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父母年纪大易健忘 专家教你三分钟识别他是否患有老年痴呆

陆正齐 神经内科 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三级甲等

  就像脑海中有块橡皮擦一样,患了老年痴呆的人,记忆会被一点点的擦去,直到完全失去认知。这种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被称为阿尔茨海默症,即老年痴呆。

  本文指导专家: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主任 陆正齐教授

  老人出现这些情况,就有可能是老年痴呆

父母年纪大易健忘 专家教你三分钟识别他是否患有老年痴呆

  最新发布的《中国老年人走失状况白皮书》显示,我国每年走失老人中有72%的老人存在记忆力障碍,1/4老人经医院确诊患有老年痴呆症。社会对老年痴呆的认知和重视程度并不高,很多老人病情严重了才被家属发现,往往确诊时已经到了疾病的中晚期,治疗难度非常大。

  如何在老人患病初期就能及时发现此病呢?对此,陆正齐教授指出,“早期发现对于疾病治疗很关键,平时家属可以注意这几个信号:第一经常丢三落四,很多刚发生的事情一转眼就忘了,临床上称之为瞬时记忆遗忘;第二做事情注意力不集中;第三情绪不稳定,容易焦虑、生气和抑郁;第四经常性睡眠不好。”

  老年痴呆是种病,不同于普通的衰老健忘

  每个人都会有偶尔忘事的时候,随着年龄增大,老了记不住事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对于“老糊涂”的健忘和老年痴呆引起的健忘,该如何区分呢?陆教授特别指出:“没有时间规律性的健忘,是大脑功能退化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而痴呆引起的健忘则会从近期记忆的丢失到后期的全面性遗忘,这是神经损伤的表现,临床上应尽早识别。”他进一步补充,“如果经常性忘记近期发生的重要事情,并且情况越来越严重,比如开火之后忘了下一步要做什么,也忘记自己开了火......这通常是一个病理性的症状,需要家属高度关注,尽早带老人去医院排查是否患有早期的老年痴呆症。”

  别忽视老年痴呆的三大典型症状

  陆教授介绍称,老年痴呆的症状表现,临床上叫做“ABC”三大症状—— “A”指的是日常生活能力的受损(ADL),比如做饭、买菜、洗衣服这种基本的事情不会做了;“B”指的是行为(Behavior),精神行为异常,比如失眠、焦虑、抑郁、幻想等等; “C”主要是指认知功能(Cognition)。而认知功能下降又有六种表现:第一早期的记忆问题,指刚刚发生的事情转眼就忘;第二语言功能障碍,理解能力下降,词汇越来越少,描述东西不清楚,跟家属沟通出现问题;第三注意力不集中;第四情感障碍,会出现一些紧张、焦虑、抑郁等;第五睡眠障碍,脑子里产生的“垃圾”(引起痴呆的Aβ淀粉样蛋白)都要靠晚上睡眠把它清理掉,如果睡眠不好,就会加重病人病情;第六视空间障碍,病人即使去到熟悉的地方也容易走失;这些症状呢,都在高度提醒这个老人可能患上老年痴呆。

  三分钟教你识别家里老人是否患有老年痴呆

  当发现家里老人出现“不对劲”的时候,要怎么判断他有没有患上老年痴呆呢?陆正齐教授特别指出,只需要做两个小测试,问些问题,观察有没有四个典型的表现就能发现。

  首先是“一分钟测试记忆力”:告诉老人五种不同类别的物品,比如动物中的猫,植物中的竹子,交通工具中的火车,蔬菜中的大白菜,水果中的苹果,让老人家记住,一分钟之后再提问;在中间这一分钟,同步进行“画钟试验”,叫老人家画个十点十分的钟,看他能不能画对。画完钟之后,再来问他,刚才讲的五样东西,能不能想起来。

  老年痴呆的日常表现还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尾语症”:老人在说话的时候喜欢加“啊、呀、诶”等语气词;

  “转头症”:当老人想不起来要说什么,会把头转向旁边求助;

  “说假话”:对于一些没发生过的事情,老人会不自觉说假话来逃避问题;

  “微笑症”:当老人想不起来或者不知如何作答时,通过微笑把自己伪装起来。

  最后陆教授提醒:“通过以上的测试法,发现老人家五个东西能记住四个,一般问题不大,如果五个明显只能记得两个,画钟时,把时针分针弄错了,也画的不够圆,四个日常表现也依次出现的时候,就应该尽早把老人送到医院,去寻求神经科医生的建议和帮助。”

  

