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小中风”症状如何及早发现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俗称“小中风”。据统计,我国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已达3750万之多。然而,与日益增长的患病人数相对应的是,由于其症状相对轻微,持续时间短,很容易被患者、家属甚至部分医生所忽视。研究表明,小中风患者在90天内复发中风、心肌梗死和死亡事件总的风险高达25%!专家呼吁,警惕小中风的发生,重视小中风的治疗,为中风等有关疾病的发生建立有效的预防屏障。

  很多人都知道,中风是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不仅发病率高,致死率和致残率也相当高。或许很多人都不知道,有些严重中风(特别是缺血性中风)在发生之前是有预兆的,它们常常会以其特有的方式给患者一次或数次“警告”,相当于足球比赛中,裁判向犯规的运动员亮出的“黄牌”。

  “小中风”就是这样一张具有中风预警作用的“黄牌”。作为中风的“前奏”,“小中风”的发生是在提醒患者,必须立即采取干预措施,以免遭遇“红牌罚下”的结局。

  特点:病情轻,易忽视

  通常所说的“小中风”,指的是病情较轻、症状持续时间较短、可自行恢复的一类中风,如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主要表现为突发一眼失明或复视(看东西有重影),口齿不清,半边肢体麻木、无力、活动障碍,半边面部麻木,头晕,站立不稳等。缺血性中风发作时间短,大多不超过1小时,5~20分钟最常见,最长不超过24小时。

  特别提醒:“小中风”的症状轻微、发作时间不长、大多能自行缓解,很容易被患者忽视。许多患者在走路、吃饭或打麻将时,突发半边肢体麻木、活动不灵便,或出现头晕、站立不稳等,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后,不适症状完全消失,便误以为是太累了的缘故,没有引起重视,更不知道这就是中风,自然也无法获得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

  本质:“小症状”,大问题

  无论是“小中风”,还是严重的中风,其病因、危险因素和病理改变都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小中风”患者尽管症状轻、发作持续时间短,但其脑血管的损害状况并不见得比大中风患者要轻。更为关键的是,“小中风”的复发率很高。也就是说,“小中风”容易“一发再发”,而一旦再次发作,就可能不是“小中风”,而是高致死率、高致残率的“大中风”了。“大中风”一旦发生,除少数脑梗死患者在起病4.5小时内可以接受溶栓治疗外,其他任何治疗都只能起到一定的对症、支持作用,疗效非常有限。

  特别提醒:与毫无预兆就发生严重中风的病人相比,“小中风”患者是幸运的,因为他们获得了一次“亡羊补牢”的机会。临床上,不少老年人在出现疑似“小中风”症状时,常因为“不想给家里人添麻烦”、“晚上去医院不方便”,或者自认为“睡一觉就会好”,而没有及时去医院就诊,白白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把“小中风”拖成了半边肢体完全瘫痪的“大中风”。在此提醒广大中老年人,特别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以及抽烟、饮酒者,一旦出现突发半边肢体麻木、无力,一眼失明或复视,口齿不清,走路不稳,头晕,一过性意识丧失等症状,一定要立即去医院就诊。

  诊断:症状为主,影像学检查为辅

  为尽快获得正确的诊断和治疗,疑似“小中风”患者应选择去设有神经内科的医院就诊。通常,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和影像学检查,作出诊断。

  特别提醒:诊断“小中风”的最重要依据并不是影像学检查结果,而是临床症状。如果没有临床症状,就不能妄下诊断。随着CT检查的日益普及,不是“小中风”而被误诊为“小中风”的患者不在少数。临床上,部分老年人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仅仅因为偶尔做了次头颅CT,发现脑内有“腔隙性梗死灶”,而被一些医生错误地戴上了“小中风”的“帽子”。其实,70岁以上老年人如果做头颅CT或磁共振检查,脑内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腔梗”灶,看到“腔梗”灶,并不意味着患了“小中风”。还有一种情况是,部分老年患者因持续头昏、头晕或头痛多日去就诊,做CT或磁共振检查,提示有“多发腔梗”,也被诊断为“小中风”。其实,只要医生能够仔细询问病史,便会发现这些患者的症状与“小中风”的症状有很大区别,“多发腔梗”并非导致其持续头痛、头晕的真正病因。

