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突然乏力?“烟雾病”作祟 儿童和中年人警惕

  48岁的徐先生身体一直无恙,可是最近这段时间却突然出现手脚乏力的现象,但不久之后又能恢复正常,异样的状况持续了一个多月,直到上个月的一天他突发头痛3个多小时,并接连呕吐才被家人送往医院救治,“这些其实是烟雾症的典型症状。”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介入科主任黄理金表示,徐先生出现乏力、头疼、呕吐的种种原因都是因为烟雾病引发的脑出血所致,这些年来,烟雾病的发病率逐步上升,按照最低的美国的发病率来算,广州地区每年新增烟雾病患者也将近200人,而由于烟雾病的症状并不特殊,极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导致误诊率很高,从而影响了最终的治疗效果。

400x300-001

最上两张为烟雾病的脑血管图,下两张为正常图

  儿童和中青年需警惕烟雾病

  烟雾病最初是在1957年的日本被发现,由于扩张的脑血管在血管造影时的形态如烟囱里冒出的袅袅炊烟,因此被形象地称作“烟雾病”。亚洲地区的发病率比欧美高出不少,尤其是日本,朝鲜、韩国、中国也属高发区,女性的发病率略多于男性,比例为2:1。

  “当烟雾病发生时,脑内主要血管因各种难以明确的原因变得狭窄甚至堵塞,长出无数根毛细血管来替代,从血管造影上来看,就像一团烟雾纠结在脑子里。”黄理金表示,烟雾病的发病分为两个高峰期,一是在10岁时期间,其主要症状以脑缺血为主;二是在30-40岁左右的人群,多以急性颅内出血起病。

400x300-002

徐先生正在做搭桥手术

  儿童若患烟雾病 智力极易受影响

  中青年患烟雾病易合并动脉瘤

  据黄理金介绍,此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因颈内动脉闭塞引起的脑缺血(占63.4%)和代偿扩张的烟雾状血管破裂诱发的脑出血(21.6%)两种类型,对于儿童占主要的脑缺血性,若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会影响患儿的认知功能,尤其在智力记忆、执行功能、生活质量方面,据文献报道,约1/4的儿童患者会出现智力或运动功能障碍

  而对于成年患者来说,由于烟雾状的新生小血管壁的结构不健全,甚至存在动脉瘤,容易突然破裂出血,引起脑内血肿、脑室内积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成年患者尤其是女性比儿童患者更容易出现脑出血,而脑出血会损伤脑神经组织、刺激血管发生挛缩、诱发脑水肿昏迷癫痫,继发脑积水,致患者残废或死亡。

400x300-003

黄理金主任为大家详解什么是烟雾病

  单侧手脚突发无力需警惕,早期检测可做MRA

  由于烟雾病的症状并不明显,极易导致患者忽视或误诊,黄理金主任就表示,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说话不清,手脚活动障碍,经常走路跌倒或是抽风、头痛等症状时就要高度怀疑了,特别是在儿童这一块,如果孩子单侧肢体反复突然无力,拿不住筷子时,做家长的就要考虑孩子是否有病症。

  虽然烟雾病日常生活中难以区别,但是在诊断上面有“金标准”,黄理金介绍,通常来说,患者须先做CT扫描,再进行无创的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若进一步确诊后,再做有创的血管造影。

  烟雾病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

  针对烟雾病的治疗,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绝大多数患者逐步发展且严重,则要通过手术进行血管重建。目前国内外已达成共识:外科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法。

  “烟雾病的问题在于脑内动脉供血不足,需通过建立由脑外的正常血管向脑内供血的通路,改善脑内血流,降低脑缺血和脑出血的风险。”黄理金表示,脑血管重建手术包括直接血管搭桥手术、间接血管搭桥手术及综合手术治疗。

  黄理金表示,这需要从头皮上取一根血管,把它接在脑内的大动脉血管上,为缺血的大脑“供血”。看似简单,但是它的操作难度非常大,对于医疗队伍及设备的要求也很高。“手术的治疗效果因人而异,一般情况下,至少可保证提供50%的血液供应,减少70%的出血风险,具有长期疗效。”同时黄理金也提醒,而对于手术后的病人须戒酒,戒剧烈运动,不要在密闭的环境下唱卡拉ok,和长时间玩网络游戏。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王慧明 通讯员:陈晓霖)

