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卒中四大特点
中国的脑血管病发病率、死亡率和疾病负担都非常严重。全球3000万卒中患者中,中国约占1/3。自1979年开始,美国的脑卒中死亡率持续下降,我国却以每年8%的速度持续上升。王拥军教授表示,除了种族因素和国家防控战略有所不同外,中国的脑卒中现状与西方发达国家主要存在4方面差别。
第一,发病年轻化。根据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发布的数据,中国是卒中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死亡率则从第一方阵退到第二方阵。中国卒中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是65.5岁,而美国和加拿大都是71.4岁,日本是71.8岁。中国卒中患者病死率较低,恢复相对容易,但残疾率相对很高,严重影响劳动人口。
第二,脑出血构成比高于西方国家。脑卒中包括脑缺血和脑出血,数据显示,加拿大的脑血管病住院患者中,7.1%是脑出血;而在中国,这一比例高达23%。脑出血在救治上比脑缺血更复杂,预后也较之更差。
第三,颅内动脉狭窄是脑缺血的主要原因。西方人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变在颈动脉,而中国人主要在颅内。王拥军的课题组在国内22家医院选取了2864名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发现46.6%的患者存在颅内动脉狭窄,单纯因颈动脉狭窄发病的不到5%,病变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王拥军说,合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患者病情更严重,复发风险显著提高,住院时间更长。
第四,“小中风”患者治疗依从性差。我国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HR-NICE,俗称“小中风”)人群占所有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51.23%。这部分患者在一段时间内可能复发,成为致残性卒中。遗憾的是,中国轻卒中患者不愿住院,医院也会优先收治重症患者。此外,约1/3的患者出院后3个月停用1~2种预防药物,依从性降低是小中风防控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王拥军最后总结说,卒中防治的“中国处方”可以归结为一个中心(降低脑血管病的危害),两个基本点(控制高血压和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具体来说,国人要从控制高血压、改变饮食习惯、坚持锻炼、防治房颤等方面入手,才能远离卒中。
控好血压最关键
由美国心脏协会组织撰写的《影响卒中死亡率下降的因素》一文,高血压被列为卒中最确切的危险因素。国内外研究发现,降压治疗可显著降低卒中风险。中国国家卒中登记(CNSR)平台对22490例患者分析发现,出院后坚持降压治疗的患者,一年内卒中复发率降低22%,死亡率降低43%,致残率降低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