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神经梅毒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梅毒旋体进入血液,历时1~3个月即可进入脑脊液并侵及中枢神经系统

  1.症状性神经梅毒(asymptomatic neurosyphilis) 脑部病理改变不详,由于本病患者不易获得尸解但推测多数主要累及脑膜,另有少数可同时累及脑主质和血管。

  2.脑膜神经梅毒(meningeal neurosyphilis) 病理改变:本病虽属脑膜炎症,但常同时存在轻度皮质的损害肉可见软脑膜弥性炎性反应,增厚或变混浊在增厚的脑膜内或严重感染的脑膜上有时可见粟粒性树样肿(gum-ma),酷似粟粒性结核但两者可借镜检相区别。

  镜检脑膜的纤维组织,主要系淋巴细胞浸润也可查见少量浆细胞另在脑膜血管周围可有淋巴细胞浸润。限局在脑凸面的炎症改变,可在Virchow-Robin间隙周围有淋巴及浆细胞浸润。

  限局在脑底部的脑膜炎症常使脑神经受损,可见动眼滑车及面神经等呈现间质性炎性损害脑底的渗出物堆积可堵塞脑脊液的循环,甚至堵塞第四脑室的正中孔或旁孔而导致脑积水的病理改变。脑室壁的室管膜层呈沙粒状或颗粒状,这是由于室管膜下星形细胞增生所致在增厚的脑膜内如查见树胶样肿镜下可见其中含有成纤维细胞、多核巨细胞,浆细胞其中心可有坏死组织,还可查见由网状组织而来的网蛋白(reticulin)借此可和结核结节相鉴别,因在结核结节的干酪样坏死组织中不含网蛋白。如果树胶样肿的直径大至数厘米时,可压迫邻近的神经组织。并根据其部位及大小引起临床上出现不同的局灶性症候在破坏的软脑膜处有时可见脑皮质中纤维性星形细胞增生而伸入蛛网膜下隙。脑膜和脑的血管中,常见血管内膜炎及血管外层炎,有时导致脑软化

  梅毒性脑膜损害如只局限在脊髓则称梅毒性脊蛛网膜炎,累及硬脊膜则称脊硬膜炎

  3.血管神经梅毒(vascular neurosyphilis) 病理改变:血管神经梅毒主要累及脑部及脊髓的中小动脉出现梅毒性动脉内膜炎及相应区域脑及脊髓组织软化

  常见受损的动脉有大脑前动脉的分支回返动脉该支主要供血尾状核头的前下部,邻近的壳核及内囊前肢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也可受累后者供血壳核尾状核内囊前肢的下余部分,内囊后支的背侧部及苍白球等处。椎动脉、基底动脉及脊髓前动脉均可累及

  病变可局限于一个动脉或某个动脉的一段受损动脉的外膜增厚有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中层变薄其内肌层及弹力纤维破坏,但有时弹力纤维仍可保持完好内膜下纤维增生变厚使血管腔变窄,受累的动脉内有血栓形成,并呈机化及再通。有的动脉形成闭塞性动脉内膜炎较小的动脉可仅有内膜增生仅使管腔狭窄而炎性反应称Nissl-Alzheimer动脉炎。沿大血管壁的滋养血管周围可有炎性细胞浸润。由于梅毒性动脉炎发生的血管不同,故引起受损的神经组织位置不同,软化灶大小不一并有时在脑内呈多数小梗死。

  上述血管病变也可见于其他类型的神经梅毒,如脑膜血管梅毒和麻痹性痴呆等如果梅毒性动脉炎侵犯脊髓前动脉或脊髓后动脉,可引起一个或几个脊髓节段有不同程度的软化,并和脊髓的侧支循环良好与否有关。软化区域均呈典型的梗死性病理改变。在极少数的病例中发生动脉瘤

  4.脊髓痨 本病病理变化为选择性的神经纤维束退性变,且以腰骶段及下胸段脊髓后根及后索为主大体可见脊软膜尤其背侧者变厚,混浊脊髓下段的神经后根变薄且扁平背侧脊髓受累显著后索变窄小且皱缩,扪之较正常者为硬视神经若受累可见其颅内段及视交叉变薄并与其周围的软脑膜粘连。

