们的大脑是活跃的,呈现在我们的感知当中就是“会做梦”。

  在这个叠加状态,我们就是一部分醒过来一部分在做梦,因此会看到幻象和产生并非根据客观事物而产生的感觉,比如屋子里明明没有人但你感觉有一个人而且有恐惧感。

  03 那么为什么在这个叠加状态我们不能动呢?

  因为我们醒着的时候,大脑指挥我们的身体进行活动,但是睡着的时候,大脑依然活跃但与醒着的状态又不同,如果我们的身体继续接受这种活跃的指令,会发生梦游。

  因此,为了避免睡觉的时候身体不受清醒理智控制而产生危险,从机制上,我们睡着了会进入麻痹(瘫痪)状态,来进行自我保护。

  所以,在叠加状态,我们并没有完全脱离睡眠状态,也就发生了麻痹没有解除的现象。一般来说,睡眠瘫痪会在人完全清醒的时刻立刻解除这种身体麻痹,比如闹钟把人叫醒或者有人唤醒了当事人,“梦”的影响会立刻消散,身体也马上就能动了。

  顺便说一下,因为REM睡眠会在睡眠周期的开头出现,一些时间比较短的睡眠,比如两小时的午睡之类的,很容易出现睡眠瘫痪。因为基本上这类睡眠都是REM睡眠,一不小心没走流程就会进入觉醒和梦境的双重叠加状态……

  04 瘫痪就瘫痪,为什么会觉得恐怖

  其实并不是所有人在这个叠加状态中都会看到鬼或者发生恐怖幻觉,也有一部分人会体验到比较开心的感觉,比如身体轻飘飘的会飞翔之类的,甚至有一部分无聊人士会训练自己进入这个状态体验开心的事……

  之所以很多人体验到恐怖的感觉,现在的研究认为大概率和杏仁核的活动有关。

  大脑的杏仁核在REM睡眠时是很活跃的,而它在功能上往往和恐惧以及情绪记忆有关。当我们进入睡眠瘫痪状态,由于没能从REM睡眠状态正常脱离,杏仁核依旧活跃,但是在现实环境中并没有对应的能让人产生恐惧或情绪的客观对象,因此大脑可能会自主产生一个对应的幻觉来解决这一矛盾。

  不过,这只是一种解释,对这种幻觉的研究还需要继续。

  05 睡眠瘫痪提示你应该注意身体啦

  一般来说睡眠瘫痪本身并不造成什么身体伤害,但是如果你有原发性的其他严重疾病,可能会诱发问题。

  考虑到睡眠瘫痪的成因——即你没法正常完成睡眠周期,如果出现睡眠瘫痪,你需要考虑自己是否精神压力太大,睡眠不规律,在使用一些影响睡眠的药物或者物质(比如酒精和咖啡因)。

  同时,不要因为睡眠瘫痪本身而产生太大的精神压力。

  这听起来像个有点荒谬的恶性循环,但是可能真的有害健康。好几项关于东南亚苗族(赫蒙族)的研究中提到了这一问题的可能性。

  相关研究提到,该社群内死亡了100多名中位年龄33岁的完全健康的成年人,在只能归因为“突发性夜间猝死综合征(sudden unexpected nocturnal death syndrome)”的前提下,不同研究小组对他们的死亡和社群文化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该社群内流传着在鬼压床状态下,恶魔吸食活人生命的传说,而该社区的成员发生睡眠瘫痪的几率比对照组普通人群高2-4倍。

