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人脑坏了能换新的?这个日本医生厉害了!

  前两天,京都大学的神经科医生高桥淳宣布,将使用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iPSCs)进行人类帕金森疾病的治疗——

  Science对此次发布会的报道,左一持话筒者为高桥淳

  如Science在报道标题中所言,这是这类临床试验首次使用iPSCs。

  iPSCs的临床困境

  2012年,随着发明人山中伸弥获得诺贝尔奖,一种过去完全没有过的治疗用细胞技术被推到了我们眼前——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iPSCs)。

  当年日本媒体对山中伸弥获得诺奖的报道

  之所以说他是“发明人”而不是“发现者”,是由于这种干细胞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山中伸弥通过人工手段实现的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生命逆转”。

  所谓“干细胞”(干念四声),是指的未分化的拥有多种分化潜能的细胞,我们的心肌细胞、红细胞、神经细胞等,都是分化非常完全的成熟细胞,它们已经找到了各自的工作,并且只能在这个工作上一条道走到黑了,不会再变成其他类型。

  干细胞就像还没有开始专业学习的学生,它可以视我们身体的需求而进行生长和转化,最终变为我们需要的那种工作细胞。

  因此干细胞也被视为多功能细胞,倒并不是因为它有多种能力,而是它有潜力变为任意工种的细胞。

  在山中伸弥之前,我们的主要的干细胞来源是胚胎干细胞和另一种广义上的“干细胞”——成体干细胞。

  前者由于涉及到人类胚胎使用的问题,在数量供应和医学伦理上存在问题。后者则并非真正“拥有无限潜能”的干细胞,比如“间充质干细胞”“骨髓干细胞”等类型,其实本身已经有了一定的职业规划了。比如,骨髓干细胞也许能发育成同系统的其他细胞,但是如果要求它发育成神经细胞,就非常困难了。

  山中伸弥实现的“生命逆转”,在于把我们的成熟体细胞,往回诱导成具有无限潜能的干细胞。这个操作有多强悍呢,差不多等于把一个成年人变回一颗受精卵吧……

  这样既解决了数量和伦理问题,所获得的干细胞的潜能又很高,所以诺奖颁给他的速度也是很快的,没有让他等个二三十年,06年他在小鼠身上获得iPSCs,6年之后就获奖了。

  然而这样一个好东西,出来之后却迟迟没有在临床上使用。主要的原因是大家发现iPSCs由于具有无限潜能,所以有时候它可能会不按照我们想要的方式去成长和分化,而是浪得飞起变成肿瘤……

  说白了,要人工把干细胞诱导分化成指定的细胞,其实也挺麻烦的。

  这次临床试验是啥

  这次用iPSCs治疗帕金森弄出这么大动静,不仅是因为iPSCs本身的临床使用,更重要的是,神经细胞再生,尤其是脑神经细胞的再生,一直以来都是医学难题。

  正是因为中枢神经细胞的再生困难,我们面对大脑的退行性变(比如老年痴呆)、大脑细胞的损伤(比如卒中)或者一些先天性的大脑疾病,才会显得非常的吃力,甚至是无能为力……

  帕金森病同样是一种著名的中枢神经退化性疾病,主要表现在运动神经系统上,但是随着疾病进展,也可能出现认知功能受损,痴呆症状在病情严重的患者中就很常见,也有许多患者发生重性抑郁障碍或者焦虑症等精神类并发症。我们最熟悉的帕金森病的症状是,早期的震颤、肢体僵硬、运动功能减退和步态异常等。

  目前来说,帕金森病并没有特别好的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毕竟脑细胞的病变是比较无力回天的……这也是为啥这次试验受到重视了。

  因为京都大学这次试验的原理基本上就是奔着“坏了不修,直接换新”去的。

  他们首先在体外把iPSCs诱导为多巴胺能祖细胞(dopaminergic progenitors),这种细胞之后能够发育成有多巴胺分泌功能的神经细胞。方案是将该500万该细胞注射入帕金森患者大脑中的致病关键部位,使用新的细胞直接改善大脑受损的功能。

  在之前该研究组使用猴子的动物实验中,研究者已经确定被诱导的多巴胺能祖细胞成功分化成了有多巴胺分泌功能的神经细胞,并且和猴子的大脑成功融合。在之后两年的追踪中,影像学检查观察到,实验动物的大脑有了明显的改善,并且同时,其表现出的运动功能也大大的提高。