2012-08-17 01:30:36浏览61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闭经后还能怀上孩子吗
一般而言,闭经后自然怀孕的机会极低,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或借助现代辅助生殖技术,仍有可能实现生育。但是考虑到怀孕的风险和女性的身体健康,建议闭经后的女性在决定是否怀孕前,应注意充分了解相关风险,并在医生的指导下做出明智的决策。闭经通常意味着女性的卵巢功能已经衰退,导致月经永久性停止。在这种情况下,卵巢通常不再排卵,子宫内膜也不再周期性增厚和脱落,从而大大降低了自然受孕的机会。特别是当女性达到自然绝经的年龄,一般在45-55岁之间,卵巢内的卵泡已经耗竭,此时怀孕的可能性通常是比较低的。然而,闭经后并非绝对无法怀孕。比如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闭经时间较短、卵巢功能尚未完全衰退,或者由于某些疾病或治疗导致的暂时性闭经,女性仍有可能偶尔排卵。此外,随着现代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如试管婴儿等,也为闭经后的女性提供了一定的怀孕可能性。这些技术通过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的方式,帮助那些自然受孕困难的女性实现生育愿望。但需要注意的是,闭经后怀孕的风险相对较高。由于年龄的增长和卵巢功能的衰退,女性的卵子质量和生育能力都会下降,即使成功怀孕,也可能面临流产、早产、胎儿发育迟缓等风险。因此,对于闭经后的女性来说,如果确实有生育需求,建议要注意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和评估,以了解自身的身体状况和怀孕的可能性。
程敏副主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有心脏病生过一个孩子了还能生吗
若心脏病病情稳定,心功能良好,且前次妊娠分娩过程顺利,在严密医疗监测下,多数情况下可以再次生育;然而,当心脏病严重,心功能差或前次妊娠出现严重并发症时,再次生育风险极大,不建议妊娠。对于患有一些轻度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且通过治疗后,心脏结构和功能恢复正常的女性。若前次妊娠期间,心功能一直维持在Ⅰ级或Ⅱ级(即一般体力活动不受限或轻度受限),未出现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分娩过程也平稳。这类女性再次妊娠时,只要在孕期严格遵医嘱,定期进行心脏专科检查,密切监测心功能变化,合理调整生活方式,多数能够耐受再次妊娠和分娩过程。若女性患有严重心脏病,如扩张型心肌病、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未经有效治疗等,心功能处于Ⅲ级或Ⅳ级(即体力活动明显受限或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时也有心衰症状)。前次妊娠可能已出现过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对心脏造成进一步损伤。这类情况下,再次妊娠会使心脏负担急剧加重,极易诱发心力衰竭,危及母婴生命安全,因此不建议再次生育。心脏病女性计划再次生育前,建议前往心内科和妇产科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心脏超声、心电图、心功能测定等检查,明确心脏病类型与心功能状况。若医生评估可妊娠,孕期密切产检,增加心脏专科检查次数。若评估不适合妊娠,建议严格采取可靠避孕措施,避免意外怀孕。
郑雅格主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孩子不自信自卑心理恐惧怎么克服
孩子不自信、自卑心理和恐惧,可采取建立积极沟通、鼓励参与活动、设定合理目标、培养特长技能等方法来克服。1、建立积极沟通:营造一个开放、信任的沟通环境至关重要。家长应主动与孩子交流,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在交流过程中,使用积极、鼓励的语言,肯定孩子的努力和进步,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从而增强自我认同感。2、鼓励参与活动:鼓励孩子参与各种社交、体育或兴趣小组活动。通过参与活动,孩子能结识更多伙伴,拓展社交圈子,锻炼社交能力。在活动中,孩子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能,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赞扬,这有助于提升自信心。3、设定合理目标:为孩子设定明确、具体且可实现的目标。目标不宜过高,以免孩子因无法达成而产生挫败感;也不宜过低,要具有一定挑战性,让孩子在努力后能够成功。每一次成功完成目标,都能给予孩子成就感,逐步积累自信。4、培养特长技能: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为其提供学习和发展特长的机会。当孩子在某一领域表现出色,拥有一技之长时,会极大地提升自我价值感与自信。同时,特长培养过程中的坚持和努力,也能锻炼孩子的毅力和克服困难的能力。建议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及时给予正面反馈。避免过度比较,不要将孩子与他人进行不恰当的对比,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孩子的自卑心理和恐惧情绪较为严重,持续时间较长,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学习,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
卢成瑜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抽动症的孩子能自愈吗
抽动症的孩子通常不能自愈。抽动症作为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仅靠自身调节难以恢复,需要科学的干预和治疗。抽动症的发病机制涉及多个方面。从神经生物学角度看,与大脑神经递质失衡密切相关,比如多巴胺、γ-氨基丁酸等神经递质水平的异常,会干扰大脑对肌肉运动的控制,导致孩子出现不自主的、突发的、快速重复的肌肉抽动,如眨眼、耸肩、清嗓子等。其次,遗传因素在抽动症发病中也占据重要地位,若家族中有抽动症患者,孩子的发病风险会显著增加。此外,心理压力、不良生活环境等因素也会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状。这些复杂的病因交织在一起,使得抽动症无法自行缓解。如果不对抽动症进行干预,症状往往会持续存在甚至加重。随着时间推移,抽动的频率和强度可能增加,从偶尔出现的简单抽动发展为频繁发作的复杂抽动,不仅影响孩子的外貌形象,还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严重影响。孩子可能因为抽动行为受到同伴的异样眼光、嘲笑,从而产生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进一步影响社交和学习,形成恶性循环。而且,抽动症还可能共患其他心理行为障碍,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强迫症等,使病情更加复杂,自愈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一旦发现孩子有抽动症症状,应及时就医。药物治疗方面,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氟哌啶醇、匹莫齐特等,以控制抽动症状。心理治疗也至关重要,如行为疗法,可帮助孩子学习放松技巧,减少抽动发作。日常生活中,家长要避免过度批评指责孩子,给予足够关爱和支持。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