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癫痫病能治愈吗?八成患者可以控制住

  受访专家:武警广东省总队医院神经内科主任  田喜光主任医师

  家住柯木塱的张明一年前发高烧后,身体一直不舒服。他以为和以前一样,感冒休息几天就会过去。但是,这次发烧之后,同事发觉张明反应迟钝,情感淡漠,嗜睡,好像得了健忘症,经常忘记一些认识的朋友,行为异常,全身会出现抽动的现象,整个人就陷入了一个痴傻的状态。后来,经人介绍来到医院做了检查,通过脑CT的检测,发现有阴影,医生诊断为癫痫病,经过医院全面治疗,目前病人张明恢复情况良好。

  武警广东省总队神经内科田喜光主任介绍说:“癫痫(epilepsy)即俗称的“羊角风”或“羊癫风”,是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导致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任何年龄都可发生癫痫病,但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发病的约占50%,尤其是刚出生的头几个月是癫痫发病率最高的时期。进入成年期后,病人癫痫发作的强度和频率会趋于减轻。到了老年期,癫痫发病率明显升高,有25%的新病人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其中癫痫病发作人群主要集中在儿童和老年人两大类群“。

癫痫病能治愈吗?八成患者可以控制住

  田喜光主任说,一般癫痫病发病有两种症状:一是全身性失神发作。患者表现为瞪眼凝视某处,可伴有眼球向上转动。这种癫痫发作的特征是持续5~15秒的意识丧失,发作结束后,患者对这段经历没有记忆。全身性失神发作最常发生于儿童,并在青少年时期消失。成人较少发生这种癫痫发作。二是强直痉挛发作。患者通常在发出一声短暂的哭喊声(并不是因为疼痛)之后跌倒在地,伴肌肉强直、肢体痉挛抽搐(抽筋),可伴有尿失禁,意识可缓慢恢复。

  田喜光说,病人来到医院后,首先要看年龄,不同年龄段的患者采取的治疗方法也不一样,其次要寻找原因,通过CT、脑电图、核磁共振、脑血管造影检查等确定患者的发病原因及病情的轻重。在患者的治疗上,一般采用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饮食治疗。在药物治疗上要坚持逐量逐疗程,必须坚持吃药2年以上,切忌中途停药,一般情况下80%的患者是可以控制住的,剩余的20%的需要采取手术治疗,需借助伽马刀和PET-CT等先进治疗设备,切除致痫灶,阻断病情传播。饮食治疗主要自已身体上的一些调理,和一些忌口,平时多吃豆类和谷物食物之种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元素锰和磷酸酶等物质,有利于大脑神经细胞的修复,这些也都是癫痫患者所缺少的,应多多摄取。

  田喜光表示,癫痫反复发作危害极大,发作时意识丧失会造成身体摔伤,肢体抽搐会导致擦伤碰伤,精神异常又会引发自伤伤人。然而癫痫反复发作造成的伤害远不止此,发作时呼吸暂停造成脑组织低氧水肿、功能损害,大脑神经细胞的高频放电直接对脑造成损害,久而久之导致患者记忆力减退,智能降低,反复发作还会带来恐惧、自卑等心理方面的消极影响,这些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和学习,这些危害可能一时不易觉察,但患者的病程越长影响越显著。

  田喜光主任介绍说:“医院先后购置伽马刀、PET-CT先进设备对协助脑血管介入栓赛手术治疗癫痫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脑血管介入栓赛手术适用于单纯畸形血管及供应动脉栓塞术,术前畸形血管供应动脉栓塞术,伽马刀放射治疗前的预治疗。具有对全身的侵蚀性低、对脑组织创伤小,不开颅、手术时间短、不损伤血管周围的正常穿通血管,可降低手术并发症等优势。自1999年开展脑血管介入栓赛手术以来,截至目前,神经内科已经成功治愈癫痫患者近300个。(通讯员:田乃伟)

