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脑出血后的二级预防,这些问题需注意

  6月30日,在中国卒中学会第四届学术年会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2018的出血性脑血管病管理新策略论坛上,来自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的褚晓凡教授就脑出血后是否需要二级预防做了精彩讲座。会后,我们有幸采访到了褚晓凡教授,褚教授针对脑出血后二级预防中的问题谈了谈自己的观点。

  一、区分不同类型脑出血

  原发性脑出血实际上是指脑实质内出血,也指非外伤性出血,其可分为高血压脑出血和淀粉样(CAA)脑出血,其中最常见的是高血压脑出血。年轻人中由于血管畸形发生的脑出血不属于原发性脑出血。

  高血压脑出血是长期高血压导致颅内中小穿支动脉变性或形成粟粒状微动脉瘤,在血压的急剧升高和波动的情况下破裂出血,出血的部位多位于脑的基底节区、脑干被盖区等部位。

  淀粉样脑出血常发生在高龄患者,是因为不可溶的β-淀粉样蛋白沉积于软脑膜和皮质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导致血管脆性增加而出血,出血部位多位于脑叶的皮层和皮层下。

  脑出血后需要控制血压,而高血压脑出血不单单是控制血压治疗,如果有发生脑梗死的风险,还需要抗栓和降血脂治疗,因此区分是何种类型脑出血非常重要。

  二、脑出血后是预防出血还是缺血?

  首先,脑出血后既可以再发脑出血,也可以发生脑梗死。所以我们需要了解脑出血后不同卒中种类再发的风险,是脑出血多?还是脑梗死多?

  根据国外5个临床研究汇总共5915例脑出血患者的资料显示:脑出血再发病人比例为4.2%,脑梗死发生的病人比例为7.0%,脑出血后缺血再发风险明显高于出血再发风险。

  因此,任何病人脑出血后我们都要评估这个病人容易再发出血,还是容易再发缺血?

  三、脑出血和脑梗死拥有共同的危险因素

  脑出血与脑梗死有其共同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高龄、糖尿病等。这些危险因素可导致脑动脉动脉粥样硬化和脑小血管病变,是脑出血和脑梗死发生的共同病理基础。

  四、脑出血后将血压降至140/90mmHg是合理的

  无论高血压脑出血还是淀粉样脑出血预防再出血,控制血压已成为共识。脑出血患者的降压标准经过了一系列的演变历程。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进展,脑出血指南也在持续推陈出新。可以说,即使是现在,人们依旧没有找到一个最理想的降压目标值。

  目前证据级别最高的2个研究,一个是INTERACT2 ,另一个是ATACH2,这两个研究都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积极降血压的目标值都在140/90mmHg以下,因为ATACH2纳入病人的症状较重和目标值血压更低,没有达到研究的目的。但这两个研究至少证明脑出血急性期血压降至140/90mmHg是安全的。当然,脑出血恢复期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应该是合理的。

  五、除了早期控制血压,还应注意哪些问题?

  脑梗死后二级预防具有充足的临床证据,其中降血压、降血脂、抗血小板治疗已经构成了卒中二级预防的三大基石,目前难以撼动。高血压脑出血后控制血压毫无异议,但是否使用降血脂药物、抗血小板治疗以及抗凝治疗尚无定论,引起的争议也较大。

  1. 降血脂治疗

  对于脑出血同时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影像学有梗死灶的患者,是否使用他汀药物? SPARCL研究证实脑梗死二级预防中他汀药物可以增加出血风险,目前这一结果还在影响着临床医生的治疗决策。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脑出血后使用他汀药物不增加出血风险,建议已经使用他汀药物预防卒中的脑出血病人,入院后可继续使用他汀类药物。

  James S.Mckinney(2012年)在一个Meta分析中纳入了31个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提示:积极的他汀治疗不但不增加脑出血的发生,还可以减少各种类型卒中的发生率和全因死亡率。2014年以来,Alexander C.F和Chia-Hsuin Chang也证实了脑出血后他汀使用不增加脑出血的发生率,并且可提高病人的生存率。

  2. 抗血小板治疗

  阿司匹林可导致一些出血事件的发生,脑出血后是否使用阿司匹林预防脑梗死的发生?什么时间启用抗血小板药物?一直困惑着医生们。其实2010年和2015年美国AHA脑出血指南明确提出:“有确切适应证时,所有脑出血后均可考虑抗血小板治疗 (IIb, B);脑出血后阿司匹林单药治疗可以在几天后恢复进行,具体时间视病人具体情况而定(IIa, B)” 。

  我们曾做了一个脑出血后使用阿司匹林的安全试验,脑出血后30天使用抗血小板,与对照组相比,脑出血并没有增加。但不是所有患者都可使用阿司匹林,淀粉样血管样变性的病人,有明显出血倾向的病人,则不建议应用。目前国际上提出超过5个微出血灶不建议使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

  3. 抗凝治疗

  脑出血后是否使用和什么时间使用抗凝药物?若合并非瓣膜病变的房颤,需抗凝预防脑栓塞发生。近期的研究证实:房颤持续30s以上,脑梗死风险明显增加,若不应用抗凝治疗,则容易产生脑梗死。目前认为脑出血后4-8周内使用抗凝治疗是安全的,病人的受益明显大于风险。

