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还得从8年前说起,老张(化名)在儿子的婚礼上,被朋友拱上台敬酒致辞时,结果手颤抖到居然把酒撒在了外面,“朋友还取笑我说,平时看起来挺镇定的人,还会在儿子的婚礼上变紧张,自己当时也没当回事。”
可自从这场婚礼后,老张的手抖情况渐渐变得严重起来,写字、抓筷子时,手部会不受控制地抖动,慢慢地,连喝水、搬拿物品等都会受到这不经意“抖动”的影响,“为了好好吃顿饭,每顿我得先喝2两白酒,才能自己完成夹菜动作。”就这样,1年前他开始走上艰难的求医问药之路。
“起初,我先是被诊断为‘帕金森’,但是服用相关药物后,病情并没有缓解。”老张说,直到不久前,才被确诊是患上了“特发性震颤”。

老张大脑里安起搏器只为治疗“手抖”
无明确病因,但发病率却远超帕金森
所谓的特发性震颤又称原发性震颤,是一种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患者临床上表现为上肢远端的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也会伴有头部、口面部或声音震颤表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刘金龙表示,由于都以震颤为主要表现,不少人会被误诊为帕金森病,但实际上,两种疾病还有诸多不同。
“要确诊是否为特发性震颤患者,一般病程需要在3年以上,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为主要表现,排除近3个月内是否有神经系统的明显损伤,例如脑出血、脑神经损伤等,排除因服用帕金森等药物引起等因素。” 刘金龙主任说道,
此外,30%—50%的特发性震颤患者都有家族史,普通人群的发病率为0.3%—1.7%。随着年龄的增加,该病在大于40岁的人群中发病率为5.5%,而当年龄超过了65岁,该病的发病率则可达到10.2%。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刘金龙介绍特发性震颤
药物治疗不理想者,目前可寻求手术治疗
由于特发性震颤病情发展较为缓慢,不少患者的病程长达10几-20几年,“因此,只有0-5%-11.1%的患者会出现明显的肢体障碍,需要进行医学治疗。” 刘金龙表示。
其中,在需要治疗的患者中,有一半的人通过服用阿尔马尔、扑米酮等药物,震颤现象可得到控制,另一半的人则需要通过肉毒素、毁损手术、脑起搏器手术进行治疗。
“目前,对于手术治疗,从安全和疗效角度出发,脑深部电刺激手术是特发性震颤患者的首选手术治疗方案。” 刘金龙介绍,病人老张就是在服药后出现明显血压升高现象(本无高血压病史),停药后,震颤便反复发作的情况下,接受了脑深部电刺激手术。
据悉,这也是中山一院首例特发性震颤局麻电生理监测下丘脑腹中间核脑深部电刺激手术(脑起搏器手术)
该手术是在是在胸前皮下植入神经刺激器发射微弱电脉冲,通过延伸导线到达脑内的丘脑腹中间核(VIM)进行微电调控,该核团是接受本体感觉传入的核团,其神经元节律性爆发性放电活动对于特发性震颤可能起关键作用,无论神经电生理记录还是立体定向手术均证实了这一点。相比于毁损手术,该手术具有低创伤性、可逆性、可调控性等特点。
“目前,依然有患者误以为特发性震颤是遗传病,无法根治而放弃治疗。其实,采用脑深部电刺激手术后,患者可获得长期较好生活质量,手术20几年的病人比比皆是,不用过于担心。”刘金龙提醒。(通讯员:彭福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