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我国“中风”发病年龄比美早10年 40岁以上应筛查

谢惠芳 神经内科 副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三级甲等

  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脑卒中,就是我们俗称的“中风”。我国是全球“中风”发病率最高的国家,全球3000万“中风”患者有1/3在中国,且在欧美国家脑卒中发病率下降的大背景下,每年仍以近9%的速度攀升。珠江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谢惠芳表示,最严重的问题是,我国“中风”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仅为63岁,比美国整整早10年(按世界卫生组织的年龄划分,63岁仍属中年)。

  “中风”不仅发病率高,还具有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及经济负担重的特点。目前,脑卒中已成为我国国民第一位的死亡原因,首次发病者约30%死亡,70%的生存者遗留偏瘫、失语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残疾。一旦发生脑卒中,将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

老人-走路不便-拐杖

  什么是“中风”

  “中风”如此凶险,那么什么是“中风”?

  谢惠芳教授说,“中风”的医学名字其实叫“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管或者供应脑部的血管发生病变之后,造成脑组织的损害,造成一系列症状,而且症状持久,造成功能损害,比如常见的偏瘫,失语,还有突然间眩晕。由于这个病来势较快,病势险恶,变化多端,犹如自然界的风一样“善行多变”,所以,中医把这类病称为“中风”。

  “脑卒中”的分类

  脑卒中通常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

  缺血性脑卒中即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梗塞。(1)脑血栓形成,多由动脉粥样硬化、各种动脉炎、外伤及其他物理因素、血液病引起脑血管局部病变形成血凝块堵塞脑血管而发病。(2)脑栓塞,可由多种疾病所产生的栓子进入血液,阻塞脑部血管而诱发。临床上以心脏疾病为最常见的原因;其次是骨折;或外伤后脂肪入血;虫卵或细菌感染;气胸等空气入血;静脉炎形成的栓子等因素,栓塞了脑血管所致。

  出血性脑卒中主要包括:(1)脑出血,系指脑实质血管破裂出血,不包括外伤性脑出血。多由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肿瘤等引起。(2)蛛网膜下腔出血,由于脑表面和闹底部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常见原因有动脉瘤破裂、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病等。

  “中风”年轻化

  由于脑血管随着年龄老化、脆弱,所以“中风”的发生与年龄密切相关。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卒中的患病率逐渐增高,高危率逐渐增高。

  虽然年龄是“中风”患病的重要因素,但“中风”已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实际上,由于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高血压病和脑血管炎等问题,近年来中青年人群的发病率正在不断上升。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大概有10%到15%人是在年轻发病,也就是45岁之前。因此,脑卒中并非老年人专属病,40岁一过就要关注自己的脑卒中风险。

  多大年龄该注重卒中预防?应做什么检查?

  为有效降低脑“中风”的发病率,我国从2009年起就启动了“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脑卒中筛查主要的筛查对象为中年人,尤其是有高血压以及其他心血管病高危因素的人群,主要根据目前国际通用的量表简化筛查方法,在上述人群中进行脑卒中的风险评估,并评为低危、中危、高危。

  谢惠芳教授介绍,原则上,只要年龄超过40岁的中年人,就应该做脑卒中的风险评估,风险评估项目包括血压大于等于140/900mmHg、血脂异常(血脂四项中任何一项异常)、糖尿病、心房颤动、吸烟、体育活动少、超重或肥胖的,脑卒中家族史的等共八项危险因素。如果评估的危险因素超过3项,即是高危人群;如果发生过脑卒中或者有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也属高危人群。

  如果被评估为“中风”中高危的,最好到医院再做进一步的检查,主要包括同型半胱氨酸检测、颈动脉超声和脑血管超声检查等。专家表示,与欧美等白种人多为颈动脉缺血不同,中国人的缺血性脑卒中多发生在颅内,因此光做颈动脉超声可能不够。如果颈动脉超声和脑血管超声发现有问题,可再做一个核磁的血管成像。

  如何远离中风风险

  脑“中风”虽然发病急,但其实是一种急性的慢性病。大部分脑“中风”是可以预防的。我们要纠正错误的观念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意识地避免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比如及时戒烟,保持愉悦心情,适量运动等。

  另外,在医生的指导下对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房颤等高危致病因素进行积极干预。“中风”危险程度排在第一位的因素无疑是高血压。研究显示,控制好高血压,脑卒中发病率能降低4倍,心脏病发病率能降低1倍。第二位是糖尿病。糖尿病人常伴有血脂异常,加上它会影响二级预防中部分药物的疗效,控制难度更大;第三位是高血脂。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应重视“坏胆固醇”(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控制。(通讯员:胡琼珍)

  指导专家:

  谢惠芳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二十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神经系统常见病、危急重症及疑难疾病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曾获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一项(第一作者),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参与编写专著2部。

  出诊时间:周二下午、周三上午

  

