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倒退走可锻炼腰部肌肉 降低坐骨神经痛风险

  一些生活习惯有助预防坐骨神经痛,如避免受寒、不直接弯腰搬重物、倒退走锻炼腰部肌肉等。

  ★坐骨神经保健法

  ·避免受寒。

  ·先蹲低,不直接弯腰搬重物、避免搬重、戴护腰。

  ·锻炼腰部肌肉:转五围、熨丹田、养生功、倒退走。

  很多人在着凉后或身体疲倦时,会觉得腰痛,严重的甚至连带其中一条腿也跟着痛,去医院检查,发现都是“坐骨神经痛”。坐骨神经痛是腰部位的神经发生问题导致的疾病,可能是神经病变,也有可能是肿瘤压迫神经;更多的情况是椎间盘突出所引起──坐骨神经从人的腰椎为起点,沿着臀部、腿往下延伸,一旦椎间盘突出或滑脱,会对坐骨神经造成压迫,产生疼痛、麻木等感觉。

  知道原因,才能对症下药。若是椎间盘突出引起坐骨神经痛,由X光片便能确定病情,再经整骨让椎间盘复位,解除神经压迫,症状立即消失。

  养肾、保暖,减少发作

  不过,以我的角度来说,相对于治疗更重要的是预防,不生病是最好的,生病后想办法治好那是等而下之了。

  如何预防坐骨神经痛呢?首先是要避免受寒,一成以上的病人都是受寒引发的坐骨神经痛,尤其在冬天,要注意防寒。椎间盘病变导致坐骨神经痛的人往往有肾虚的问题,经常吃一些羊肉枸杞或者在汤品中加些肉苁蓉,可以预防和改善身体的症状。

  倒退走练腰部

  其次,则要强化腰部肌肉的弹性,使骨骼强健。喜欢散步的人还可以试着倒着走,同样也能锻炼腰部肌肉。

  搬东西不要直接弯腰

  对已经生病的人来说,避免腰椎伤害最简单的办法是戴护腰,以达固定之效。平时搬东西时要注意安全,不要反复搬重的东西,搬的时候最好先蹲低,不要直接弯腰,如此能避免腰椎错位、腰部肌肉受损。

  运用以上方法持续锻炼,可以大幅减少坐骨神经痛的风险。

2014-06-13 14:06:03浏览79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为什么围绝经期会不规则出血
围绝经期存在不规则出血考虑与围绝经期激素水平紊乱、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息肉等疾病所导致的。围绝经期是指女性在绝经时所处的前后时期。 1、激素水平紊乱 女性在围绝经期间,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会发生改变,体内卵巢功能会发生衰退,导致机体激素水平不稳定,出现激素紊乱的现象,激素刺激子宫内膜,会出现不规则出血的现象。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复方戊酸雌二醇片、结合雌激素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2、子宫内膜炎 如果炎症因子长期在子宫内膜造成刺激,有可能会引起体内的激素水平分泌异常,从而引起阴道不规则出血、下腹部疼痛、分泌物异常等症状发生。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头孢克肟颗粒、氨苄西林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 3、子宫内膜息肉 子宫内膜息肉是指生长于子宫内膜的赘生物,有可能会导致子宫内膜周围毛细血管异常扩张的情况发生。也有可能会导致围绝经期的女性出现阴道出血、腹痛、腹胀等症状发生。建议根据息肉的大小以及恶变程度,尽早配合医生进行手术切除治疗,以防止病情持续进展的情况发生。 除以上常见原因外,还有可能与宫颈肿瘤的疾病有关。对于围绝经期的女性建议改善生活水平,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若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前往医院明确病因,积极配合医生。
郭志强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三甲
更年期与绝经期的区别
更年期即围绝经期,围绝经期与绝经期的区别在于时间、症状、调理措施等方面。 1、时间 绝经期有较为明确的时间,若是女性出现月经紊乱的现象,比如月经周期缩短、月经延长等,此时进入绝经期,月经停止一年,属于绝经,此时绝经期结束。围绝经期没有明确的时间,女性性腺功能逐渐衰退,此时为更年期,一般女性不会明显感觉到更年期出现,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会出现一些身体不适的症状,说明进入围绝经期,而且结束的时间也不固定。 2、症状 绝经期会出现月经紊乱的症状,月经量逐渐减少、月经时间缩短,甚至会出现经期停止的症状,如果身体的抵抗力低,还有可能会出现睡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等表现。更围绝经期身体的性腺器官功能衰退,可能会出现身体潮热、多汗的症状,也有可能会伴随情绪烦躁、失眠、抑郁等一系列不适的症状。 3、调理措施 围绝经期与绝经期都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在绝经期阶段一般不用接受治疗,及时记录月经周期的变化情况即可。如果围绝经期的症状较轻,需要及时放松自身的心态,也需要多吃一些较为清淡的食物,还需要多吃枸杞、银耳、山药等食物缓解。如果症状较重,可遵医嘱使用戊酸雌二醇、尼尔雌醇片等药物进行缓解。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