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大脑像块铁 不用就生锈

  受访专家: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耿同超

  出门后不确定自己锁没锁门、开完门经常忘记拔钥匙、看人眼熟却死活想不起对方的名字……有些中年人经常抱怨自己的脑袋像团浆糊。多项国际研究指出,30岁~40岁是护脑的黄金时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能防止大脑滑铁卢式地衰老。

  30岁后大脑逐渐衰老

  《美国医学会杂志》曾刊载一项研究,指出人类大脑的成长轨迹。大脑成长最快的时期是在出生后3个月内,大脑尺寸可达到成人的一半以上。此后,大脑缓慢发育,在25岁时达到顶峰。让人吃惊的是,30岁后大脑便会迈开衰老的步伐,每年缩小0.3%。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耿同超表示,过了30岁,体能和记忆力下降是大脑衰老的两个较早“信号”,表现为看书容易头痛、记不住人名等。

  到了40岁后,人体新陈代谢逐渐变缓,大脑细胞的功能也跟着减退,导致人的记忆力和反应力进一步降低。另外,定位能力、身体协调性也大不如前,很容易疲劳。一旦过了60岁,大脑萎缩的速度就像上了发条,每年高达15%。英国研究发现,65岁以上人群中,17%的人存在轻度认知障碍,6%~15%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可能发展为“老年痴呆”。

  耿同超表示,大脑衰老不可抗拒,但早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对大脑进行一些激发神经元间联系的活性锻炼,就能延缓其衰老进程。而大家最易忽略的30岁~40岁这十年,正是“修复”与“再塑造”大脑的黄金十年。

  牢记六句“护脑歌”

  “用进废退,防止大脑衰老的关键在于不断开发、使用大脑。”耿同超形象地说,大脑就像一块铁,很久不用便会生锈,定期磨一磨,锈迹就会减少。想要护脑,科学地饮食、起居、运动尤为重要,不妨背熟下面这首“护脑歌”。

  高纤低脂促代谢,蛋肉不可少。美国研究发现,高纤维、低脂肪的饮食习惯利于延缓大脑衰老,预防老年痴呆。果蔬和粗粮不仅是富含膳食纤维的大户,还含大量维生素、抗氧化物,草莓、蓝莓、菠菜、洋葱等都是不错的选择。豆类、坚果因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和磷脂,可促进脑细胞代谢,利于减缓大脑损伤和老化,因此最好每天能吃一把核桃、杏仁等坚果。值得提醒的是,富含胆固醇、胆碱类物质的鸡蛋、肉类是大脑运作的必需品,每天都要吃个鸡蛋和适量肉类。

  红酒绿茶抗氧化,糖盐不可高。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证实,红酒含多酚物质,有助于提高大脑认知功能。绿茶也富含多酚,且还含有活性物质茶氨酸,能有效清除自由基,减缓大脑衰老。耿同超建议,每人每天可以饮杯红酒或绿茶。需要注意的是,高钠、高糖对大脑认知、记忆功能不利,生活中最好清淡饮食、少喝甜饮料。

  太极拳健身操,有氧锻炼缺不了。有氧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给大脑带来更多氧气,提高大脑思维能力。加拿大研究还表明,有氧运动还会增加大脑中海马体的面积,而海马体正是影响学习、记忆功能的重要区域。耿同超建议,每周至少进行2次有氧运动,每次不少于30分钟,健走、慢跑、游泳、瑜伽、骑行等均可。上班族不能以工作太忙为借口不去锻炼,午餐或下班后去公园、小区楼下散步,每天保证6000步即可。此外,鼓励大家多尝试不同类型的运动,比如太极拳、健身操、交谊舞等。

