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高龄人群的卒中预防,注意这些特殊事项!

  导读:老年人群是卒中发病的重灾区,并且常有多种合并症,临床管理颇具难度。然而许多相关研究排除了年龄在80岁以上的患者群体,使得临床医生感到有些无所适从,而一般人群的管理策略又并不完全适用于这一群体。本文就来谈一谈这个特殊群体的卒中预防问题。

高龄人群的卒中预防,注意这些特殊事项!

  一级预防

  降压治疗

  在对老年患者进行管理时,不能单纯地聚焦于卒中预防,提供整体的管理措施是很有必要的。既往的相关研究数据普遍支持收缩压大于160 mmHg的老年患者降压,但是研究排除了痴呆等需要其他人照护的人群,在实际操作时,应当对患者进行仔细评估。

  在开始进行降压治疗之前,需要排除明显的体位性低血压,并且根据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和个体特点进行选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或钙拮抗剂是不错的选择,但老年患者最好从低剂量开始,并且谨慎地加量。另外,利尿剂可引起痛风,钙拮抗剂则可导致便秘和腿肿胀,用药时需要注意。

  房颤的抗凝治疗

  随着人群年龄的增长,由房颤引起的缺血性卒中比例也和有所增加。对于年龄≥80岁的患者,CHADS2或CHA2DS2VASc评分都变得不再重要,年龄本身已经使其成为了足够高危的群体。既往有多项研究证实了老年房颤患者接受抗凝治疗的获益,然而有数据显示,房颤引起卒中的患者中,有1/3的患者未接受过抗凝治疗。

  与降压治疗类似,具体到每一名患者时,研究的证据并不一定完全适应个体的情况。合并症和联合用药的风险应该成为抗凝治疗评估的一部分。出血风险自然是需要尽量避免的问题,而鉴于抗凝治疗的复杂性,评估患者是否具有足够的认知能力来安全地完成用药同样非常重要,如果患者无法自主完成,则需要对患者进行适当的监督。

  生活方式建议

  在生活方式方面,最重要的建议便是戒烟,即使是对高龄人群也是一样,同时医生应当充分采集患者的吸烟史。除此之外,鉴于卒中的流行病学特点,健康饮食、避免肥胖和保持身体活动的一般建议也是合理的。

  流感疫苗接种

  这一建议看似和卒中预防关系不大,但事实上十分重要。流行病学和试验证据证实,流感疫苗接种可以降低包括卒中在内的血管事件的风险,在对患者进行综合的管理时,不应该忘记这个预防策略。

  流行性感冒是老年人常见的严重疾病,在老年护理机构中爆发不仅会导致患者的发病和死亡,而且还会导致病毒感染的社区感染源延长循环。因此,建议所有高龄人群接种流感疫苗。

  降脂治疗

  在一级预防中使用药物进行降脂治疗是有争议的,然而鉴于卒中等血管疾病仍然是重要的死亡原因,应该与老年人充分讨论降脂的问题,包括生活方式治疗和药物治疗,并且有许多因素需要考虑,包括他汀类药物的风险和益处,证据的不确定性,联合用药的问题,以及对风险的认知等。

  其他一级预防相关事项

  目前还没有可靠的数据支持使用阿司匹林对高龄人群进行卒中一级预防。年轻人的研究提供了出血性卒中风险增加的证据,而这种风险在老年人群中更为值得关注。

  由于目前的人群归因风险并不能解释所有卒中,因此还要考虑其他潜在触发因素。最近的数据证明,环境温度(例如寒冷天气)可能是卒中的一个重要触发因素,推测是通过血压相关机制引起的,这对老年人非常重要,需要予以关注。

  二级预防

  降压治疗

  降压治疗的目标在二级预防中有所不同。尽管老年人的卒中一级预防收缩压目标为<160 mmHg,但研究证据显示,即使是常规血压正常的患者,降血压也能将卒中发生的风险降低1/3。

  基于HYVET和PROGRESS研究的数据,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培哚普利和吲哒帕胺,是老年人群耐受性良好的一线药物,可以考虑使用。降压治疗在患者住院期间便可开始,如果条件允许,应通过门诊对患者进行早期监督。

  降脂治疗

  降脂治疗在二级预防中的作用是确实存在的。关于高龄人群的降脂治疗,研究结果从3个方面支持了高龄人群发生缺血性卒中后的降脂治疗:没有证据表明老年人和年轻人之间的治疗效果存在差异;在卒中患者群体中有直接的证据证实获益;除预防卒中外,降脂治疗还有助于预防其他重大血管事件。

  不过对于老年患者而言,有几点值得进一步讨论。在终末期疾病患者中,胆固醇水平往往倾向于下降,因此在开始治疗前检查胆固醇水平是很重要的。一般来说,如果患者的LDL-C水平>100 mg / dL(2.59 mmol / L),那么对其进行卒中或TIA预防的降脂治疗是合理的。