  动物实验流程,该研究结果2017年8月发表在Nature上

  目前京都大学附属医院已经正式开始招募帕金森患者和有意向的医生加入这项临床试验。

  iPSCs在此之前真正被用于临床,仅有髙橋政代于2014年治疗老年性黄斑退化这一次——

  没错髙橋政代和髙橋淳是两口子……

  今年早些时候日本政府倒是批准了大阪大学有条件的将iPSCs应用于缺血性心肌病,但该研究组目前没有动静。

  再生时代要开启了?

  由干细胞带来的“直接换新”这种再生医学中的新思路和新技术,很可能颠覆过去我们一直在不断尝试的“修复”,以及打碎文艺工作者脑洞中的噩梦……

  比如2016年,日本出了一部内容和氛围极为压抑的电视剧,叫做《别让我走》。大致上就是讲一群孩子从小就是他人的器官移植储备库,活着就是为了给别人提供器官,为此平淡的活着,也为此平淡的死去。老师为了让他们接受这种作为器官库活着的现实,甚至从小就培养他们顺从淡定的心态……

  因为有了干细胞技术,尤其是iPSCs技术上的突破,这种文艺工作者脑洞就仅仅是文艺工作者脑洞了。我们医学工作者大手一挥,彻底摧毁了这种恐怖的可能性。

  从小培养一个器官库多麻烦,用干细胞再单独长一个新的呗,而且还能哪里坏了长哪里,精准定制。

  甚至,我们已经不用再在生病之后再现场从自己身上制作iPSCs,山中伸弥教授在去年接受Science采访时就已经宣布,目前他已经有能力储存健康捐赠者特定体细胞制作出的iPSCs,这些iPSCs的免疫反应非常小,可以随时被用于需要的患者,他的这波操作还顺手把之前受到质疑的端粒问题给解决了。

  “这将大大节省时间和经费,提高效率。”

