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小伙子爱挤眉弄眼竟是面肌痉挛 手术可根治

张勇 神经外科 主任医师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王先生是一家公司的管理人员,虽不算英俊潇洒倒也显斯文大方。四年前,他的右眼皮开始莫名其妙地跳动,尤其是与领导或异性交谈时,紧张的右脸肌肉便会不由自主地抽动起来,不仅影响工作,甚至还吓跑了好几个相亲对象。熟悉的朋友知道他有这毛病,不知道的人包括有些女服务员还以为他故意挤眉弄眼不怀好意。王先生实在感到委屈,这些年,西药、中药都吃过了,肉毒素也注射过,还尝试了针灸、按摩等方法,症状却不见好转。后来经人推荐,王先生来到了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求助。

  该院神经外科主任张勇介绍,王先生患上的是“原发性面肌痉挛”,由于面部神经受血管压迫,引发面部肌肉抽动,如眼皮跳、嘴角抽动、颈肌抽动、耳鸣表现。张主任为王先生进行了“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后,王先生难以控制的“挤眉弄眼”表情很快便消失了,也重新拾回了对生活的信心。张主任提醒,如果“眼皮跳”持续时间长、幅度大,发展为一侧脸部肌肉抽搐,出现口角歪斜,直至颈部歪斜,这种情况大多是由面肌痉挛引起,应尽快到神经科接受治疗。

爱“挤眉弄眼”竟是面肌痉挛 

指导专家:张勇,博士,主任医师,硕士导师,现任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神经生理监测学组全国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委员等。撰长复杂的脑动静脉畸形切除、复杂的脑动脉瘤夹闭、颅底巨大复杂的肿瘤切除、颅内静脉窦旁脑膜瘤切除、垂体腺瘤经蝶窦手术、听神经瘤手术、三叉神经鞘瘤手术等手术。目前临床工作的亮点,是针对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和桥小脑角区域病变,开展围手术期神经电生理评估和手术。

 

勿病急乱投医 药物、肉毒素只能延缓病情

  患者得病后治病心切,往往病急乱投医,张勇主任说,这是不可取的,也是危害最大的。对于真正的面肌痉挛,目前没有特效药物,病人往往去过很多医院,吃过不少药物,但目前大量临床资料已经证明药物治疗面肌痉挛的效果是不理想的。

  据悉,有些医生尝试使用镇静和降低神经兴奋性药物,如氯硝西泮、安定、卡马西平和巴氯酚等药物,此类药物早期使用可使疾病缓解,但停药有易复发,且有引起头昏嗜睡、精神萎糜等付作用,绝大多数病人在疾病后期均放弃服药。

  而有一些患者通过注射肉毒素治疗。顔面部面神经走行分布区,多靶点的局部皮下注射肉毒素,可以阻断面神经末梢对面部肌肉的电传导,是一种保守的外周治疗方法,如果注射位置准确,可起到缓解症状的效果,理想缓解时间3-6个月,若注射部位不准确,可出现痉挛无法缓解,甚至出现长久的后遗症如面瘫。临床上常见有注射肉毒素高达十余次的病人,头几次效果明显,而后期控制时间很短,甚则无效,且因药物的蓄积,导致的面瘫、面部不对称,此时,即使手术面瘫也无法恢复。

  此外很多病人还会进行针灸治疗,但是针灸也只能起到延缓疾病进展的作用而已。

  对于严重面肌痉挛患者而言,张勇主任建议采用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这是当前唯一的根治性治疗手段,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据悉,目前全世界已有超过 5 万名以上面肌痉挛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

  “减压”手术是唯一的根治手段

  手术治疗即等于要在患者身上“动刀动枪”,平常人自然有所畏惧,可面肌痉挛为何只有通过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才能获得根治?张勇主任解释了原因:

  首先,面肌痉挛的病因是面神经出脑干的区域,存在血管压迫面神经,血管对面神经的搏动性刺激,会引起面神经及面神经核兴奋性增高,从而产生频繁的“放电”,单次放电就会导致面部肌肉抽搐一次,持续的放电就表现面部肌肉持续抽搐,使面部痉挛变形。

  临床中观察到部分面肌痉挛病人,在麻醉中,不使用肌肉松剂的情况下,仍然会出现频繁的抽动,这表明面神经或面神经核兴奋性增高是不受大脑皮层控制的,佐证了面神经或面神经核的兴奋性增高与面肌痉挛直接相关。而当采用神经电生监测技术,在面肌痉挛病人的手术中可监测到一种独有的“异常肌电反应”,术中医生一旦垫开压迫面神经的血管,这种异常肌电反应,瞬刻间就消失。证实了血管压迫是引起异常肌电反应的原因,同时也是引起面肌痉挛的病因。