  显微镜检查在疾病初期脊软膜首先有炎性改变并且增厚主要为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并多局限在后根的软膜及后根袖内在后根内有间质性神经炎性改变,根内的神经纤维变性,纤维间可有炎性细胞浸润,脊髓后索脱髓鞘以薄束尤为显著可见髓鞘崩解,神经纤维萎缩;晚期神经纤维消失,而有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其中也含部分结缔组织增殖但坏死及炎性反应这些改变特别易于累及下胸段及腰骶段有时也可侵及交感神经传入纤维及前角细胞发生变性。脊髓内其他传导束均不受累。

  脑神经瘫痪者其脑神经改变和脊髓后根者相同。一般以第ⅢⅣ、Ⅷ脑神经较易累及。有视神经炎者,在视神经和视交叉的神经纤维髓鞘失,炎性浸润主要在其外周部位蛛网膜和视神经紧密粘连呈视神经视交叉蛛网膜炎的改变

  极少数病例以累及颈段脊髓及其后根为主,称颈脊髓痨(tabes dorsalis)本病选择性累及脊髓后根及后索变性的发病机制也未阐明,一般认为是一种中毒变性病变同时伴以反应性炎性改变。至于本病和免疫学的关系尚在研究中。

  5.麻痹痴呆 病理改变以大脑皮质为主。大体观察可见脑膜变混浊增厚可与其下的脑皮质及其外的颅骨相粘连。脑体积缩小脑回变窄,脑沟加宽脑沟中有较多的液体,这在前额叶最为显著。其次易受损者为颞叶大脑切面可能两侧脑室扩大脑室系统室管膜壁上常呈颗粒状反应,系由颗粒性室管膜炎所致

  显微镜检查:尤其在额叶前部及颞叶沿Virchow-Robin间隙的血管周围及脑膜血管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主要为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吞噬细胞。炎性变化程度多依疾病的时期和感染程度而异。在皮质中的血管其外膜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内膜有成纤维细胞增生其内有时可找到梅毒螺旋体。脑皮质中的神经细胞弥散性变性及脱失,并有反应性星形细胞尤其是小胶质细胞增生。在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处可形成胶质结节在脑质内小血管周围常见质沉着

  在经过治疗的病例,对镜下所见有些影响其炎性反应减少,甚至找不到炎性改变脑膜也增生,只能见到脑皮质中神经细胞脱失和反应性胶质增生。

  6.先天性神经梅毒死产妊娠早期感染者可导致脑积水及脑发育畸形而难以生存出生后早期可有脑膜血管感染。青少年慢性发展者可呈麻痹性痴呆及脊髓痨型病变其病理改变和成人者基本一致。

(实习编辑:谭勇)

