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慢性疼痛困扰数亿人 要把疼痛当病治

  疼痛的感觉,几乎人人都有过。数据显示,全球成人慢性疼痛的平均发病率约为30%,这也意味着平均每10个成人中,就有3个被慢性疼痛困扰。它是一种严重的疾病,给人们的身心带来伤害,让生活质量不断下降。

  慢性疼痛困扰数亿人

  尽管我国还没有进行相关的流行病学调查,但慢性疼痛的患病人数十分可观,光骨关节炎慢性疼痛患者便高达1亿。神经病理性慢性疼痛,若按国外8%左右的成人发病率计算,我国至少有八九千万这类患者。

  在国内,自1989年开始尝试疼痛门诊治疗以来,我见过太多被疼痛困扰的患者。他们跟我诉说,疼痛带来的难以忍受的折磨,以及对生活的改变。有些人疼得满地打滚、用头撞墙;有些人每小时都要忍受2~3次疼痛侵袭;有些人只能躺在床上,无法下地;有些人疼得整夜睡不着觉……疼痛让他们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感觉生活无望。而与之并存的,是很多人对慢性疼痛的认识度有待提高,我国的疼痛科学也需要进一步发展。

  如果疼了1个月以上仍不见缓解,就属于慢性疼痛。不少人以为疼是疾病导致的并发症,有病肯定就会痛,病好了自然就不痛了。这种认识有很大的局限性。事实上,现代疼痛医学研究发现,持续1个月以上的慢性疼痛,会导致人体系统功能失调,免疫力抵抗力降低,植物神经紊乱等改变。严重时还可导致“中枢敏化”,

  也就是俗话说的“把脑子疼坏了”,即使没有外在刺激,大脑也有疼痛记忆,会感觉疼痛难耐,或耐痛力下降。

  近些年来,国内外主流医学界一直呼吁,慢性疼痛本身就是一种需及时治疗的病,它既可以是由其他疾病导致的,也可以是独立的或与原发病并存的疾病。比如癌痛,不少患者在癌症治愈后,比以前疼得还厉害,这可能就是因为癌症如同扳机一样,“扣发”了疼痛开关,引发了新的疼痛。

  这些疼痛最折磨人

  疼痛的种类非常之多,表现也各异。不过,大体上看,慢性疼痛可分为三大类,它们也恰恰最折磨人。

  颈肩腰腿痛。这是最常见的疼痛,主要包括骨关节炎、颈椎病肩周炎、腰痛等。骨关节炎多折磨中老年人,常因劳损、退化引起。数据显示,65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为60%~70%,7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高达70%~80%,我国约有1亿骨关节炎患者。年轻人则常被颈椎病、肩周炎等困扰。

  神经病理性疼痛。这几乎是最让人难以忍受的疼痛。“撕心裂肺、刀割般的疼痛,疼得老人嘴唇发紫、浑身发抖、牙齿紧咬”是一位网友对他外婆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描述。神经病理性疼痛,包括被称为“天下第一痛”的三叉神经痛、“疼起来要命”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它指的是由躯体感觉神经系统的损伤和疾病所直接引起的疼痛,可能是无缘无故的自发痛,也可能是轻轻碰一下就能痛一周的“痛觉过敏”,甚至是连穿衣服都会痛得受不了的“痛觉超敏”。神经病理性疼痛并不是单纯的疼,它对生活的影响往往是多维的,很多人因此睡不好吃不好,焦虑抑郁。

  癌痛。癌症已是常见病,数据显示,在新发癌症病人中,约有1/4伴有癌痛,75%的终末期癌症患者会被癌痛折磨,但我国只有30%~40%的癌症患者获得正规的抗痛治疗。目前,“抗癌”+“抗痛”已成为国际肿瘤治疗界的主流,研究发现,这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让癌症患者走得更远更好。

  三大误区最常见

  在门诊中,我发现,很多患者对疼痛存在误区,以下3种最为常见:

  强忍着痛。“忍”是很多人应对疼痛的方法,哪怕他们疼得睡不好、浑身冒汗。但“有病就会疼,等病好了就不疼了”的想法应该淘汰了。急性疼痛是症状,多数疾病好了疼痛也会消失。而慢性疼痛本身就是一种疾病,要当疾病去及时治疗,才能获得好的效果。

  胡乱止疼。数据显示,美国每年有几十万人因滥用止疼药丧失生命。如果只是偶尔的牙疼、胃疼,没有相关疾病,吃点止疼药关系不大,但如果吃了还不见好,就应及时去医院。只要是疾病,如胃炎、胃溃疡等引起的疼痛,哪怕是偶尔疼,也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止痛药。临床上,就有因牙疼吃止痛药吃出胃出血的患者。还有些患者用理疗、热敷等方法止疼,如果有效可以坚持,若连续几周仍不见效,则应尽早更换治疗方法。

