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帕金森病人做DBS手术就像女性护肤 早做早有效

  帕金森病患者到底何时做手术?做何种手术?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杨超做了一个生动的比喻。  

帕金森病人做DBS手术就像女性美容护肤

  专家介绍:杨超,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现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青年委员、广东省神经外科学分会青年委员、广东省青年联合会委员、广东省归国华侨联合会常委、中山大学侨联主席。

  门诊时间:每周一下午

  相关专题:恶补帕金森知识,让父母远离颤抖》

  脑深部电刺激(DBS)手术治帕金森 安全又有效

  帕金森病患者做手术到底有什么犹豫?怕效果不好?怕有风险?还是怕费用高?

  擅长脑深部电刺激(DBS)手术治疗的杨超教授就指出,帕金森病患者为提高生活质量在经济许可的条件下可尽早选择脑深部电刺激(DBS)手术治疗,这一观点已被国外临床研究证实。

  该手术很安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这类手术的术后死亡率远低于千分之一,感染、出血等并发症也很少出现;其次,这类手术属于微创手术,能在2~3小时完成,患者在手术前半段时间里是属于局麻,处于半清醒状态,患者不会有痛感;最后,退一步讲,这个手术是可逆的手术,即使第一次手术将靶点植错了位置也无大碍,可重新取出进行二次植入,可见它的伤害性有多小。

  除“手术安全”以外,“有效”也是患者很关心的一个点,这类手术疗效确凿,对于病程4~5年已出现运动并发症,药物疗效减退的患者而言,治疗效果很好。当然,术后还需要精神内科医生进行电极和药物的精细调配到患者的最佳状态。

  做手术治疗帕金森病 就像女性买保养品美容护肤

  至于何时做该类手术?杨教授为编辑做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帕金森的手术治疗有点类似于女性美容护肤,女人都很在意自己面容的衰老,害怕皱纹,但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不可违背,于是很多女性30岁甚至20岁就开始买各种护肤品护肤、美容以延缓皮肤衰老,而不是等到70岁再去做美容。同样的道理,晚期帕金森病患者做手术的效果不是很好,而且意义也不是很大。”

  比如一位50岁帕金森病患者,如果经过评估后适合做手术,那么手术后他就可以回归正常的生活,照常上班,照常照顾子女,照常做家务。有些患者抗拒手术,病情没能很好地控制,反而要请保姆照顾自己,给自己、家人都造成了精神上、物质上的负担。

  这样对比起来,早做手术能更好地提高生活质量。患者可以根据自身经济条件和生活质量的要求做出选择。

  帕金森手术知晓率低?有两个原因

  为什么国内的帕金森手术知晓率这么低?杨教授认为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第一,国内的内科和外科之间认知、沟通有待改进。大部分帕金森病患者入院都是入住神经内科,如果内科医生不向患者推荐做手术,那么大部分患者都不知道这个手术的存在。第二,国内医院的神经外科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以广州为例,一些医院的外科没有设备等硬件,或者是医院有硬件设备,但医生没有去学习这种手术,导致没有能力做该类手术,因此无法去向神经内科医生推崇这类手术。总的来说,“神经内科不向神经外科推荐患者做手术,很多医院的神经外科缺乏条件来接纳患者做手术,就造成很多患者根本不知道这个手术的存在。”

  网友答疑 

  有移民美国的网友问到一个问题,患病父母是出国治疗还是留在国内治疗?杨教授认为,香港和美国这些医院,对于移民的父母能否接受公费的医保,每年都有一定的配额发放,并非所有父母都能享有这个医保的福利,而国内目前的手术技术和后期康复已有了长足的进步,“回国内找权威的中心进行规范的治疗,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通讯员:彭福祥)