2016-11-15 11:19:02浏览100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精神疾病包括哪些
精神疾病是一类复杂的疾病,其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心境障碍、神经症与应激相关障碍等。这些疾病涉及大脑功能紊乱,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1、器质性精神障碍:其一般是指脑部疾病或其他躯体疾病引起的精神异常。比如脑血管疾病、颅内感染、脑外伤等可导致精神障碍,其临床表现因原发疾病不同而有所差异。2、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是一组以思维、情感和行为紊乱为特征的疾病类型。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疾病,表现为幻觉、妄想、思维紊乱和情感淡漠等症状。此外,妄想性障碍以系统妄想为主要症状,而思维障碍则包括思维形式和内容的异常。3、心境障碍:主要涉及情感的异常,包括抑郁症、躁狂发作和双相情感障碍等。抑郁症以显著的心境低落、兴趣缺乏、思维迟缓和意志活动减退为主要特征。躁狂发作则表现为情感高涨、言语增多和活动增多,严重时可伴有幻觉或妄想。4、神经症与应激相关障碍:是一组以心理因素为主要诱因的疾病,包括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广泛性焦虑症以持续的紧张不安和自主神经功能兴奋为特征。创伤后应激障碍则发生在个体经历严重创伤事件后,表现为反复的创伤性回忆、回避行为和警觉性增高等。精神疾病的预防和早期干预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减少疾病负担至关重要。建议公众关注心理健康,培养积极的生活方式和应对压力的能力。如果出现精神疾病的早期症状,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的精神科医生帮助。同时,社会应加强对精神卫生的宣传和教育,减少对精神疾病的偏见和歧视,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支持和理解。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精神病的药吃多了会怎么样
精神病药物过量会对人体产生多方面的不良影响,主要包括心血管毒性、神经系统毒性、药物不良反应加重等。1、心血管毒性:许多精神类药物在过量时会引起严重的心血管不良反应。例如,三环类抗抑郁药过量时,心电图上可能出现QRS波群增宽,这是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的重要预测指标。尽管新型的抗抑郁药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心血管毒性相对较低,但在过量情况下仍需警惕。药物过量导致的心血管毒性可能表现为心动过速、QT间期延长等,这些情况需要及时进行心电监测和相应的治疗。2、神经系统毒性:精神类药物过量可能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问题。例如,抗抑郁药过量可能引发5-羟色胺综合征,表现为精神状态改变(如烦躁不安、谵妄)、自主神经功能亢进(如心动过速、高血压、发热)以及神经肌肉异常(如震颤、肌阵挛、反射亢进、肌强直)。抗精神病药物过量则可能诱发神经阻滞剂恶性综合征(NMS),其特征为精神状态改变(如激越谵妄)、发热、肌强直以及自主神经不稳定(如心动过速、血压波动)。这些综合征可能危及生命,需要及时识别和处理。3、药物不良反应加重:药物过量会使原本在治疗剂量下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更加严重。例如,一些药物在过量时会导致过度镇静,患者可能会出现嗜睡甚至昏迷。此外,药物过量还可能加重药物的其他副作用,如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等,对身体的多个系统造成更广泛的伤害。建议患者及家属严格遵循医嘱,避免自行调整药物剂量或用药频率。如果出现药物过量,应立即停止使用相关药物,并尽快就医。在就医过程中,需详细告知医生药物的种类、剂量以及过量的时间等信息,以便医生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同时,患者应定期进行身体检查,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问题。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精神障碍是不是精神病
精神障碍和精神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交叉。精神障碍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涵盖了多种影响精神功能的疾病或状态,包括情绪障碍、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精神病则通常指更为严重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这些疾病往往伴随着显著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异常。精神障碍并非等同于精神病,但某些精神障碍可能表现出类似精神病的症状,或者在严重程度上接近精神病。例如,偏头痛患者中常见的焦虑、抑郁等精神共病,虽然属于精神障碍范畴,但其症状可能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此外,一些精神障碍可能在特定情况下发展为更严重的精神疾病,如长期未治疗的抑郁症可能进一步加重,导致患者出现幻觉或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在临床实践中,精神障碍和精神病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症状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对患者功能的影响以及是否存在生物学基础。例如,偏头痛患者中常见的精神共病,如焦虑和抑郁,可能通过共同的生物学机制,如神经递质失衡与偏头痛相互影响。对于这些患者,治疗不仅要关注偏头痛本身,还需同时管理共存的精神障碍。建议患者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全面评估和治疗。对于存在精神共病的患者,如偏头痛合并焦虑或抑郁,应考虑联合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同时,患者和家属应加强对精神健康的关注,及时识别和干预可能出现的精神症状,以避免病情恶化。
朱欣佚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三甲
精神分裂中医能治吗
精神分裂症中医是可以治疗的。对于打算尝试中医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建议务必前往正规的中医院或综合医院中医科,找专业的中医师进行诊治。首先,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整体,讲究阴阳平衡、气血调和以及脏腑功能的协调。精神分裂症在中医看来,常与七情内伤、痰迷心窍、气血瘀滞等因素密切相关。例如,长期的情志不舒,像过度愤怒、忧愁、惊恐等,可能会导致人体气机紊乱,进而影响到心、肝、脾等脏腑功能。心主神明,若心血不足或心窍被痰浊蒙蔽,神明失养,就容易出现精神异常。中医通过辨证论治,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运用疏肝理气、化痰开窍、活血化瘀、养心安神等治法,调节人体阴阳平衡和脏腑功能,从而改善精神症状。其次,大量临床实践证明了中医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有效性。一方面,中药在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许多中药具有调节神经递质、改善大脑血液循环的功效。比如,石菖蒲能化湿开胃、豁痰开窍、醒神益智,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障碍和幻觉妄想等症状有一定帮助;远志可安神益智、祛痰消肿,有助于缓解患者的失眠、焦虑等表现。另一方面,中医的特色疗法如针灸也颇具成效。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如百会、神庭、内关、神门等,能够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节大脑神经功能,进而缓解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治疗过程中,患者要严格遵循医嘱按时服药,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同时,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精神刺激,适当进行体育锻炼,这对病情的康复也极为重要。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