  最后,褚教授总结道:脑出血后存在出血再发的风险,同样存在脑梗死发生的风险。如果把脑出血作为一次卒中事件,那么预防出血再发和预防缺血发生都应算脑卒中的二级预防。除了降压治疗意见一致外,降血脂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依然存在一定的争议和风险。因此,应该对脑出血患者进行出血和缺血再发风险的评估,作为脑出血后二级预防药物使用的依据。

2018-07-23 01:59:32浏览70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张碧云主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新生儿肾上腺囊肿是怎么回事
新生儿肾上腺囊肿一般多考虑是先天性发育异常引起的,但也可能是肾上腺激素分泌过多、肾上腺炎、肾上腺增生症、肾上腺囊性病变等原因导致的,建议患者根据引起的原因进行针对性治疗。1、先天性发育异常如果在胚胎时期,新生儿的肾上腺发育异常,可能会导致肾上腺出现囊性病变,出现肾上腺囊肿。这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疾病,大部分新生儿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部分新生儿可能会出现肾上腺功能减退的情况。如果新生儿没有出现不适症状,一般不需要进行特殊治疗,定期复查即可。2、肾上腺激素分泌过多新生儿在出生后,若身体中的肾上腺激素分泌过多,可能会导致新生儿出现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进而出现上述情况。建议家长及时带新生儿就医,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氢化可的松、醋酸氢化可的松等药物进行治疗。3、肾上腺炎如果新生儿受到细菌感染,可能会诱发肾上腺炎,导致肾上腺出现囊性病变,进而发展为上述疾病。建议家长及时带新生儿就医,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莫西林、头孢曲松钠等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家长也可以遵医嘱通过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4、肾上腺增生症该疾病可能会导致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障碍,从而引起肾上腺囊肿。建议家长及时带新生儿就医,可以遵医嘱使用醋酸氢化可的松、醋酸氟氢可的松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家长也可以在医生的建议下通过肾上腺切除术等方式进行手术治疗。5、肾上腺囊性病变如果新生儿存在肾上腺囊性病变,可能会导致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障碍,进而出现上述现象。建议家长及时带新生儿就医,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通过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因此,建议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意新生儿的护理,避免新生儿出现哭闹、憋尿等情况,以免加重病情。如果新生儿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张碧云主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新生儿脸颊一侧摸着有硬块怎么回事,怎么办
新生儿脸颊一侧摸着有硬块多考虑是蚊虫叮咬引起的,也可能是先天性发育不良、外伤、过敏、表皮囊肿等原因导致的,建议根据引起的原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1、蚊虫叮咬 由于新生儿皮肤比较娇嫩,如果在平时不注意防护,可能会导致脸部受到蚊虫叮咬,从而出现上述现象。家长可以使用肥皂水局部清洗进行改善。 2、先天性发育不良 如果新生儿在胚胎时期发育异常,就可能会导致其面部骨骼发育不良,从而出现此情况。如果没有其他不适的症状,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如果影响美观,可待新生儿长大后通过手术进行矫正。 3、外伤 如果新生儿不小心受到外力撞击,可能会导致局部软组织损伤,从而出现局部红肿、疼痛等现象。家长可以通过局部冷敷的方式进行缓解,一段时间后也可以通过热敷的方式进行改善。 4、过敏 如果新生儿接触到花粉、尘螨等过敏原,可能会诱发过敏反应,从而出现局部红肿、皮疹等症状。家长可以遵医嘱给新生儿使用炉甘石洗剂、氧化锌软膏等药物进行治疗。 5、表皮囊肿 多由于先天性发育异常引起的,导致新生儿的皮肤出现隆起性的损害,表现为局部质地较硬的肿块。家长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给新生儿使用红霉素软膏、夫西地酸乳膏等抗生素药膏进行治疗。如果囊肿体积较大,还可以通过手术切除的方式进行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注意做好保暖措施,同时应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带新生儿去人群密集的地方。如果发现新生儿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唐书生主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新生儿后脑勺有个凸起的硬包怎么回事,怎么办
新生儿后脑勺凸起的硬包可能是产瘤、后脑勺血肿、颅骨软化、先天性颅骨畸形等引起的,需根据具体因素进行针对性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产瘤 产瘤是由于胎儿头部压迫引起的局部水肿,在生产过程中通过产道时受到挤压导致。产瘤通常不需要特殊处理,一般可在数日内自行消退。家长也可将干净的毛巾放入40度左右的温水中,拧干后放在新生儿头部患处热敷10-15分钟,促进水肿消退。 2.后脑勺血肿 后脑勺血肿是因为分娩时头颅受到压力而引起的小血管破裂出血,形成血肿。较小的血肿可通过自然吸收的方式逐渐消失,无需特别处理。对于较大的血肿,则需要穿刺引流。家长要及时带新生儿前往医院,由专业医师进行手术。 3.颅骨软化 颅骨软化是指新生儿的颅骨还未完全骨化,比较柔软的现象,容易被触碰到。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随着孩子的生长发育,颅骨会逐渐变硬,家长不必过于担心。 4.先天性颅骨畸形 先天性颅骨畸形包括多种类型,如狭颅症、舟状头等,这些病变可能导致颅腔内压力分布不均,进而影响脑组织发育和功能。针对不同类型的先天性颅骨畸形,其治疗方法各异,例如狭颅症可能需采用手术矫正,如矫形外科手术和颅骨修补术,这些手术方法有助于改善颅骨的形态和功能。 建议家长定期观察新生儿头围增长速度,以排除颅内压增高的可能性;必要时,应进行头颅超声检查或磁共振成像以评估婴儿的颅骨结构。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