2015-04-09 00:29:51浏览53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樊小娟副主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眼底病变可以治吗
眼底病变通常是可以治疗的,但治疗效果因病变类型、严重程度及发现治疗的时机等因素有所不同。眼底病变包含多种疾病,如视网膜脱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变性等,虽然其各有特点和治疗难度,但通过多种医疗手段,许多眼底病变都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改善。对于一些由血管问题引起的眼底病变,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可以治疗的。在病变早期,通过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可延缓病变进展。同时,可采用药物治疗,如雷珠单抗,其是一种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通过眼内注射,能有效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减少血管渗漏,从而保护视力。当病情发展到一定阶段,可能还需要进行激光治疗或手术治疗,以封闭视网膜的异常血管,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避免严重的视力损害。一些非血管性的眼底病变,如视网膜脱离,也是有治疗方法的。对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通常需要尽快进行手术治疗,如巩膜扣带术、玻璃体切割术等,通过手术使脱离的视网膜重新复位,恢复视网膜的正常功能,以挽救视力。如果能在视网膜脱离的早期及时发现并进行手术,大多数患者的视力可以得到较好的恢复。而对于黄斑变性等疾病,除了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外,还可遵医嘱采用光动力疗法等,以破坏异常的新生血管,保护黄斑区的功能,提高或维持视力。若怀疑有眼底病变,应积极前往专业的眼科机构进行详细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日常要注意保护眼睛,避免过度用眼,控制好全身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对于有高度近视、家族中有眼底疾病病史等高危人群,要定期进行眼底检查,一般建议每年至少检查一次,以便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谭金凤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妇科查沙眼衣原体查什么
妇科查沙眼衣原体的检查项目主要包括抗原检测、核酸检测、细胞培养法、血清学检查等,目的是筛查和诊断是否存在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1、抗原检测:抗原检测是通过检测生殖道分泌物中的沙眼衣原体抗原,快速判断是否存在感染。此方法操作简便、快速,适用于基层医疗机构的初步筛查。常用的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免疫荧光法,但其灵敏度和特异性相对较低,可能存在假阴性或假阳性结果。2、核酸检测:核酸检测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沙眼衣原体的核酸。该方法灵敏度和特异性高,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病原体,是目前临床常用的诊断方法之一。核酸检测还可用于区分不同的沙眼衣原体血清型,为治疗提供参考。3、细胞培养法:将采集的标本接种到特定细胞株中培养沙眼衣原体,观察细胞病变情况以确定感染。这种方法是诊断沙眼衣原体感染的金标准,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准确性。但操作复杂、耗时较长,且对实验室条件要求较高,通常用于科研或疑难病例的确诊。4、血清学检查:通过检测血液中沙眼衣原体特异性抗体(如IgG、IgM),了解患者是否感染过沙眼衣原体以及感染阶段。此方法适用于无法获取病原体标本的情况,如慢性感染或无症状感染者。但血清学检查无法区分当前感染和既往感染,需结合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若怀疑感染沙眼衣原体,应及时就医,根据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确诊后需遵医嘱进行规范治疗,并定期复查,以防止感染复发或引发其他生殖系统疾病。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妇科沙眼衣原体严重吗
在大多数情况下,妇科沙眼衣原体感染一般并不严重。一旦确诊为妇科沙眼衣原体感染,患者需严格遵循医嘱进行治疗。从疾病的自然进程来看,沙眼衣原体感染引发严重并发症的概率相对较低。在感染初期,沙眼衣原体主要侵犯女性的宫颈管柱状上皮细胞,引发宫颈炎。此时若能及时发现并干预,炎症通常局限在宫颈局部,不会迅速蔓延至子宫、输卵管等其他重要生殖器官。即便少数患者因未及时治疗,炎症向上蔓延,引发子宫内膜炎或输卵管炎,多数情况下也处于轻度炎症状态。其次,针对沙眼衣原体感染,现代医学已经有了成熟且高效的治疗手段。临床上常用的抗生素,如阿奇霉素、多西环素等,对沙眼衣原体有很强的抑制和杀灭作用。这些抗生素口服方便,患者依从性较好。以阿奇霉素为例,单剂量口服给药就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简化了治疗流程。而且,在治疗过程中,药物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一般不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严重负担。只要患者严格按照医嘱按时、按量服药,绝大多数患者能够在短时间内清除体内的沙眼衣原体,实现临床治愈,且复发率较低。同时,患者在治疗期间应避免性生活,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勤换内裤。此外,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十分必要,以便及时发现感染的复发或其他潜在的妇科问题,做到早诊早治,将疾病对健康的影响降到最低。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妇科沙眼衣原体阳性是怎么感染的
妇科沙眼衣原体阳性通常是指沙眼衣原体感染了女性的生殖道,这种感染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发生,如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医源性传播、间接接触传播等。1、性接触传播:性接触是沙眼衣原体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阴道性交、口交和肛交等性行为均可导致感染。在性行为过程中,沙眼衣原体可通过黏膜接触进入人体,引发感染。2、母婴传播:孕妇若感染沙眼衣原体,在分娩过程中,新生儿通过产道时可能被感染,导致新生儿出现结膜炎或肺炎。因此,孕期筛查和治疗沙眼衣原体感染对于预防母婴传播至关重要。3、医源性传播:在医疗操作过程中,如果医疗器械消毒不彻底,也可能导致沙眼衣原体的传播。例如,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妇科检查器械、手术器械等,可能使患者感染。4、间接接触传播:沙眼衣原体也可通过间接接触传播。例如,接触被感染者使用过的毛巾、浴巾、马桶座等个人物品,尤其是当这些物品上有感染者的分泌物时,可能会导致感染。不过,这种传播方式的概率较低,因为沙眼衣原体在外界环境中生存能力较弱。预防沙眼衣原体感染的关键在于安全性行为和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建议使用避孕套以降低性传播风险,并固定性伴侣以减少感染机会。同时,定期进行性传播疾病的筛查,尤其是有性活跃史的人群,有助于早期发现和治疗感染。此外,保持个人物品的清洁和私密,避免与他人共用毛巾、浴巾等,也能有效降低间接接触传播的风险。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