2012-05-31 00:43:00浏览61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闭经后还能怀上孩子吗
一般而言,闭经后自然怀孕的机会极低,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或借助现代辅助生殖技术,仍有可能实现生育。但是考虑到怀孕的风险和女性的身体健康,建议闭经后的女性在决定是否怀孕前,应注意充分了解相关风险,并在医生的指导下做出明智的决策。闭经通常意味着女性的卵巢功能已经衰退,导致月经永久性停止。在这种情况下,卵巢通常不再排卵,子宫内膜也不再周期性增厚和脱落,从而大大降低了自然受孕的机会。特别是当女性达到自然绝经的年龄,一般在45-55岁之间,卵巢内的卵泡已经耗竭,此时怀孕的可能性通常是比较低的。然而,闭经后并非绝对无法怀孕。比如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闭经时间较短、卵巢功能尚未完全衰退,或者由于某些疾病或治疗导致的暂时性闭经,女性仍有可能偶尔排卵。此外,随着现代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如试管婴儿等,也为闭经后的女性提供了一定的怀孕可能性。这些技术通过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的方式,帮助那些自然受孕困难的女性实现生育愿望。但需要注意的是,闭经后怀孕的风险相对较高。由于年龄的增长和卵巢功能的衰退,女性的卵子质量和生育能力都会下降,即使成功怀孕,也可能面临流产、早产、胎儿发育迟缓等风险。因此,对于闭经后的女性来说,如果确实有生育需求,建议要注意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和评估,以了解自身的身体状况和怀孕的可能性。
程敏副主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有心脏病生过一个孩子了还能生吗
若心脏病病情稳定,心功能良好,且前次妊娠分娩过程顺利,在严密医疗监测下,多数情况下可以再次生育;然而,当心脏病严重,心功能差或前次妊娠出现严重并发症时,再次生育风险极大,不建议妊娠。对于患有一些轻度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且通过治疗后,心脏结构和功能恢复正常的女性。若前次妊娠期间,心功能一直维持在Ⅰ级或Ⅱ级(即一般体力活动不受限或轻度受限),未出现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分娩过程也平稳。这类女性再次妊娠时,只要在孕期严格遵医嘱,定期进行心脏专科检查,密切监测心功能变化,合理调整生活方式,多数能够耐受再次妊娠和分娩过程。若女性患有严重心脏病,如扩张型心肌病、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未经有效治疗等,心功能处于Ⅲ级或Ⅳ级(即体力活动明显受限或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时也有心衰症状)。前次妊娠可能已出现过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对心脏造成进一步损伤。这类情况下,再次妊娠会使心脏负担急剧加重,极易诱发心力衰竭,危及母婴生命安全,因此不建议再次生育。心脏病女性计划再次生育前,建议前往心内科和妇产科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心脏超声、心电图、心功能测定等检查,明确心脏病类型与心功能状况。若医生评估可妊娠,孕期密切产检,增加心脏专科检查次数。若评估不适合妊娠,建议严格采取可靠避孕措施,避免意外怀孕。
郑雅格主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孩子不自信自卑心理恐惧怎么克服
孩子不自信、自卑心理和恐惧,可采取建立积极沟通、鼓励参与活动、设定合理目标、培养特长技能等方法来克服。1、建立积极沟通:营造一个开放、信任的沟通环境至关重要。家长应主动与孩子交流,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在交流过程中,使用积极、鼓励的语言,肯定孩子的努力和进步,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从而增强自我认同感。2、鼓励参与活动:鼓励孩子参与各种社交、体育或兴趣小组活动。通过参与活动,孩子能结识更多伙伴,拓展社交圈子,锻炼社交能力。在活动中,孩子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能,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赞扬,这有助于提升自信心。3、设定合理目标:为孩子设定明确、具体且可实现的目标。目标不宜过高,以免孩子因无法达成而产生挫败感;也不宜过低,要具有一定挑战性,让孩子在努力后能够成功。每一次成功完成目标,都能给予孩子成就感,逐步积累自信。4、培养特长技能: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为其提供学习和发展特长的机会。当孩子在某一领域表现出色,拥有一技之长时,会极大地提升自我价值感与自信。同时,特长培养过程中的坚持和努力,也能锻炼孩子的毅力和克服困难的能力。建议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及时给予正面反馈。避免过度比较,不要将孩子与他人进行不恰当的对比,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孩子的自卑心理和恐惧情绪较为严重,持续时间较长,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学习,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
卢成瑜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抽动症的孩子能自愈吗
抽动症的孩子通常不能自愈。抽动症作为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仅靠自身调节难以恢复,需要科学的干预和治疗。抽动症的发病机制涉及多个方面。从神经生物学角度看,与大脑神经递质失衡密切相关,比如多巴胺、γ-氨基丁酸等神经递质水平的异常,会干扰大脑对肌肉运动的控制,导致孩子出现不自主的、突发的、快速重复的肌肉抽动,如眨眼、耸肩、清嗓子等。其次,遗传因素在抽动症发病中也占据重要地位,若家族中有抽动症患者,孩子的发病风险会显著增加。此外,心理压力、不良生活环境等因素也会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状。这些复杂的病因交织在一起,使得抽动症无法自行缓解。如果不对抽动症进行干预,症状往往会持续存在甚至加重。随着时间推移,抽动的频率和强度可能增加,从偶尔出现的简单抽动发展为频繁发作的复杂抽动,不仅影响孩子的外貌形象,还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严重影响。孩子可能因为抽动行为受到同伴的异样眼光、嘲笑,从而产生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进一步影响社交和学习,形成恶性循环。而且,抽动症还可能共患其他心理行为障碍,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强迫症等,使病情更加复杂,自愈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一旦发现孩子有抽动症症状,应及时就医。药物治疗方面,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氟哌啶醇、匹莫齐特等,以控制抽动症状。心理治疗也至关重要,如行为疗法,可帮助孩子学习放松技巧,减少抽动发作。日常生活中,家长要避免过度批评指责孩子,给予足够关爱和支持。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