  治也无效。如果时间倒流回三四十年前,在疼痛面前,很多时候医学确实无力。但现在,专业的疼痛科医生已经有了很多消灭疼痛的“武器”。目前,止痛药有几百上千种,疼痛科医生对它们的适应症、禁忌症了如指掌,能为患者找到获益最大、损伤最小的药物;微创介入技术的进步为疼痛治疗带来了卓越的疗效。以脊柱关节疾病为例,就有选择性神经阻滞、神经根脉冲射频、硬膜外腔镜及椎间孔镜技术等诸多手段。通过综合性治疗,一般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甚至治愈疼痛。

  要把疼痛当病治

  疼痛,继呼吸、脉搏、血压、体温之后,已被列入“第五大生命体征”。出现呼吸急促、高血压、发烧等问题时,我们往往会高度重视,对疼痛却表现出强大的忍耐力。面对疼痛,大家一定要记住以下几点。

  5类疼可考虑看疼痛科。如果是急性剧烈疼痛,应第一时间到相关科室就诊,如胸痛到心内科,腹痛到消化科等。如果是疼了1个月以上的慢性疼痛,则可选择去疼痛科接受诊疗,主要包括以下5类:1.颈肩腰腿痛,包括颈椎病、腰椎病、椎间盘突出、网球肘腱鞘炎等;2.各种神经痛。如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肋间神经痛、残肢痛、幻肢痛等;3.原因不明的疼痛;4.癌痛,在癌症治疗过程中或完成后均可进行抗痛治疗;5.血管、管道痉挛栓塞引起的疼痛。

  学会说疼。在描述疼痛时,一定要详细告诉医生:我疼多久了?多长时间会疼一次?是怎么个疼法,是针刺、刀割、撕裂、火烧,还是麻胀般疼痛等?什么情况下疼痛会加剧或缓解?疼痛时有无头晕、恶心等其他不适?针对大夫的问题,将疼痛描述得越准确越好。

  别把急痛拖成慢痛。疼痛不是忍忍就能过去的,我们不会因忍痛变得更皮实,只会变得更“脆弱”,变得越来越不耐痛。有疼痛一定要及时治疗,千万别把急痛拖成慢痛、简单的疼痛拖成复杂的疼痛。

