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65岁以上老人10%患有痴呆

  随着我国国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国民寿命逐渐延长,由脑血管事件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痴呆)发生率亦呈稳步上升趋势。就目前我们所掌握的数据表明,在发达国家年龄在65岁以上人口中,痴呆的总体发生率在为5%-10%,发展中国家可能稍低。其中阿尔兹海默病发生率约每4年翻一倍,而血管性痴呆发生率约每5年翻一倍。与阿尔兹海默病一样,血管性痴呆发生率与年龄的增长密切相关,若平衡年龄因素,目前每年每1000个体中就有近15人新发血管性痴呆。在我国,考虑到庞大的人口基数,该病每年的新增数量都是以千万计的,为家庭及社会带来的负担也是显而易见的。

管阳太

  指导专家:管阳太,医学博士,美国Columbia 及Thomas Jefferson大学附属医院神经科博士后,现任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长海医院)神经内科主任、神经精神病学教研室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及博士后导师,上海科学院上海市脑血管病防治所研究所所长及法人,荣获上海“领军人才”, 上海市“曙光学者”、“浦江人才”、“医学领军人才”,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队院校“育才银奖”和上海市优秀科研院所长-提名奖等。以第1申请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项目4项,上海市和全军课题10余项。

  为此,如何早期预防或延缓血管性痴呆的发生成为我国医疗保健工作的主要任务。由于这类痴呆是由心脑血管疾病引起,因此预防的重点也就集中在早期对心脑血管事件危险因素的控制上。

  除外一些不可改变的因素如年龄、性别及地域等外,我们可进行干预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某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及部分慢性代谢性疾病。

  在生活方式中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相关的因素包括饮食(维生素、脂肪酸的摄入)、运动、吸烟、饮酒、肥胖及社交活动等,然而不是这些所有的因素都与血管性痴呆发生相关。

    目前针对这些因素与血管性痴呆发生关联性的不同研究结果还存在矛盾或疑惑,为此美国心脑血管疾病协会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建议对于存在发生血管性痴呆的危险人群需进行早期戒烟、限制饮酒、控制体重、规律运动。其中对于体重的控制,中年人群需参考人体质量指数(BMI),该值与血管性痴呆的发生呈U形相关,即过高或过低的BMI均是不利的,而对于老年人群,偏胖反而可能对痴呆发生有预防作用。

    就运动而言,是指每天3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锻炼。此外,虽然适当饮酒可能会延缓痴呆的发生,但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数据指导我们应如何控制饮酒量。同时对于大家普遍认为可能有积极作用的B族维生素及抗氧化剂的使用(如维生素E)则被证实可能是无效的。

  与血管性痴呆发病相关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是指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也是我们通常俗称的“三高”。其中影响作用最大的是高血压病,它也是包括生活方式在内的所有影响因素当中危害较大的。血压方面,目前的研究认为只有在中年时期对血压进行早期有效的控制才会对以后血管性痴呆的发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而如果等到老年时期再进行干预则与痴呆的预防已没有明确关系。同时对于高血脂、高血糖,虽然它们也都是心脑血管疾病明确的危险因素,但目前的研究还未能证实对二者的早期控制与血管性痴呆有何关联。

  血管性痴呆作为目前我国疾病谱中发病率逐渐上升、危害较严重的病种之一,虽然还没有相应的神经保护性药物进行有效预防,但正如本文所提及的那样,健康的生活方式,如积极戒烟,适当的有氧运动、适量饮酒、控制体重,早期的血压控制都可能是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值得我们长期践行。