  防治:控制危险因素,降低复发风险

  当被确诊为“小中风”以后,患者应尽早在医生指导下接受规范治疗,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争取把中风复发的风险降到最低。具体治疗措施包括: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在医生指导下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严格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等。

  不少患者对“何时停药”问题非常关注。特别是当他们发现自己的血脂、血糖等指标已经降至正常时,都希望能尽早停药。这其实是一种不科学的认识。治疗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脂血症唯有坚持长期用药,才能保持血压、血脂和血糖的稳定。患者在用药后各项指标降至正常,仅代表用药有效,并不表示疾病已经被治愈。一般地说,抗血小板药、降压药、降糖药、降脂药等,都需要终身服用。

(责任编辑:唐爱凤)

2011-12-22 00:35:00浏览72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卢成瑜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宝宝出生腿短,后天能长上来吗
宝宝出生腿短,后天能否长上来,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如果是生理现象、孕妇营养不良等因素引起,通常会长上来,如果是畸形发育、侏儒症等因素引起,一般不会长上来。1、会长上来宝宝在刚出生的时候,肢体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此时腿比较短是属于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一般会随着时间逐渐长上来的,这是比较正常的情况,不需要特殊处理,定期观察宝宝发育情况即可。如果孕妇在妊娠的过程中营养不良,会导致宝宝没吸收到足够的营养物质,可能会出现腿短的情况,还会导致发育比较迟缓。建议产妇日常多吃肉、蛋、奶类食物,这些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可转化为乳汁,宝宝食用后可逐渐恢复正常的发育情况。2、不会长上来畸形发育是因为孕妇长期接触辐射源、严重营养不良等因素引起的。会导致宝宝手足短小且畸形,手足一般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需要通过外科手术的方式来改善畸形的情况。侏儒症主要是由于人先天性软骨发育不全引起,属于基因变异性疾病的一种,具有一定的遗传性。侏儒症的患儿,肢体都比较短小,尤其是腿短非常明显,而且头会比一般人大。通常不会正常发育,很难改善,需要遵医嘱使用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进行治疗,以促进宝宝的发育。发现宝宝发育异常,建议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在医师指导下,明确原因后给予针对性治疗。
卢成瑜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刚出生几天的宝宝饿得快
刚出生几天的宝宝饿得快,可能是正常现象,也可能是由于母乳不足、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原因所引起的异常现象,建议根据其原因给予针对性治疗。 1、正常现象 刚出生的宝宝胃肠道功能发育还不是特别完善,如果摄入的奶量比较少,可能会出现饿得快的现象,通常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不需要特殊治疗,建议家长可以通过少食多餐的方式进行改善。 2、母乳不足 如果母乳不足,可能会导致刚出生几天的宝宝没有吃饱,也会出现饿得快的现象。建议产妇多吃一些有利于乳汁分泌的食物,比如猪蹄汤、鲫鱼汤等,同时还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过于激动,以免影响乳汁分泌。 3、功能性消化不良 这个时期的宝宝胃肠道功能比较虚弱,如果一次性吃奶过多,可能会导致食物在胃肠道内不能及时消化和吸收,容易引起消化不良,从而出现腹胀、腹痛等不适症状,导致刚出生几天的宝宝出现饿得快的现象。此时建议可以通过腹部按摩的方式,促进胃肠道蠕动,必要时家长也可在医生指导下给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药物进行治疗。 4、发热 如果产妇在产后没有做好保暖工作,可能会导致刚出生几天的宝宝受凉,从而引起发热,发热后会导致体内的代谢加快,从而引起刚出生几天的宝宝出现饿得快的现象。建议家长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给刚出生几天的宝宝喂养适当的奶粉,必要时可以遵医嘱服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等药物进行治疗。 5、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由于体内的代谢亢进,导致刚出生几天的宝宝出现饿得快、心悸、手抖、脖子粗等症状。建议家长可配合医生给予甲巯咪唑片、丙硫氧嘧啶片等药物治疗,必要时可以给予放射碘治疗。 日常生活中,建议家长做好宝宝的防护和护理,家长要注意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熬夜,同时还要注意保持营养的均衡,避免吃辛辣油腻的食物,可以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鸡蛋、西红柿等,有利于补充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可以保证母乳的质量,利于宝宝的身体健康。如果宝宝不适症状加重或是出现其他症状,建议家长带着宝宝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张碧云主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刚出生宝宝一天一夜不吃怎么回事,怎么办
