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专家:治帕金森“药物蜜月期”结束 脑起搏器是首选

  帕金森病已成中老年人“第三杀手”,10年前,我国的帕金森患者就达到170万左右,55岁以上的人患病率约为1%,据估算,我国每年的新增患者都有10万人之众。帕金森病病虽然无法治愈,但是通过积极治疗,可以很好的控制病情,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目前,帕金森病主要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疗法。

  帕金森病的分期和治疗选择

  第一时期:单侧身体受影响,功能减退很小或没有减退。(适合药物治疗)

专家:治帕金森“药物蜜月期”结束 脑起搏器是首选

  第二时期:身体双侧或中线受影响,但没有平衡功能障碍。(适合药物治疗)

  第三时期:受损害的第一个症状是直立位反射,当转动身体是出现明显的站立不稳或当患者于两脚并立,身体被推动时不能保持平衡。功能方面,患者的活动稍受影响,有某些工作能力的损害,但患者能完全过独立生活。(适合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

  第四时期:严重的无活动能力,但患者仍可自己走路和站立。(适合手术治疗)

  第五时期:除非得到帮助只能卧床或坐轮椅。(适合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帕金森早期治疗的首选

  在帕金森病的治疗的早期,药物可以很好的改善症状,是早期帕金森病人的首选治疗方法。但是药物“蜜月期”,通过经过3-5年的药物治疗之后,病情会变得难以控制。

  脑起搏器——帕金森手术治疗的里程碑

  脑起搏器治疗的开创者,法国 A.L.Benabid 教授曾说:“在未来十年,脑起搏器将深刻影响我们的治疗观念,推进我们对神经疾病,尤其是退行性神经疾病的认识和治疗。”

  对此,神经外科的专家们深以为然,目前,帕金森病的手术治疗主要是深部脑刺激术(DBS),即在大脑神经核团安装微型脑起搏器。

  珠江医院神经外科张旺明教授表示,安装脑起搏器是帕金森病治疗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其手术创伤小,可逆性强,具有长期的可调控性,多数神经科设有专门的神经调控门诊,术后病人可定期在门诊进行调控,适用于原发性帕金森病,对帕金森病的治疗效果突出,在发达国家已成为一种常规手术,但是治疗费用较高,一般双侧手术费用需要20万元。

  提醒:帕金森病尚不能根治 切勿陷入治疗陷阱

  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先导者之一张世忠教授提醒患者说,帕金森病的主流疗法是药物治疗和脑起搏器手术治疗,中医治疗对改善症状也有一定作用。但是,帕金森的治疗仍然是世界难题,目前尚无特效药可以完全治愈帕金森病,干细胞移植或基因疗法从理论上看能根治帕金森病,但目前仍在试验阶段,患者及家属就医切勿盲目,陷入治疗陷阱。

  知多D:什么是脑起搏器?为什么可以治疗帕金森病?

  “脑深部电极刺激术”俗称“脑起搏器术”,该疗法是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在药物治疗失败之后的重要治疗手段,对改善帕金森病的症状,具有良好的效果。几年前,丘脑底核的脑深部电极刺激疗法已经在美国通过了严格的FDA审查,其可逆性和可调节性优势受到医患双方的青睐。

  对于“脑深部电极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的作用机理,目前一般认为是由于电极的植入,直接干扰和抑制了核团的电生理活动,后续的高频电刺激使局部脑组织发生兴奋性改变,抑制神经传导,切断导致帕金森病震颤的神经传导环路,因而能够很好控制帕金森病症状。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文慧)

2012-03-02 16:38:00浏览24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抑郁症和多动症的区别
抑郁症和多动症的区别在于病因不同、症状不同、治疗方式不同、注意事项不同、好发人群不同等,患者需要明确病因进行治疗。1、病因不同多动症是一种心理障碍,可能是由于遗传、环境、社会心理等因素引起的。而抑郁症是一种精神障碍,可能是由于遗传、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心理社会因素等因素引起的。2、症状不同多动症患者会出现注意障碍、活动过度、情绪激动等症状,还可能会出现学习困难、神经发育异常等情况。抑郁症患者会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焦虑等症状,还可能会出现自责自罪的情况。3、治疗方式不同多动症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哌甲酯、托莫西汀等药物进行治疗,也可以遵医嘱通过心理治疗的方式进行改善。而抑郁症患者可以遵医嘱服用盐酸舍曲林片、盐酸氟西汀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也可以配合医生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动力学疗法等方式进行改善。4、注意事项不同多动症患者在平时要避免从事危险性的工作,避免出现伤害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抑郁症患者在平时要避免喝酒、吸烟,可以多吃一些新鲜的水果蔬菜,例如苹果、西红柿等,平时可以多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和晒太阳,有助于疾病的恢复。5、好发人群不同多动症多发于儿童,而抑郁症好发于成年人。建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激动,注意清淡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果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