  多活动能防痛。生活方式的调整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癌痛等没多大效果,但对最常见的颈肩腰腿痛则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大家应避免久坐久站,养成规律运动的习惯,预防颈椎病、肩周炎、腰痛等。秋冬季,骨关节炎患者需注意保暖。并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养成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2014-11-19 01:51:44浏览92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左侧卵巢囊肿严重吗
多数情况下,良性且较小、无症状的左侧卵巢囊肿通常不严重;但如果囊肿为恶性,或者体积较大,以及引发了严重并发症,那么情况则较为严重。当左侧卵巢囊肿是良性的,且直径小于5厘米,通常不严重。例如常见的生理性囊肿,如卵泡囊肿、黄体囊肿等,多在月经周期的特定阶段出现,可自行消失。这类囊肿一般不会对卵巢功能产生明显影响,也不会引发明显症状,多数患者在体检时偶然发现,定期复查即可,无需特殊治疗。另外,一些良性的非赘生性囊肿,如巧克力囊肿,若较小且患者无明显不适,对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的影响也相对较小。在经过专业的治疗后,有可能控制囊肿生长,缓解相关症状。若左侧卵巢囊肿为恶性,那情况就较为严峻。卵巢恶性肿瘤早期症状隐匿,发现时多已处于中晚期,癌细胞容易扩散转移,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即使经过综合治疗,预后仍较差。此外,囊肿体积过大也会带来严重问题。比如囊肿直径超过10厘米,可能压迫周围组织,如压迫输卵管可导致输卵管堵塞,影响受孕;压迫膀胱可引起尿频、尿急等症状。而且,大囊肿还存在破裂、扭转的风险。一旦发生破裂,囊内液体流入腹腔,可引发剧烈腹痛、腹膜炎等急腹症;囊肿扭转则会导致卵巢缺血坏死,此时需要紧急手术治疗,否则会造成严重后果。发现左侧卵巢囊肿后,患者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如超声、肿瘤标志物检测等,明确囊肿性质和大小。若为良性且较小的囊肿,可遵医嘱定期复查。若囊肿较大或怀疑为恶性,需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可能涉及手术切除(如卵巢切除术)、化疗等。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左侧卵巢囊肿需要做手术吗
一般来说,若左侧卵巢囊肿较小、为生理性且无症状,通常不需要手术;而囊肿较大、有恶变可能或引发严重症状时,则可能需要手术干预。对于发现左侧卵巢囊肿的患者,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完善相关检查,如超声、肿瘤标志物等,以明确囊肿的性质和具体情况。当卵巢囊肿直径小于5厘米,且经超声等检查提示为单纯性囊肿,考虑是生理性囊肿可能性大时,通常无需手术。生理性囊肿多与月经周期相关,如卵泡囊肿、黄体囊肿等,通常会在几个月经周期内自行消失。另外,若患者无明显症状,且囊肿对周围组织无压迫,不影响卵巢功能,定期复查过程中囊肿大小、形态稳定,也可暂不手术,持续观察即可。然而,当卵巢囊肿直径大于5厘米,尤其是持续存在且逐渐增大时,手术干预很有必要。较大的囊肿不仅可能对周围组织如膀胱、直肠等造成压迫,引起尿频、便秘等症状,还容易发生扭转、破裂等急腹症,一旦出现这些情况,会引发剧烈腹痛,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此外,如果通过检查,如肿瘤标志物升高、超声提示囊肿内有实性成分、血流信号丰富等,怀疑囊肿有恶变倾向,为了明确诊断并防止病情恶化,也应尽早手术切除囊肿,并进行病理检查以确定其性质。日常生活中,避免剧烈运动,尤其是突然的体位改变,以防囊肿发生扭转。一旦出现腹痛、腹胀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就医。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左侧卵巢有囊肿的治疗
左侧卵巢囊肿的治疗需根据囊肿的性质、大小及症状综合考虑,主要包括定期监测、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生活方式调整等。左侧卵巢囊肿,是指女性左侧卵巢内形成的囊性结构,其内容物多为液态或固态。大多数卵巢囊肿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偶然发现,但也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下腹部不适、月经异常等症状。1、定期监测:对于体积较小(通常小于4厘米)、无症状的左侧卵巢囊肿,尤其是考虑为生理性囊肿的情况,可以选择定期监测。生理性囊肿多因月经周期变化而形成,一般会在几个月经周期内自行消失。在此期间,患者应遵医嘱定期复查B超,监测囊肿的变化情况。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适用于囊肿较小、症状较轻或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例如,对于由炎症引起的卵巢囊肿,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如头孢呋辛酯片,以控制炎症,促进囊肿消退。此外,一些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成药,如桂枝茯苓胶囊,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囊肿缩小。但需注意,药物治疗效果因人而异,且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3、手术治疗:对于体积较大,如大于5厘米、增长迅速、出现症状或怀疑有恶变可能的左侧卵巢囊肿,应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卵巢囊肿剔除术、卵巢切除术或附件切除术等,具体选择需根据患者的年龄、生育需求、囊肿性质及大小等因素综合考虑。4、生活方式调整:在治疗左侧卵巢囊肿的同时,患者还应注意调整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此外,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愉快也对疾病的恢复有积极作用。针对左侧卵巢囊肿的治疗,建议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还应注意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以促进疾病的康复。对于疑似恶变或症状严重的囊肿,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何峰主任医师
北京积水潭医院 三甲
睾丸炎什么症状
睾丸炎是男性生殖系统常见的炎症性疾病,主要由细菌、病毒感染或外伤等因素引起,通常会出现睾丸疼痛、阴囊红肿、高热、睾丸变硬等症状。1、睾丸疼痛:通常为突然发作,疼痛程度剧烈,呈持续性的胀痛或坠痛,犹如有重物持续拉扯睾丸。疼痛还会向腹股沟区、下腹部等部位放射,使得这些区域也出现疼痛不适感。在行走、站立或身体活动时,由于睾丸受到的震动和牵扯增加,疼痛会进一步加剧,严重影响正常的行动和日常活动。2、阴囊红肿:随着睾丸炎病情发展,阴囊皮肤会出现明显的红肿现象。这是因为炎症刺激导致阴囊局部的血管扩张、充血,大量血液涌入,同时血管通透性增加,液体渗出到周围组织,引起肿胀。阴囊皮肤温度随之升高,触诊时能明显感觉到发热,且伴有压痛感,有时还会有阴囊坠胀的感觉,仿佛有东西在阴囊内下坠。3、高热:睾丸炎引发的炎症反应会导致身体出现高热症状。由于细菌或病毒等病原体入侵,身体的免疫系统启动防御机制,释放出大量的炎性介质,刺激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从而导致体温升高,一般会达到38℃甚至更高。同时可能伴有寒战,身体会不由自主地颤抖,这是身体在努力产热以达到升高后的体温调定点。4、睾丸变硬:正常情况下,睾丸质地柔软且有弹性,但发生睾丸炎时,睾丸内部会因炎症出现一系列病理变化。大量炎症细胞聚集、睾丸组织充血水肿,以及可能出现的纤维组织增生,共同导致睾丸的质地发生改变,变得坚硬。触摸时能明显感觉到与正常状态的差异,睾丸变硬往往意味着睾丸的病变较为严重,可能对其正常功能产生较大影响。对于睾丸炎患者,建议及时卧床休息,将阴囊托起,利用重力作用减轻阴囊坠胀和疼痛。早期可采用局部冷敷,以收缩血管、减轻充血和疼痛,后期可根据情况适当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和炎症吸收。药物治疗方面,细菌性睾丸炎可遵医嘱使用头孢呋辛钠等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立即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和规范治疗,避免延误病情,影响生殖健康。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