2013-09-01 02:48:43浏览97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是绝症吗
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绝非绝症。尽管其是一种棘手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但现代医学有多种手段可以对其进行有效干预,患者无需过于担心。从疾病本质来看,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主要因毛囊堵塞、细菌感染引发炎症。针对这些病因,临床有相应治疗策略。在感染控制方面,抗生素,如夫西地酸乳膏,可直接作用于感染部位,抑制细菌生长繁殖,减轻局部炎症。对于病情较重、感染范围广的患者,口服四环素等抗生素,能系统性地控制感染,缓解炎症反应。同时,维A酸类药物,如维A酸乳膏可调节毛囊角化,减少毛囊堵塞,从源头上改善病情,阻断疾病发展进程,这表明该疾病在病因治疗上具有可行性。此外,虽然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病程较长,常表现为慢性迁延不愈,反复出现脓肿、窦道及瘢痕形成,但并非无法控制。多数患者在接受规范治疗后,病情能够得到有效缓解。例如,通过外科手术切开引流处理脓肿,可及时排出脓液,减轻局部压力与炎症。随着治疗进展,患者症状通常会逐步减轻,发作频率降低,生活质量得以提升。确诊后,患者要保持积极心态,配合治疗。日常患者务必注意头皮清洁,使用温和洗发水,减少油脂与细菌积聚。同时,避免搔抓、挤压病灶,防止炎症扩散加重病情。严格遵循医嘱用药,按时涂抹外用药物、服用口服药,不可随意增减药量或停药。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会癌变吗
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通常不会癌变。这是一种较为罕见的慢性化脓性炎症性皮肤病,虽然会给患者带来诸多不适,但癌变的可能性极低。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主要累及头皮的毛囊及周围组织。其发病机制与毛囊堵塞、细菌感染、炎症反应等因素密切相关。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过度,导致皮脂排出不畅,进而引发细菌滋生,炎症持续反复。但这种炎症局限于毛囊及其周围,病变主要是炎症细胞浸润、组织坏死、脓肿形成以及纤维组织增生等。与那些具有明确致癌倾向的疾病不同,其没有导致细胞发生恶性转化的关键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异常等内在因素。而且,炎症虽然长期存在,但并非那种可促使细胞无序增殖、异常分化的特殊慢性炎症类型,所以从疾病本质特性上,癌变风险就很低。患者一旦确诊,应保持头皮清洁,避免搔抓、挤压脓肿,以防炎症扩散。治疗上,可外用抗生素药膏,如夫西地酸乳膏等,控制局部感染。病情较重者,需口服抗生素,如四环素。还可联合维A酸类药物调节毛囊角化,如维A酸乳膏,但患者需注意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对于有脓肿形成的患者,则需要通过外科手术切开引流。另外,建议定期复诊,以便医生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头部牛皮癣的治疗方法
头部牛皮癣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局部用药、系统用药、物理治疗等。建议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1、局部用药:卡泊三醇搽剂是常用药物。其属于维生素D3衍生物,可抑制皮肤细胞的过度增生和诱导其分化,从而使牛皮癣皮损的增生及分化异常得以纠正,减轻头皮鳞屑、红斑等症状。糖皮质激素药膏如哈西奈德溶液,能快速减轻炎症反应,缓解头皮瘙痒、红肿,通过抑制炎症介质释放、减少炎症细胞聚集发挥作用。局部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2、系统用药:对于病情较重、局部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遵医嘱口服阿维A胶囊。阿维A属于维甲酸类药物,能调节表皮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抑制角质形成细胞的过度增生,改善头皮牛皮癣症状。甲氨蝶呤也可用于系统治疗,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能抑制细胞内二氢叶酸还原酶,使嘌呤合成受抑,从而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功能,减轻炎症反应,控制头部牛皮癣病情。3、物理治疗: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是常用的物理治疗方法。通过特定波长的紫外线照射头皮,可抑制皮肤细胞的增殖,调节免疫功能,减轻炎症,促进皮损消退。光化学疗法也是一种选择,可促使皮肤细胞DNA结构改变,抑制细胞增殖,治疗头部牛皮癣,但治疗过程中需严格防护眼睛等部位,防止损伤。对于头部牛皮癣患者,应保持头皮清洁,使用温和的洗发水,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产品,以免加重头皮损伤。避免搔抓头皮,防止皮肤破损继发感染,加重病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压力过大,精神因素对牛皮癣病情有较大影响。若头部牛皮癣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如皮损面积扩大、出现脓疱等,应及时就医。
王方敏副主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肺癌转移到头部的症状有什么
肺癌转移到头部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通常会导致一系列症状,如头痛、神经功能障碍、认知和行为改变、癫痫发作。1、头痛: 肺癌脑转移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持续性头痛,这种头痛往往在早晨更为严重,并且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加重。有时头痛可能伴随恶心和呕吐,尤其是在早晨或剧烈头痛时更为明显。2、神经功能障碍: 脑转移瘤的位置不同,可能导致各种神经功能障碍。例如,视觉通路附近的肿瘤可能导致视力模糊、视野缺损或复视等症状。位于语言中枢附近的肿瘤则可能引起失语症,表现为表达困难或理解障碍。运动功能受影响时可能出现肢体无力或协调能力下降,行走不稳等情况。精细动作如书写、扣纽扣也可能变得困难。3、认知和行为改变: 肺癌脑转移还可能导致认知功能下降,包括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执行功能受损等。患者可能出现健忘、思维迟缓、难以完成日常任务等问题。情绪方面,可能会出现抑郁、焦虑、易怒或情感淡漠等变化。这些症状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4、癫痫发作: 癫痫发作是肺癌脑转移的另一个常见症状,表现为突然的抽搐、意识丧失或短暂的精神异常。癫痫发作的形式多样,从局部肌肉抽搐到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不等。频繁的癫痫发作不仅对大脑造成进一步损害,还增加了意外伤害的风险。针对肺癌脑转移的患者,应及时就医,进行脑部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同时,加强营养支持和心理疏导;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