  当然,我们离“什么都能立即换新”还是有距离的。虽然此次脑细胞的换新是极为重大的试验,但也仅仅只迈出了一小步,这会不会是人类的一大步呢,只能吃着瓜等待了……

2018-08-07 01:33:18浏览95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卢成瑜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小儿抽动症可以治愈吗
小儿抽动症通常指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一般难以完全治愈,但通过科学规范的治疗,部分患者能够有效控制和缓解症状,显著提升生活质量。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孩子会突然出现不受控制的动作和声音。这些动作可能包括眨眼、耸肩、做鬼脸等身体抽动,而声音表现则可能是清嗓子、说脏话等。该病症具有较高遗传倾向,相关基因的变异或缺陷可能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和功能,进而导致抽动症状出现。这种遗传因素使得疾病根源难以彻底消除。在神经生物学方面,患者大脑内神经递质失衡,如多巴胺、γ-氨基丁酸等神经递质异常,可能引发神经信号传递紊乱,这是抽动症状产生的重要生理基础。由于神经递质系统的复杂性,目前医学手段很难使其完全恢复正常。此外,心理和环境因素在疾病发展中也起到关键作用。长期处于压力、紧张、焦虑的心理环境下,或者遭遇重大生活事件刺激,都可能加重抽动的症状。即便在治疗过程中,这些因素也可能持续干扰治疗效果,导致病情反复。目前治疗手段主要是控制和缓解症状。药物治疗方面,常用药物如氟哌啶醇、硫必利等,能够调节神经递质功能,减轻抽动症状,但无法从根本上纠正基因缺陷或完全修复神经递质系统的异常。心理行为治疗同样重要,通过帮助患者改善心理状态、纠正不良行为习惯,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然而,这些治疗方法都只是对症处理,难以实现彻底治愈。对于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患者,建议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家长要积极配合医生,严格按照医嘱给孩子用药,不能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同时,关注孩子心理健康,营造温馨、和谐、宽松的家庭环境,减少孩子心理压力。
卢祖能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小儿麻痹后遗症
小儿麻痹后遗症主要体现在肢体畸形、肌肉萎缩、运动功能障碍、骨骼发育异常等方面。了解这些后遗症,有助于家长对小儿麻痹症患者的后续护理和康复有更全面的认识。1、肢体畸形:肢体畸形是小儿麻痹后遗症常见的表现。由于病毒损害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导致肌肉失去神经支配,进而出现肌肉力量不平衡。例如,下肢肌肉受累时,可能出现马蹄内翻足、外翻足、膝关节屈曲或过伸畸形等,这些畸形不仅影响外观,还会对行走和日常活动造成极大阻碍。2、肌肉萎缩:病毒侵袭神经后,受影响的肌肉长期得不到正常的神经刺激,会逐渐出现萎缩现象。肌肉萎缩多呈不对称性,患病肢体的肌肉体积明显小于正常肢体,肌肉力量也显著下降。3、运动功能障碍:运动功能障碍是小儿麻痹后遗症的核心问题。患者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轻者表现为肢体活动不协调、力量减弱,严重者则完全丧失运动能力。如行走时,可能出现跛行、步态不稳,甚至需要借助拐杖、轮椅等辅助器具才能移动,极大地限制了患者的活动范围和独立性。4、骨骼发育异常:小儿麻痹后遗症还会影响骨骼的正常发育。由于肌肉力量的改变和长期的运动障碍,骨骼受到的应力分布不均,导致骨骼生长缓慢、变形。若孩子曾患小儿麻痹症,家长需密切关注其身体和心理状况。对于有后遗症的孩子,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运动训练、矫形器具的使用等,以最大程度地改善肢体功能和矫正畸形。
尹春燕主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三甲
小儿高烧惊厥吃什么药
小儿高烧惊厥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氯唑西林、地西泮等药物。需注意,药物均需遵医嘱使用,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伤害。若症状加剧,听及时就医。1、对乙酰氨基酚:属于常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具有解热作用。其能有效降低小儿因高烧产生的过高体温,减轻因发热导致的不适。使用时需严格按医生指导剂量服用,避免过量导致肝损伤。2、布洛芬:同样是常用的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也具有良好的退热效果,按照医嘱使用对于小儿高烧惊厥有较好的缓解作用。3、氯唑西林:这是一种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因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当小儿高烧惊厥是由细菌感染导致时,使用氯唑西林可针对性地杀灭病原菌,控制病情。剂量需由医生确定,使用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是否有过敏等不良反应。4、地西泮:为苯二氮?类药物,是控制小儿惊厥发作的重要药物。其能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快速抑制大脑神经元的异常放电,从而有效终止惊厥发作。在小儿惊厥发作时,可遵医嘱使用缓解症状。建议小儿发生高烧惊厥时,立即将小儿侧卧,清理口腔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窒息。不要自行盲目给药,应尽快送往医院,由医生根据小儿具体情况准确判断病因并选择合适药物及剂量进行治疗。平时要注意小儿日常护理,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减少感染机会。定期带小儿体检,了解其身体状况。
卢成瑜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小儿抽风可以治愈吗
小儿抽风能否治愈不能一概而论,这主要取决于抽风的病因等因素,部分高热惊厥引起的小儿抽风可以通过有效治疗实现临床治愈,而脑肿瘤、先天性脑发育异常等引起的抽风则相对棘手,建议患者及时就医。小儿抽风的原因多种多样,如因高热惊厥引发的抽风,在儿童中较为常见,这类抽风大多是良性的,发作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15分钟,且发作形式单一,多为全身性发作。当孩子体温快速上升,超过38℃时,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就可能导致抽风发作。只要及时控制体温,减少惊厥发作次数,随着孩子年龄增长,神经系统逐渐发育完善,多数孩子很少再发作,基本可以达到临床治愈。然而,若是由脑部器质性病变,如脑肿瘤、先天性脑发育异常等引起的抽风,治疗难度就会大大增加。这些病变会持续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导致抽风反复发作,很难彻底治愈,需要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来控制发作,虽然部分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可以逐渐减少发作次数甚至停药,但仍难以完全治愈。对于小儿抽风,家长要保持冷静,一旦孩子出现抽风症状,应立即将孩子侧卧,防止呕吐物堵塞气道引起窒息,同时解开孩子的衣领,保持呼吸通畅,并及时带孩子就医。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预防孩子高热,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孩子着凉感冒。对于有癫痫家族史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家族史的孩子,更要定期进行体检,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