  不过这个社群的无法解释的死亡至今没有官方结论。

  如果真的与睡眠瘫痪相关的话,这可以说是一个由睡眠瘫痪造成的非常恐怖的恶性循环了:发生睡眠瘫痪→精神压力增大→发生更多睡眠瘫痪,最终影响身体健康,迎来坏结局。

  06 对睡眠瘫痪的治疗

  以去除诱因为主,减小压力,规律生活,规律睡眠,可以减小出现睡眠瘫痪的几率。

  对于严重睡眠瘫痪患者,精神科医生一般给与抗抑郁药物。这主要是利用药物能够抑制REM睡眠的原理,通过抑制和减少REM睡眠状态,达到减少睡眠瘫痪的目的。

  参考文献

  [1]https://www.livescience.com/61123-sleep-paralysis-stress-supernatural.html

  [2]https://www.livescience.com/50876-sleep-paralysis.html

  [3]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013036/

  [4]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167075/

  [5]https://doi.org/10.1016/j.sleep.2019.03.007

  [6]https://doi.org/10.1016/j.smrv.2017.05.005

  [7]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10.1161/JAHA.117.007837

2019-06-24 00:00:04浏览44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卢祖能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小儿麻痹后遗症
小儿麻痹后遗症主要体现在肢体畸形、肌肉萎缩、运动功能障碍、骨骼发育异常等方面。了解这些后遗症,有助于家长对小儿麻痹症患者的后续护理和康复有更全面的认识。1、肢体畸形:肢体畸形是小儿麻痹后遗症常见的表现。由于病毒损害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导致肌肉失去神经支配,进而出现肌肉力量不平衡。例如,下肢肌肉受累时,可能出现马蹄内翻足、外翻足、膝关节屈曲或过伸畸形等,这些畸形不仅影响外观,还会对行走和日常活动造成极大阻碍。2、肌肉萎缩:病毒侵袭神经后,受影响的肌肉长期得不到正常的神经刺激,会逐渐出现萎缩现象。肌肉萎缩多呈不对称性,患病肢体的肌肉体积明显小于正常肢体,肌肉力量也显著下降。3、运动功能障碍:运动功能障碍是小儿麻痹后遗症的核心问题。患者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轻者表现为肢体活动不协调、力量减弱,严重者则完全丧失运动能力。如行走时,可能出现跛行、步态不稳,甚至需要借助拐杖、轮椅等辅助器具才能移动,极大地限制了患者的活动范围和独立性。4、骨骼发育异常:小儿麻痹后遗症还会影响骨骼的正常发育。由于肌肉力量的改变和长期的运动障碍,骨骼受到的应力分布不均,导致骨骼生长缓慢、变形。若孩子曾患小儿麻痹症,家长需密切关注其身体和心理状况。对于有后遗症的孩子,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运动训练、矫形器具的使用等,以最大程度地改善肢体功能和矫正畸形。
卢成瑜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小儿抽动症可以治愈吗
小儿抽动症通常指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一般难以完全治愈,但通过科学规范的治疗,部分患者能够有效控制和缓解症状,显著提升生活质量。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孩子会突然出现不受控制的动作和声音。这些动作可能包括眨眼、耸肩、做鬼脸等身体抽动,而声音表现则可能是清嗓子、说脏话等。该病症具有较高遗传倾向,相关基因的变异或缺陷可能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和功能,进而导致抽动症状出现。这种遗传因素使得疾病根源难以彻底消除。在神经生物学方面,患者大脑内神经递质失衡,如多巴胺、γ-氨基丁酸等神经递质异常,可能引发神经信号传递紊乱,这是抽动症状产生的重要生理基础。由于神经递质系统的复杂性,目前医学手段很难使其完全恢复正常。此外,心理和环境因素在疾病发展中也起到关键作用。长期处于压力、紧张、焦虑的心理环境下,或者遭遇重大生活事件刺激,都可能加重抽动的症状。即便在治疗过程中,这些因素也可能持续干扰治疗效果,导致病情反复。目前治疗手段主要是控制和缓解症状。药物治疗方面,常用药物如氟哌啶醇、硫必利等,能够调节神经递质功能,减轻抽动症状,但无法从根本上纠正基因缺陷或完全修复神经递质系统的异常。心理行为治疗同样重要,通过帮助患者改善心理状态、纠正不良行为习惯,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然而,这些治疗方法都只是对症处理,难以实现彻底治愈。对于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患者,建议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家长要积极配合医生,严格按照医嘱给孩子用药,不能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同时,关注孩子心理健康,营造温馨、和谐、宽松的家庭环境,减少孩子心理压力。
尹春燕主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三甲
小儿高烧惊厥吃什么药
小儿高烧惊厥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氯唑西林、地西泮等药物。需注意,药物均需遵医嘱使用,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伤害。若症状加剧,听及时就医。1、对乙酰氨基酚:属于常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具有解热作用。其能有效降低小儿因高烧产生的过高体温,减轻因发热导致的不适。使用时需严格按医生指导剂量服用,避免过量导致肝损伤。2、布洛芬:同样是常用的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也具有良好的退热效果,按照医嘱使用对于小儿高烧惊厥有较好的缓解作用。3、氯唑西林:这是一种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因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当小儿高烧惊厥是由细菌感染导致时,使用氯唑西林可针对性地杀灭病原菌,控制病情。剂量需由医生确定,使用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是否有过敏等不良反应。4、地西泮:为苯二氮?类药物,是控制小儿惊厥发作的重要药物。其能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快速抑制大脑神经元的异常放电,从而有效终止惊厥发作。在小儿惊厥发作时,可遵医嘱使用缓解症状。建议小儿发生高烧惊厥时,立即将小儿侧卧,清理口腔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窒息。不要自行盲目给药,应尽快送往医院,由医生根据小儿具体情况准确判断病因并选择合适药物及剂量进行治疗。平时要注意小儿日常护理,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减少感染机会。定期带小儿体检,了解其身体状况。
卢成瑜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小儿抽风可以治愈吗
小儿抽风能否治愈不能一概而论,这主要取决于抽风的病因等因素,部分高热惊厥引起的小儿抽风可以通过有效治疗实现临床治愈,而脑肿瘤、先天性脑发育异常等引起的抽风则相对棘手,建议患者及时就医。小儿抽风的原因多种多样,如因高热惊厥引发的抽风,在儿童中较为常见,这类抽风大多是良性的,发作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15分钟,且发作形式单一,多为全身性发作。当孩子体温快速上升,超过38℃时,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就可能导致抽风发作。只要及时控制体温,减少惊厥发作次数,随着孩子年龄增长,神经系统逐渐发育完善,多数孩子很少再发作,基本可以达到临床治愈。然而,若是由脑部器质性病变,如脑肿瘤、先天性脑发育异常等引起的抽风,治疗难度就会大大增加。这些病变会持续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导致抽风反复发作,很难彻底治愈,需要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来控制发作,虽然部分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可以逐渐减少发作次数甚至停药,但仍难以完全治愈。对于小儿抽风,家长要保持冷静,一旦孩子出现抽风症状,应立即将孩子侧卧,防止呕吐物堵塞气道引起窒息,同时解开孩子的衣领,保持呼吸通畅,并及时带孩子就医。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预防孩子高热,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孩子着凉感冒。对于有癫痫家族史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家族史的孩子,更要定期进行体检,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