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又名震颤麻痹,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运动症状表现为静止时肢体不自主地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以及姿势平衡障碍等,病情晚期会导致患者生活不能自理。目前中国帕金森患者数已达200万,占全球帕金森患者总数的一半。
由于帕金森病至今尚无法治愈,不少患者对晚期生活质量的严重下降担忧不已,甚至失去治疗的信心,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了很大的心理的负担。针对这一现状,三九健康网编辑请来了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胡小吾教授,向大家仔细介绍应如何科学治疗帕金森病。
专家介绍:胡小吾现任中华医学会上海市神经外科学会功能和立体定向学组副组长,上海市医疗质量鉴定委员会专家,中华医师学会神经调控学会委员,世界神经调控学会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议人。
专业特长: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在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扭转痉挛等疾病脑深部刺激术(脑起搏器)治疗和毁损术治疗方面具有较高知名度。
早期应用药物治疗 把握剂量很关键
胡小吾教授介绍,帕金森病情早期症状较轻,吃药效果较好,医学上称之为“蜜月期”,此时即使手术,效果也不理想,建议早期患者尽量药物治疗,不要急于做手术。
帕金森病在药物治疗上要坚持八字方针:“细水长流,不求全效”。药物治疗作用有限、具有时效性,任何一种药随着吃药时间的延长,效果会越来越小,且会出现副作用。
胡小吾教授建议:患者应尽量推迟吃药时间,若患者症状比较轻,可服用神经营养药、受体激动剂等药物,不建议一开始就服用最好的药物,也不建议追求最好的药效,因为达到最佳效果,药物服用剂量会很大,会缩小今后的治疗空间,用药效果只要达到七八成就可以了。
中晚期外科手术最好选择脑起搏器
胡小吾教授说,外科手术一般适合中晚期患者,患者病情发展到中晚期,药物效果不理想,药物副作用较大,症状影响到工作和生活,此时应考虑外科治疗。外科治疗通常在病发后5年进行,对以震颤为主要症状的病人因为震颤对外科治疗反应比较好,在病发3年后也可以进行手术。
胡小吾介绍,目前外科手术常用到的两种方式是毁损术和脑起搏器。毁损术即通过射频热凝脑内异常兴奋神经核团,来消除帕金森病症状。胡小吾教授作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大脑就像个很复杂的电路,帕金森病导致大脑的一部分电路出现短路,引起周边电压过高,脑细胞异常兴奋,需要通过手术将电压降下来,损毁术就是通过破坏脑细胞打到降低电压的目的。做损毁术时,对手术质量要求很高,若是把不该破坏的脑细胞破坏掉,会产生较严重的并发症,若是该破坏的脑细胞没被破坏,会出现病情复发,而且术中可能会出现脑出血、靶点偏差等并发症。约4%~10%病人术后出现毁损术一般只能做一侧,如果做双侧,并发症高达30%。毁损术比较适合经济原因不能进行脑起搏器治疗的单侧症状帕金森病患者。
脑起搏器是自左旋多巴药物之后治疗帕金森病的第二大进展,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外科治疗方法。脑起搏器即脑深部电刺激术 (DBS),手术在脑内神经核团植入电极,把脉冲发生器埋藏在胸部皮下,脉冲发生器发出电刺激,通过皮下导线,传到脑内电极,抑制不正常的神经放电,使其消除症状。起搏器电池耗完后(一般在6年左右)需要更换脉冲发生器,即在胸口皮下组织取出电池更换新的便可。
脑起搏器治疗安全性高,是一种可逆性的神经调节治疗,如果今后有更好的药物被研发出来,可停用脑起搏器,并不破坏脑组织。但是脑起搏器的费用较高,大概10万人民币左右,建议经济条件允许的帕金森晚期患者安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