2015-10-24 00:55:10浏览55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专家在线
冯亚梅
精选
冯亚梅主治医师神经内科
上海德济医院
去咨询
各种类型成人癫痫、儿童癫痫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脑电图的判读,致痫灶的初步定位诊断,癫痫持续状态的抢救以及头痛眩晕、脑血管疾病、面神经炎、神经痛等其他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诊治。
黄华生
精选
黄华生副主任医师神经内科
柳州市人民医院
去咨询
本人特别专注于神经疑难疾病诊治。擅长及有丰富诊治经验疾病主要有:1、脑炎(自身免疫性脑炎、结核性脑炎,化脓性脑膜脑炎、病毒性脑炎等)。2、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吉兰芭雷综合征、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特发性免疫性肌炎、重症肌无力等)。3、脑中风(脑梗死、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蛛网膜下腔出血等)。4、运动神经元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渐冻人、肯尼迪病、肌无力脊髓萎缩症等)。5、遗传代谢疾病(线粒体脑病、低血糖脑病、甲基丙二酸血症、生物素反应性基底节病变等)。6、周围神经病(面瘫、三叉神经痛、动眼神经麻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等)。7、头晕、头痛病(极后区综合症、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偏头痛、紧张型头痛、丛集性头痛、低颅压性头痛等)。8、难治性癫痫:线粒体脑病、代谢性脑病、脑出血后、脑外伤后等。9、运动障碍疾病:帕金森病、多系统萎缩、PSP、肝豆状核变性等。10、其他:各种痴呆、睡眠障碍、副肿瘤综合征、躯体化形式障碍等疾病的诊治。
魏东
精选
魏东副主任医师神经内科
西京医院
去咨询
头晕/眩晕相关疾病的诊治,脑血管病的常规诊治及介入诊疗(常规脑血管造影,颅内外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急诊脑梗死的血管内治疗-动脉内溶栓及取栓)
查看更多神经医生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王丽娟副主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男人戴帽子会导致秃头吗
戴帽子会导致秃头吗?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实际上,帽子本身并不会让人秃头,掉发涉及诸多因素,比如基因和性激素的变化。戴帽子通常只会使头发变平或变得杂乱。下面就为大家解答这个疑问,喜欢戴帽子的人一定要了解!【雄性激素失衡会秃发】可能有人会发现,戴了一整天帽子后,摘下时会有几撮头发跟着脱落,于是开始慌张,尤其是女性更害怕掉发。其实,我们每天都会自然掉发,这是正常现象,不必为此惊讶。影响秃头的因素之一是二氢睾酮(DHT),它是一种对塑造男性性特征很重要的雄性激素。毛囊对二氢睾酮敏感的人,其毛囊会逐渐缩小,久而久之就会导致秃头。而且,这种类型的秃头往往是永久性的,且单纯消除压力源也很难使头发再长出来。【戴帽子和掉发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我们不会把帽子戴得太紧,以免对头皮造成压力。但如果一个人长时间不摘下帽子,日复一日,这种持续的压力可能会引发瘙痒感和毛囊发炎。皮肤学教授表示,在极其罕见的情况下,汗水里的盐分可能会导致头皮发炎,进而引起掉发。此外,还需留意帽子的材质和染色料。如果头皮对这些物质产生过敏反应,头发也可能因发炎而开始脱落。而且,如果本身就携带秃发的遗传基因,把帽子戴得太紧可能会加速掉发,因为这样会阻碍毛囊获取足够的氧气。虽然戴帽子导致掉发听起来似乎不太符合常理,但长时间戴帽子确实不是什么好事。如果存在掉发问题,真正应该做的是找出性激素失调的原因,并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而不是一味纠结于戴帽子是否会让人秃头。
吴天鹏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男人同房时不射精是怎么回事
男人同房时不射精的病因主要包括非疾病因素和疾病因素。以下是对这两类因素的详细分析。一、非疾病因素:1、精神心理因素:精神心理状态对射精有着显著影响。焦虑、紧张、抑郁等负面情绪可能抑制射精反射,导致不射精。此外,性生活中的压力、对性表现的过度关注也可能造成不射精。治疗方式主要是心理咨询或性治疗,以改善心理状态,减轻压力。2、性知识缺乏:缺乏性知识或性经验可能导致男性无法正确掌握射精技巧。建议通过正规渠道学习性知识,了解性生理和性心理,掌握正确的性技巧。3、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如抗抑郁药、抗高血压药等可能影响射精功能。如果怀疑药物是原因,应咨询医生,并遵医嘱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二、疾病因素:1、神经系统疾病:如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症等,可能损害与射精相关的神经通路,导致不射精。治疗方式需针对具体疾病进行,如脊髓损伤可能需要康复治疗。2、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可能影响性激素水平,进而影响射精功能。治疗方式包括控制血糖、补充甲状腺激素等。3、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如前列腺炎、精囊炎等,可能引起射精管堵塞或炎症,导致不射精。治疗方式包括抗生素治疗、物理治疗等。针对男人同房时不射精的症状,建议首先进行自我观察和调整,如改善心理状态、学习性知识等。若症状持续存在,应及时就医检查。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的问诊、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以确定病因并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朱欣佚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三甲
男人面色苍白无血色是什么原因
男人面色苍白无血色的原因较为复杂,包括非疾病因素如长期熬夜,以及疾病因素如缺铁性贫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一、非疾病因素:长期熬夜会使身体得不到充分休息,生物钟紊乱,影响内分泌和新陈代谢,导致气血不足,从而出现面色苍白无血色。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一段时间后身体可逐渐恢复。二、疾病因素:1、缺铁性贫血:由于铁摄入不足、吸收不良或丢失过多等原因,导致体内铁缺乏,影响血红蛋白合成,引起贫血,出现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等症状。治疗上需遵医嘱补充铁剂,如硫酸亚铁片等。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会导致肺部功能受损,气体交换障碍,引起机体缺氧,从而面色苍白。患者需遵医嘱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以缓解症状,同时要戒烟,避免接触有害气体和颗粒,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呼吸康复训练。3、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导致机体代谢率下降,出现面色苍白、怕冷、乏力等症状。患者需遵医嘱服用左甲状腺素钠片进行替代治疗,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调整药物剂量。对于面色苍白无血色的男性,建议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心态,以促进身体健康。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