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有称脑中风,据世界中风组织统计,目前全球每6个人中便有1人会于一生中罹患中风,全球每6秒便有1人死于中风。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王伟民教授提醒,特别是随着气温的下降,中老年人发生脑卒中的风险也越来越高,对于出现脑梗死的患者,要把握3个小时内的“黄金”抢救时间,进行及时有效的缺血再灌注和脑保护等抢救治疗;而对于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患者却要先进行强化降压、稳定内环境的措施,再实行微创治疗。
据悉,对于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关键在于发作后3小时内给予积极的溶栓治疗,但由于传统救治常常由于诊断不及时、一线医生临床经验不足、神经内外科不能及时协调或介入水平受限等因素,导致绝大多数卒中患者无法在推荐的治疗“时间窗”内,接受规范的溶栓治疗。为此,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2013年整合神经内外科及介入中心,成立脑血管科,并于2015年10月29日成立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卒中中心。
王伟民教授介绍,该卒中中心将会通过医院自主研发的扁鹊飞救系统充分依托互联网及云平台,整合多个科室为救治体系,实现院内各科室之间信息实时共享、流程再造,成为华南地区第一家以移动数字化网络信息技术为引领的脑卒中救治中心。在患者拨打120后,未达到医院之前,一切急救工作已经准备就绪,即使专家远在千里之外,也可以通过系统进行远程会诊和技术支持,为患者的生命抢救赢得宝贵时间。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把握3小时内抢救治疗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不能早开刀
脑卒中(脑中风),是指急性起病,由于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综合症。通常分为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和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从临床来看,目前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人数比例为7:3,但是近年来随着‘三高’人群的增加,出血性脑卒中的病人有增加的趋势。”王伟民教授表示。
“虽然两者的症状极为相似,但是两者的治疗方式有所不同。”王伟民指出,对于脑梗死的患者一定要争取超早期治疗,目前认为在3个小时内进行及时有效的缺血再灌注和脑保护等抢救治疗,可防止复发和并发症,最大限度的神经康复,并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高血压性脑出血占到出血性脑卒中的7成左右,对于这类病人,王伟民教授表示,患者并非越早开刀越好。“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病人我们目前分为三个步骤进行治疗,首先要强化降压,使病人的血压降到140-130mmHg。其次要使病人血肿内环境处于稳定状态,这个时间大概需要6个小时,再实行微创治疗。”
九成卒中风险因10个危险因素导致
王伟民介绍,目前常见的卒中风险中的90%可归咎于10个简单的危险因素,他们依次是高血压病、吸烟、腰臀比过大、饮食不当、缺乏体育锻炼、糖尿病、过量饮酒、过度的精神压力及抑郁、有基础心脏疾病和高脂血症。“想要预防脑卒中发生的风险,市民需减少危险因素带来的影响。”
对于已经发生脑卒中的患者,一定要做介入,也是诊断脑血管病“金标准”——动态脑血管造影,可一条一条血管看,检查脑血管动态过程,监测血流指标,甚至监测到一侧血管堵了,对侧血管的代偿供血能力。
王伟民建议,40~60岁中老年人脑血管意外频发,因此建议1~2年做一次CT检查脑血管,没有大问题就不用每年做,3~4年再检查,有助于未有症状时发现血管病。
脑卒中的症状你最好提前知道!
(1)突然口眼歪斜,口角流涎,说话不清,吐字困难,失语或语不达意,吞咽困难,一侧肢体乏力或活动不灵活,走路不稳或突然跌倒。
(2)突然出现剧烈的头痛,头晕,甚至恶心呕吐,或头痛头晕的形式和感觉与往日不同,程度加重,或有间断变成持续性。这些征兆表示血压有波动,或脑功能障碍,是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兆。
(3)面、舌、唇或肢体麻木,也有的表现眼前发朦或一时看不清东西,耳鸣或听力改变。这是由于脑血管供血不足而影响的脑的感觉功能的缘故。
(4)意识障碍,表现精神萎靡不振,老想睡觉或整日昏昏沉沉。性格也一反常态,突然变得沉默寡言,表情淡漠,行动迟缓或多语易躁,也有的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这也和脑缺血有关。
(5)全身疲乏无力,出虚汗,低热,胸闷,心悸或突然出现打呃、呕吐等,这是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的表现。
上述症状,不一定每个患者均有表现,但只要有症状出现,就是中老年人脑卒中警报,要特别警惕,此时,应让患者保持安静,及时卧床休息,避免精神紧张,尽量少搬动,最好就地治疗,必要时,应在患者平卧的情况下送医院诊治。(通讯员:张青修、曾顺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