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帕金森病≠帕金森综合征

  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综合征在媒体经常被提及,这让很多人感到很疑惑,不知道两者是不是一回事?其实帕金森病和帕金森综合征不是一回事。

  帕金森分为几个类型,分别是帕金森病、帕金森综合症以及帕金森叠加综合症,其中以帕金森病最为常见。帕金森病是一种变性疾病,脑子里分泌多巴胺的物质减少,至于为何会减少目前还不清楚,与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帕金森病最主要的表现为震颤、肌张力增高、运动协调能力下降。

  帕金森综合症则是由血管病变、脑外伤、脑炎、药物中毒等引起;帕金森叠加综合症则是一种多系统的变性,年轻人患的帕金森,几乎都是叠加综合症。曾经有一位40岁左右的病人,开始出现走路不稳、头昏等症状,一直被当做其他病治疗,最终被确诊为叠加综合症。

  帕金森病一般在50~65岁开始发病

  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一般在50~65岁开始发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60岁发病率约为1%。,70岁发病率达3%。~5%。,男多于女。已知本病的临床症状是由于黑质多巴胺神经元变性,造成纹状体系统多巴胺含量减少所引起的,其主要症状为震颤、肌强直和运动减少。

  1.震颤:为静止性震颤。常从一侧上肢开始,以手为显著,呈规律性的“搓丸”状动作,每秒4~6次,逐渐波及同侧下肢、对侧肢体、下颌和颈部。活动和睡眠时消失,情绪紧张时加重。

  2.肌强直:亦从一侧开始,逐渐到对侧和全身。屈肌和伸肌张力皆增高,表现为齿轮样或铅管样强直。因面肌强直,缺乏表情,瞬目减少,好似“面具脸”。颈肌和躯干肌强直,而呈特有屈曲体态。

  3.运动减少:由于肌张力升高,动作缓慢,随意运动减少。精细动作障碍,如书写不灵,写字过小。咀嚼困难、吞咽呛咳、言语低沉等。

  患者步态特殊,身体前倾,上肢协同摆动几乎消失,步伐小。始动时困难而缓慢,但越走越快,尤如前冲,称“前冲步态”或“慌张步态”。本病无瘫痪,腱反射正常,无病理反射,无感觉障碍。晚期可引起肢体挛缩和畸形,致卧床不起,精神抑郁、痴呆,不能自理生活,衰竭而死亡。

  帕金森综合征病因明确

  帕金森综合征和帕金森病相似但又不同于帕金森病。说相似是因为其临床表现可部分甚至全部类似帕金森病,不同之处在于帕金森综合征的病因明确,即任何直接或间接破坏多巴胺的原因。

  常见的帕金森综合征有以下几种:

  一、药物性。临床上最常见,这些药物包括氟哌啶醇、氯丙嗪、胃复安、利血平、甲基多巴等,都可能引起帕金森综合征。

  二、血管性。脑梗死、脑出血、脑动脉硬化等可直接或间接影响多巴胺系统功能。

  三、感染性:如脑炎后引起者,一般年龄较轻,有脑炎病史,多数遗留有神经体征。

  四、中毒。包括重金属如锰、汞等、氰化物、煤气等中毒;尿毒症的末期也可引起帕金森综合征。

  五、外伤和肿瘤。

  六、遗传变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如肝豆状核变性等可引起帕金森综合征。

  另外,帕金森病和帕金森综合征的治疗和预后都不同。帕金森病对补充多巴胺类药物如左旋多巴、美多巴等有效,帕金森综合征对多巴胺类药物治疗效果差。药物、肿瘤以及中毒等引起的帕金森综合征,解除致病病因即可治愈,外伤、血管性、严重中毒以及遗传变性疾病引起的则难以治愈。而帕金森病其病情呈持续性进行性加重,但发展快慢不一。良性型进展缓慢,平均病程可达10余年;恶性型经历数年即丧失活动能力,终日僵卧于床,多因全身呈恶液质状态和并发症而致死。