2014-10-28 01:44:03浏览17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脸上有黄褐斑治疗方法有哪些
脸上有黄褐斑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外用药物治疗、口服药物治疗、激光治疗、化学剥脱治疗等。黄褐斑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好防晒措施,避免紫外线照射,这是预防和治疗黄褐斑的重要环节,可使用遮阳伞、遮阳帽、防晒霜等。1、外用药物治疗:氢醌乳膏是常用药物,它能通过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减少黑色素的合成,从而减轻黄褐斑的颜色。维A酸类药物也有应用,可调节表皮细胞的分化、减少黑色素沉积,还能改善皮肤的纹理和色泽。2、口服药物治疗:口服药物方面,维生素C和维生素E可联合使用,通过抗氧化作用,减少自由基对黑素细胞的损伤,抑制黑色素合成。氨甲环酸也常被用于黄褐斑治疗,能通过抑制纤溶酶原激活物,减少纤溶酶对黑素细胞的刺激,从而达到祛斑效果。3、激光治疗:激光治疗黄褐斑利用的是光热作用原理。如调Q激光,可产生高能量的激光光束,精准地作用于皮肤中的色素颗粒,将其击碎成细小颗粒,然后被人体的巨噬细胞吞噬代谢掉。强脉冲光治疗则可以作用于皮肤中的多种色素成分,对黄褐斑的色素沉着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同时,还能同时改善皮肤的其他问题,如毛细血管扩张等。4、化学剥脱治疗:该方法是使用化学药物促使表皮角质层脱落,加速表皮细胞的更新,减少色素沉着。常用的化学药物如果酸,可降低角质细胞间的黏着性,使堆积在皮肤表面的角质层细胞脱落,促进皮肤新陈代谢,同时还能抑制黑素细胞的活性。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用药、复诊。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更换治疗方法,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面部黄褐斑治疗方法有哪些
面部黄褐斑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等。面部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面部对称性褐色斑片,常见于中老年女性。通过综合管理,可以有效改善色素沉着并预防复发。1、生活方式调整:生活方式对黄褐斑的预防和恢复有重要作用。建议外出时使用遮阳伞、宽檐帽等物理防晒用品,即使在阴天或冬天也应适当避光,以减少紫外线暴露。同时,日常饮食中应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和E的食物,如西红柿、猕猴桃、坚果等,这些食物有助于减少黑色素的形成和沉积。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压力过大等不良因素,对改善黄褐斑也有积极作用。2、药物治疗:面部黄褐斑患者可遵医嘱使用药物进行治疗,包括外用药物和口服药物。外用药物常用氢醌、壬二酸等,通过抑制黑色素生成或促进表皮更新改善色素沉着;口服药物包括维生素C、谷胱甘肽和氨甲环酸等,通过抗氧化或抑制黑色素合成发挥作用。3、物理治疗:若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黄褐斑面积较大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考虑物理治疗,常用方法包括激光治疗、强脉冲光和化学剥脱。激光治疗通过选择性光热作用破坏黑色素,强脉冲光利用宽谱光改善色素沉着,化学剥脱通过去除表皮色素促进皮肤更新。物理治疗需多次进行,可能出现暂时性皮肤反应或色素改变。建议患者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治疗过程中需耐心配合,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防晒措施,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复发风险。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黄褐斑的治疗措施有哪些
黄褐斑的治疗措施主要包括防晒、药物治疗、激光治疗、化学剥脱术与去角质等。如果黄褐斑症状持续不减或加重,建议及时就医检查并接受专业治疗。1、防晒:紫外线是诱发和加重黄褐斑的重要因素,因此,黄褐斑患者应严格做好防晒工作。日常外出时,应佩戴遮阳帽、打遮阳伞、涂抹防晒霜等,以减少紫外线的直接照射。同时,避免在中午时段进行户外活动,以减少高强度紫外线的暴露。2、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氢醌乳膏、维A酸乳膏、壬二酸乳膏等,这些药物可以抑制黑色素的形成,减轻色斑。此外,还可以口服维生素C、维生素E等抗氧化剂,以及使用中药进行内调,如化瘀祛斑胶囊、景天祛斑片等,以改善皮肤状况。但需注意,药物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不当使用导致副作用。3、激光治疗:激光治疗是黄褐斑的另一种有效治疗方法。激光治疗通过选择性光热作用,破坏黑色素颗粒,使其被体内的吞噬细胞吞噬并排出体外,从而达到去除色斑的效果。4、化学剥脱术与去角质:化学剥脱术通过使用化学试剂使皮肤表层的老化角质脱落,从而促进新皮肤的生长,达到淡化色斑的效果。去角质则是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去除皮肤表面的死皮细胞,同样有助于改善色斑。在日常生活中,黄褐斑患者还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如避免熬夜、保持充足的睡眠、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等,以辅助改善皮肤状况。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黄褐斑怎样内调祛斑效果好吃什么药
黄褐斑内调祛斑可通过多种药物辅助,包括维生素类药物、中药、氨甲环酸、谷胱甘肽等。药物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1、维生素类药物:维生素C具备抗氧化特性,能够干扰黑色素的形成过程,通过还原作用抑制多巴醌向黑色素的转化,从而减少色斑生成。维生素E同样作为抗氧化剂,能保护细胞免受自由基的侵害,且与维生素C协同增效,强化抗氧化功能,助力淡化黄褐斑。2、中药:逍遥丸常用于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调理。该类型患者常伴有情绪抑郁、胁肋胀满以及月经失调等症状,逍遥丸通过疏肝理气、养血调经,调节机体内分泌,改善肝郁引发的黄褐斑问题。六味地黄丸则针对肾阴虚型黄褐斑,肾阴虚者常出现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表现,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改善肾阴虚状态,进而对黄褐斑起到缓解作用。3、氨甲环酸:氨甲环酸能够竞争性抑制酪氨酸酶,从根源上减少黑色素的合成,以此达到减轻黄褐斑症状的目的。其作用机制在于阻断黑色素形成的关键环节,使色斑逐渐变浅。4、谷胱甘肽:谷胱甘肽通过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阻碍黑色素的生成。与维生素 C 联合应用时,两者相互配合,进一步增强了对黄褐斑的改善效果。内调祛斑是一个长期过程,需保持耐心。日常应做好防晒措施,紫外线会刺激黑色素细胞活性,加重黄褐斑,外出务必使用遮阳伞、太阳帽、涂抹防晒霜等。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熬夜,良好的睡眠有助于维持内分泌稳定,促进皮肤新陈代谢。同时,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选择药物进行内调,定期复诊,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