刚出生宝宝一天一夜不吃,可能是正常现象,也可能是环境不适应、感冒、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等原因引起的,需要根据不同的原因选择合理的处理方法。如症状较为严重,或有其他不适症状发生,应及时就医治疗。 1、正常现象 如果宝宝在出生后,因胃容量较小,可能会出现一天一夜不吃的情况。如果宝宝没有出现其他不适的症状,一般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需要进行特殊的治疗。 2、环境不适应 若将宝宝放置于较冷环境中,可能会因寒冷刺激而发生应激反应,表现为食欲下降等情况。此时需要适当调节室温并注意保暖,通常可逐渐恢复食欲。 3、上呼吸道感染 若宝宝存在上呼吸道感染的情况,在患病期间可能会因鼻塞而影响到吸吮能力,进而造成以上现象。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谨慎给宝宝服用双黄连口服液、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等药物进行治疗。 4、新生儿败血症 新生儿败血症主要是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全身性感染性疾病。由于炎症刺激胃肠道,患儿可能会出现食欲减退、不吃奶等症状。同时,还可能会伴有发热、精神萎靡等症状。建议家长及时带患儿就医,可以遵从医生的建议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阿莫西林胶囊等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但由于宝宝的肾功能发育不全,应咨询医生减量慎用。 5、新生儿胆红素脑病 主要是由于宝宝出生时胆红素水平过高,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疾病。由于胆红素水平过高,导致宝宝出现头痛、嗜睡、反应低下等症状,部分患儿可能会出现一天一夜不吃奶的情况。可以遵医嘱通过光疗、换血疗法等方式进行治疗。 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注意做好宝宝的保暖措施,避免着凉。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给宝宝补充水分和营养物质。
卢成瑜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出生10天的宝宝37.6度怎么回事,怎么办
出生10天的宝宝体温37.6°C属于发热,有可能是生理因素导致的,也可能是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胃肠炎、肺炎、脑膜炎等原因引起的。 1、生理因素 如果所处环境温度过高或被子过厚,可能会导致宝宝体温升高,出现体温偏高的情况。建议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盖过厚的被子。同时,还可以使用温毛巾擦拭宝宝的额头、腹股沟等部位,帮助身体散热。 2、上呼吸道感染 该疾病是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鼻腔、咽部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可表现为咳嗽、流涕、打喷嚏等症状,部分宝宝还可能会出现发热的症状。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家长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给宝宝服用头孢克肟颗粒、阿莫西林颗粒等药物进行治疗。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家长可以遵医嘱给宝宝服用利巴韦林颗粒、磷酸奥司他韦颗粒等药物进行治疗。 3、急性胃肠炎 该疾病通常是指各种原因引起肠道黏膜的急性炎症,可能与细菌、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宝宝可能会出现腹痛、腹泻、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会出现发热的症状。建议家长及时带宝宝就医,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给宝宝服用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也可以适当给宝宝喝水,补充身体所需的水分。 4、肺炎 肺炎指肺泡、远端气道和肺间质的感染性炎症,可能会出现发热、寒战、咳痰、胸痛等症状。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家长可以遵医嘱给宝宝服用阿莫西林颗粒、头孢克肟颗粒等药物进行治疗。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家长可以遵医嘱给宝宝服用磷酸奥司他韦颗粒等药物进行治疗。 5、脑膜炎 脑膜炎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是由于各种病原体感染进入脑膜而引起。患儿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颈部肌肉发硬、寒战等症状。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还可遵医嘱采用深静脉插管术的方式进行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建议家长注意宝宝的护理情况,避免受凉引起不适症状。如果宝宝持续发热不退时,还需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