  对于住院患者,由于监测更为方便,可以立即给予患者高剂量他汀,以避免后续的治疗不足。与血压的二级预防类似,降脂治疗的策略是降低血液胆固醇水平,而不是达到特定的胆固醇水平目标。

  抗栓治疗

  关于房颤抗凝的问题在前文的一级预防部分已经介绍过,而对于已经发生缺血性卒中或TIA的高龄患者,出现进一步栓塞性卒中的风险更高,因此所有无禁忌的患者均应接受治疗。至于缺血事件发生后何时开始治疗,目前有研究正在讨论。

  而对于窦性心律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也是一种证据充分的治疗方法,并且应该在缺血性卒中发病后立即开始治疗。对于接受溶栓或取栓术治疗的患者,在排除任何出血并发症后开始使用阿司匹林是标准做法。

  在轻型卒中或TIA方面,虽然CHANCE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数据,但研究纳入的患者平均年龄只有62岁,高龄人群的用药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另外,长期的双抗治疗可导致严重出血事件风险,对卒中的长期二级预防无益。

  在药物选择上,没有直接证据显示高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单药、氯吡格雷单药或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之间存在显著效果差异,因此,应根据患者的偏好、其他用药情况和副作用问题进行综合的个体化选择。相比之下,氯吡格雷导致上消化道出血风险更低。

  另外,近期有观察性研究表明高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的风险可能超过其获益,作者鼓励联用质子泵抑制剂以降低胃肠道出血率。不过在没有随机对照试验证据的情况下,这种策略是否有效仍然不确定,并且可能会进一步增加高龄患者的用药数量。

  颈动脉介入治疗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术既是一级预防又是二级预防。在一级预防中,由于最佳内科治疗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因此目前正在进行进一步的试验以探讨颈动脉介入治疗的获益。不过对于严重颈动脉狭窄患者,即使获益较小,需要予以干预来预防卒中的患者也会非常多,并且干预措施总是伴随着早期风险。

  在二级预防方面,荟萃分析表明高龄并非禁忌证。事实上,由于老年人绝对风险很高,因此对颈动脉疾病进行干预可以带来更大获益。对于既往功能独立,并且有明确颈动脉供血区缺血事件的高龄患者,应早期筛查颈动脉狭窄,并准备未来的动脉内膜切除术。对于不愿或不能进行内膜切除术的患者,支架也是一种选择。

  小结

  高龄人群的卒中一级预防方面,首要任务是高血压治疗、房颤抗凝和戒烟,饮食、身体活动和避免肥胖的常规建议也适用于老年人。有数据支持老年人常规使用他汀类药物和流感疫苗接种,但不推荐常规低剂量阿司匹林。二级预防方面,戒烟和降压仍然是重中之重,此外降脂、抗血栓和颈动脉疾病干预也是必要手段。