2015-10-29 07:01:17浏览19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赵英帅主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甲
痛风可以治愈吗
痛风不可以治愈。痛风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由体内尿酸代谢紊乱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引起。尽管目前的医疗手段能够有效控制症状,但由于疾病的根本病因难以完全消除,所以痛风无法被彻底治愈,患者往往需要长期管理。痛风的发病根源在于尿酸代谢异常。人体尿酸主要来源于细胞代谢分解的核酸和其他嘌呤类化合物,以及食物中的嘌呤。当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减少时,血尿酸水平就会升高。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尿酸的生成和排泄保持平衡,但痛风患者体内这种平衡被打破。例如,一些患者由于遗传因素,体内参与尿酸代谢的酶存在缺陷,导致尿酸生成过多;还有些患者因肾脏功能异常,对尿酸的排泄能力下降。目前的医学手段无法从根本上纠正这些先天性或后天性的尿酸代谢异常,即使通过药物将血尿酸水平暂时控制在正常范围,一旦停药,尿酸代谢紊乱又会再次出现,血尿酸水平重新升高,痛风症状随时可能复发。随着痛风病情的发展,尿酸盐结晶会在关节、软组织和肾脏等部位沉积,形成痛风石。痛风石一旦形成,很难完全溶解消失。其会逐渐侵蚀周围组织,导致关节破坏、畸形,影响关节功能。而且,痛风石还会对肾脏造成损害,引发痛风性肾病,进一步加重病情。虽然可以通过外科手术切除较大的痛风石,但这并不能解决尿酸代谢异常的根本问题,术后痛风仍有可能复发,所以痛风难以被彻底治愈。痛风患者应严格控制饮食,避免食用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啤酒等,多吃低嘌呤食物,如蔬菜、水果、牛奶等。可在医生指导下规律服用降尿酸药物,如别嘌醇、非布司他等进行治疗。
赵英帅主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甲
如何去除痛风石
去除痛风石可通过饮食控制、降尿酸治疗、碱化尿液等方法,建议患者及时就医,在医生专业评估下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案。1、饮食控制:痛风石的形成与高尿酸血症密切相关,而饮食中嘌呤的摄入会直接影响血尿酸水平。因此,患者要严格限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如鸡肝、生蚝、羊肉汤等。这些食物富含大量嘌呤,在体内代谢后会产生大量尿酸。可增加低嘌呤食物的摄入,如生菜、葡萄、牛奶等,有助于降低血尿酸水平。同时,要多喝水,保证每天尿量在2000毫升以上,促进尿酸的排泄,减少尿酸在体内的沉积,从而减缓痛风石的生长。2、降尿酸治疗:降尿酸药物是治疗痛风石的关键。例如别嘌醇,能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减少尿酸的生成,使血尿酸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痛风石中的尿酸盐结晶会逐渐溶解,进入血液循环,然后通过肾脏排出体外。在使用药物过程中,要遵医嘱,密切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定期复查血尿酸、肝肾功能等指标。3、碱化尿液:碱化尿液可以提高尿酸盐的溶解度,促进尿酸的排泄。常用的药物是碳酸氢钠,该药物能使尿液的pH值升高,让尿酸盐更容易溶解在尿液中,从而随尿液排出。但患者要注意监测尿液pH值,避免过度碱化尿液导致其他问题。去除痛风石期间,患者要严格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按时服药和复查。注意休息,避免关节过度活动和损伤。另外,注意皮肤清洁,尤其是有痛风石破溃的部位,防止感染。同时,避免饮酒和吸烟,这些不良习惯会影响尿酸代谢,不利于痛风石的去除。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孩子压力大厌学焦虑抑郁怎么办
当孩子出现因压力大导致厌学、焦虑抑郁的情况,可从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方面进行干预。1、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对这类孩子效果显著。通过与心理治疗师交流,帮助孩子识别和改变负面思维模式与行为习惯。同时,改善家庭氛围,调整家庭成员间的互动模式。父母需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给予理解和支持,避免过度批评指责,营造和谐温暖的家庭环境,减少孩子心理压力源。2、药物治疗:若孩子焦虑抑郁症状严重,可使用药物辅助治疗。如舍曲林,属于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能增加大脑中5-羟色胺的含量,调节情绪,改善焦虑、抑郁状态。但药物治疗必须在专业精神科医生指导下进行,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定期复诊调整用药方案。3、物理治疗:经颅磁刺激可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其通过特定频率的磁场刺激大脑神经细胞,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改善大脑功能,缓解焦虑抑郁症状。一般需要进行多个疗程的治疗,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孩子个体情况由专业医生制定。建议发现孩子因压力大出现厌学、焦虑抑郁症状,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如咨询心理医生、精神科医生等,进行全面评估诊断。定期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心理变化,若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如出现自伤念头或行为、焦虑抑郁情绪持续恶化等,应立即复诊,以便医生及时调整治疗策略,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恢复。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精神压力大脱发正常吗
精神压力大导致的脱发在一定程度上是正常的生理反应。长期处于高压、焦虑的精神状态下,人体可能会出现内分泌失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生理变化,进而影响到毛发的正常生长,导致脱发。这是一种由外界压力引发的身体应激反应,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正常,但仍需引起足够的重视。精神压力大导致的脱发主要源于两个方面的影响。首先压力会干扰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导致激素失衡。例如,雄性激素水平在压力影响下可能相对升高,进而转化为对毛囊有害的二氢睾酮DHT,使毛囊微小化,缩短头发的生长周期,导致头发提前脱落。其次压力还会影响头皮的血液循环。正常情况下,头皮的血液循环为毛囊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但压力会导致血管收缩,血液循环不畅,毛囊得不到充足的营养供应,从而引发脱发。此外,精神压力大还可能引发一系列不良生活习惯,如失眠、过度吸烟、酗酒或暴饮暴食等,这些习惯会进一步加剧脱发的症状。失眠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影响新陈代谢;过度吸烟和酗酒则可能损害肝脏等器官的功能,影响营养物质的代谢和吸收。针对精神压力大导致的脱发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进行缓解和治疗:首先,应多注意休息,调整情绪,避免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其次,可以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进行药物治疗,如遵医嘱使用养血生发胶囊等药物来改善脱发症状。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至关重要,包括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如果药物治疗无效,还可以考虑植发等手术治疗方式。总之,面对精神压力大导致的脱发问题,应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和治疗,以避免症状进一步恶化。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