2014-04-23 16:52:53浏览74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闫振文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三甲
脑瘫和脑梗的区别
脑梗医学称脑梗死,脑瘫和脑梗死的区别在于病因不同、症状不同、治疗不同等。 1、病因不同 脑瘫多是由患者先天性或多种不同原因造成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以非进行性损伤及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为主的疾病。脑梗死是患者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导致。 2、症状不同 脑瘫患者可表现为反射异常、运动发育落后、肌张力异常、姿势异常等症状。而脑梗死患者主要以偏瘫、言语障碍、复视、眩晕、共济失调、智力障碍等为主要特征。 3、治疗方式不同 脑瘫患者的治疗方法主要为结合功能训练、矫正器应用和手术治疗等方式进行治疗。日常应注意改善生活环境及日常饮食等方面,还应该在家属的帮助下遵医嘱积极进行康复训练。脑梗死的治疗方法通常为综合性治疗,脑梗死发病时,如果没有溶栓禁忌证,一般建议患者尽快进行静脉溶栓或机械取栓,平时需要针对原发病进行预防,通常可以遵医嘱选择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双嘧达莫等,或他汀类药物包括阿托伐他汀、瑞托伐他汀等进行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脑瘫以及脑梗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易产生消极情绪,家属需及时关注患者状态,进行心理疏导积极治疗。如果治疗期间出现不适症状,还需及时就医。
闫振文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三甲
胆红素脑病和脑瘫的区别
胆红素脑病是指新生儿胆红素脑病。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和脑瘫的区别主要包括发病原因不同、症状不同、治疗方式不同、预后不同、注意事项不同等,需要时刻注意身体的变化情况。1、发病原因不同新生儿胆红素脑病主要是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所导致的一种疾病。而脑瘫的发病原因主要与早产、缺氧、感染、中毒等有关。2、症状不同新生儿胆红素脑病患儿可能会出现嗜睡、反应低下、抽搐等症状,也有可能会出现尖叫、角弓反张等症状。而脑瘫患儿可能会出现肌张力异常、姿势异常等症状,还有可能会出现智力低下、语言功能障碍等情况。3、治疗方式不同新生儿胆红素脑病患儿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也可以配合光照疗法、换血疗法等方式进行处理。如果出现了颅内压增高的情况,患儿也可以遵医嘱使用甘露醇注射液、呋塞米片等药物进行治疗。而脑瘫患儿可以遵医嘱使用甲钴胺片、维生素B1片等营养神经的药物进行治疗,也可以通过康复训练的方式来改善。4、预后不同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如果能够在早期及时发现,并且进行规范治疗,一般预后较好。而脑瘫如果发现较晚,治疗不及时,则预后一般较差。5、注意事项不同新生儿胆红素脑病患儿需要注意监测胆红素的水平,如果胆红素水平持续升高,可能会引起胆红素脑病。而脑瘫患儿需要注意加强护理,避免出现呛咳的情况,以免引起吸入性肺炎。除此之外,建议采取平衡膳食,食物选择应多样化,营养应合理,定时定量进餐。如果患儿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张碧云主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小儿脑瘫如何进行诊断
小儿脑瘫是指脑瘫。通常情况下,脑瘫可以通过观察症状、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肌电图检查等方式进行诊断,有助于医生更好地为患儿制定治疗方案。1、观察症状脑瘫患儿会出现姿势异常和运动功能障碍,如双手屈曲、双手伸直、双下肢过度屈曲、剪刀步、尖足等。还可能会出现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癫痫等症状。如果患儿出现上述症状,则可以初步判断为小儿脑瘫。2、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是脑瘫的主要诊断方法之一,医生会对患儿进行全面仔细地体格检查,如观察患儿的运动、语言、智力等,并评估肌张力、身体姿势、是否存在畸形等。3、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头部CT检查、头部MRI检查等,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儿是否存在颅内出血、脑梗死、脑萎缩等情况,有助于明确诊断。4、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常规检查、血生化检查等,可以判断患儿是否存在感染、贫血等情况,有助于排除其他疾病。5、肌电图检查肌电图检查是利用肌电对疾病进行辅助检查的一种方法,可以判断患儿是否存在肌肉损伤、神经损伤等情况,有助于明确诊断。建议家长及时带患儿到正规医院就诊,并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以免延误病情。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加强观察患儿的情况,开导患儿,避免患儿过于紧张、焦虑。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