  在对高龄人群进行卒中预防时,不能孤立地考虑卒中这一个问题,而是应当结合高龄人群的特点综合进行管理,这一点需要谨记。

2018-03-28 00:45:20浏览69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任培华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韩式精油全身按摩缓解疲劳有用吗
韩式精油全身按摩在缓解疲劳方面确实具有一定的效果,不仅能够促进身体的放松和恢复,还能够改善心理状态、提升整体的生活质量。韩式精油全身按摩通过专业的按摩手法,能够舒缓紧张的肌肉。在按摩过程中,按摩师运用揉、捏、推、按等手法,沿着人体的经络和穴位进行精准施力,这有助于放松肌肉纤维,缓解肌肉紧张和僵硬。同时,按摩还能促进肌肉内的血液循环,加速乳酸等代谢产物的排出,从而减轻肌肉酸痛和疲劳感。精油是从植物中提取的精华,具有独特的香气和能量。在按摩过程中,精油通过皮肤渗透至身体内部,能够刺激身体的淋巴系统,促进身体排毒。此外,精油中的某些成分还具有抗炎、抗氧化等生物活性,能够减轻身体的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从而进一步缓解疲劳。在按摩过程中,人们往往能够感受到身心的放松和愉悦。这是因为按摩能够刺激身体的感官系统,促进内啡肽等快乐激素的分泌。同时,精油的香气也能够通过嗅觉神经传递到大脑,影响人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从而减轻焦虑、压力等负面情绪,提高睡眠质量。建议有需求的人群选择正规的按摩机构和专业的按摩师,确保按摩过程的专业性和卫生性;其次,根据个人需求和身体状况,与按摩师充分沟通,选择合适的精油和按摩力度;最后,在按摩过程中保持放松的心态,配合按摩师的指导进行呼吸和身体的放松。此外,按摩后要注意做好保暖措施,避免受凉,以免影响按摩效果。
黄晓东主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椎动脉型的颈椎病有哪些症状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症状主要包括眩晕、头痛、视觉障碍、猝倒及其他症状等。若症状加剧,应及时就医。1、眩晕:这是椎动脉型颈椎病最常见的症状,多在头部转动时发作。机制是由于颈椎退变、增生等原因,导致椎动脉受到压迫或刺激,使其管腔狭窄,血流不畅。当头部转动时,椎动脉进一步受到牵拉或扭曲,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尤其是内耳的前庭系统对缺血较为敏感,从而引发眩晕。2、头痛:常与眩晕同时出现,多为单侧头痛,部位以枕部、顶部为主。其发生机制是椎动脉供血不足,引起脑部血管痉挛,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刺激血管周围的神经末梢,从而产生头痛症状。此外,颈部肌肉紧张、劳损也可能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头痛。3、视觉障碍:可表现为视力模糊、复视、眼前发黑等。这是因为椎动脉供血不足影响了大脑枕叶视觉中枢的血液供应,或因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引起眼部血管的舒缩功能障碍,导致视网膜供血不足,进而出现视觉障碍。4、猝倒:是椎动脉型颈椎病较为特殊的症状,常在站立或行走时突然发生。当头部突然转动或姿势改变时,椎动脉受到急剧牵拉或压迫,使脑部血液供应骤减,导致大脑短暂性缺血,引起肢体失去支持力而猝倒。患者在倒地后,由于头部位置改变,椎动脉供血恢复,意识可很快清醒,一般不会留下后遗症。建议患者避免长时间低头工作或学习,定时活动颈部,缓解颈部肌肉疲劳。选择合适的枕头和床垫,保持颈椎的生理曲度,减轻颈椎的压力。注意颈部保暖,避免受寒,防止颈部肌肉紧张和血管收缩,加重病情。
黄阳亮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神经型颈椎病是怎么回事
神经型颈椎病,通常指的是神经根型颈椎病,其发病原因复杂多样,既包括非疾病因素如不良生活习惯、颈部外伤、年龄因素等,也涉及多种疾病因素如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骨质增生等。一、非疾病因素:1、不良生活习惯:长时间低头看手机、电脑,或坐姿、睡姿不当,均可能使颈椎长时间处于非生理状态,导致颈椎间盘退行性变,进而压迫神经根,引发神经型颈椎病。2、颈部外伤:颈椎受到直接或间接暴力损伤,如车祸、跌落等,可能导致颈椎骨折、脱位或软组织损伤,进而损伤神经根,诱发神经型颈椎病。3、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间盘逐渐发生退行性变,如水分减少、弹性下降等,使颈椎更容易受到损伤,进而引发神经型颈椎病。二、疾病因素:1、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导致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引起颈肩部疼痛、上肢麻木无力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神经型颈椎病。治疗方法包括牵引、理疗、药物治疗(如布洛芬、甲钴胺)等,必要时需进行手术治疗,上述治疗方法均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2、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骨边缘形成骨赘,压迫神经根,导致颈肩部疼痛、上肢麻木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药物治疗(如对乙酰氨基酚、颈复康颗粒)。针对不同类型的病因,应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颈部健康,对于预防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重要意义。若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明确病因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
崔尚斌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颈椎病疼痛怎么治疗
颈椎病疼痛可通过物理治疗、药物治疗、运动锻炼等措施进行治疗,建议根据自身颈椎病的类型和疼痛程度,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科学地选择和综合运用这些治疗方法。1、物理治疗:包括热敷、按摩和牵引。热敷时,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敷于颈部疼痛部位,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热传递能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按摩可由专业人员操作,通过手法刺激颈部穴位和肌肉,调整颈椎关节位置,改善颈部肌肉的紧张状态,减轻对神经和血管的压迫,从而缓解疼痛。牵引则是利用器械对颈椎进行牵引拉伸,拉开椎间隙,可减轻椎间盘对周围组织的压力,缓解疼痛和神经压迫症状。2、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通过抑制体内环氧化酶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达到抗炎、止痛的效果,可减轻颈椎炎症引发的疼痛。肌肉松弛剂如乙哌立松,能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脊髓反射,使紧张的肌肉松弛,缓解因颈部肌肉紧张导致的疼痛。3、运动锻炼:患者可进行颈部伸展运动,如缓慢地低头、抬头、左右转头、左右侧屈等,每个动作保持3-5秒,重复10-15次,可增强颈部肌肉力量,增加颈椎的稳定性,减少颈椎间盘的压力,缓解疼痛。游泳也是很好的锻炼方式,在游泳过程中,颈部和全身肌肉都得到锻炼,且水的浮力减轻了身体对颈椎的压力,有助于改善颈椎功能。需注意的是,物理治疗时要注意力度和温度避免造成损伤。药物治疗需严格按医嘱服用,不要自行增减药量。运动锻炼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运动。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