2011-04-06 00:00:00浏览64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李鹏副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睡觉不枕枕头对颈椎有好处吗
对于部分颈椎生理曲度变直甚至反弓的人而言,在一定阶段内不枕枕头,或使用特殊的颈椎枕辅助,可能有助于恢复颈椎的自然曲度,有一定好处。然而,对于颈椎生理结构正常的人,长期不枕枕头睡觉,打破颈椎原有的平衡状态,反而会对颈椎造成不良影响。颈椎生理曲度是指颈椎呈现的向前凸的自然弧度,对维持颈椎正常功能和缓冲头部活动带来的压力至关重要。当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弓时,不枕枕头睡觉能使颈椎在睡眠过程中借助头部自身重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自然伸展,缓解因曲度异常导致的肌肉紧张和关节压力。部分长期伏案工作导致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的人,尝试一段时间不枕枕头睡觉后,颈部酸痛感有所减轻。不过,这通常需要专业的医生指导,配合定期的康复评估,若自行长时间操作不当,也可能引发其他问题。然而,对于颈椎生理结构正常的人,不枕枕头睡觉会使颈椎处于不自然的过伸状态。在这种状态下,颈部后方的肌肉和韧带会持续处于紧张拉伸状态,久而久之更易引发肌肉劳损,出现颈部疼痛、僵硬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加速颈椎的退变,出现颈椎间盘突出等病变。一旦发展为颈椎间盘突出症可能需要进行保守治疗,遵医嘱使用甲钴胺营养神经、布洛芬缓解疼痛。若病情严重且保守治疗无效,还可能需遵医嘱进行手术,如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颈椎后路减压术等。在考虑是否不枕枕头睡觉前,先通过颈椎X线等检查,明确自身颈椎生理曲度情况。若颈椎生理曲度正常,应选择高度和软硬度合适的枕头,一般枕头高度以自己的一拳高为宜,以维持颈椎的正常生理曲度。若颈椎生理曲度已出现异常,应在专业医生或康复师的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的睡眠和康复方案,包括如何进行颈部康复锻炼,避免盲目自行尝试。
黄阳亮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神经型颈椎病是怎么回事
神经型颈椎病,通常指的是神经根型颈椎病,其发病原因复杂多样,既包括非疾病因素如不良生活习惯、颈部外伤、年龄因素等,也涉及多种疾病因素如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骨质增生等。一、非疾病因素:1、不良生活习惯:长时间低头看手机、电脑,或坐姿、睡姿不当,均可能使颈椎长时间处于非生理状态,导致颈椎间盘退行性变,进而压迫神经根,引发神经型颈椎病。2、颈部外伤:颈椎受到直接或间接暴力损伤,如车祸、跌落等,可能导致颈椎骨折、脱位或软组织损伤,进而损伤神经根,诱发神经型颈椎病。3、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间盘逐渐发生退行性变,如水分减少、弹性下降等,使颈椎更容易受到损伤,进而引发神经型颈椎病。二、疾病因素:1、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导致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引起颈肩部疼痛、上肢麻木无力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神经型颈椎病。治疗方法包括牵引、理疗、药物治疗(如布洛芬、甲钴胺)等,必要时需进行手术治疗,上述治疗方法均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2、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骨边缘形成骨赘,压迫神经根,导致颈肩部疼痛、上肢麻木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药物治疗(如对乙酰氨基酚、颈复康颗粒)。针对不同类型的病因,应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颈部健康,对于预防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重要意义。若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明确病因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
崔尚斌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颈椎病疼痛怎么治疗
颈椎病疼痛可通过物理治疗、药物治疗、运动锻炼等措施进行治疗,建议根据自身颈椎病的类型和疼痛程度,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科学地选择和综合运用这些治疗方法。1、物理治疗:包括热敷、按摩和牵引。热敷时,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敷于颈部疼痛部位,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热传递能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按摩可由专业人员操作,通过手法刺激颈部穴位和肌肉,调整颈椎关节位置,改善颈部肌肉的紧张状态,减轻对神经和血管的压迫,从而缓解疼痛。牵引则是利用器械对颈椎进行牵引拉伸,拉开椎间隙,可减轻椎间盘对周围组织的压力,缓解疼痛和神经压迫症状。2、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通过抑制体内环氧化酶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达到抗炎、止痛的效果,可减轻颈椎炎症引发的疼痛。肌肉松弛剂如乙哌立松,能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脊髓反射,使紧张的肌肉松弛,缓解因颈部肌肉紧张导致的疼痛。3、运动锻炼:患者可进行颈部伸展运动,如缓慢地低头、抬头、左右转头、左右侧屈等,每个动作保持3-5秒,重复10-15次,可增强颈部肌肉力量,增加颈椎的稳定性,减少颈椎间盘的压力,缓解疼痛。游泳也是很好的锻炼方式,在游泳过程中,颈部和全身肌肉都得到锻炼,且水的浮力减轻了身体对颈椎的压力,有助于改善颈椎功能。需注意的是,物理治疗时要注意力度和温度避免造成损伤。药物治疗需严格按医嘱服用,不要自行增减药量。运动锻炼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运动。
黄晓东主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椎动脉型的颈椎病有哪些症状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症状主要包括眩晕、头痛、视觉障碍、猝倒及其他症状等。若症状加剧,应及时就医。1、眩晕:这是椎动脉型颈椎病最常见的症状,多在头部转动时发作。机制是由于颈椎退变、增生等原因,导致椎动脉受到压迫或刺激,使其管腔狭窄,血流不畅。当头部转动时,椎动脉进一步受到牵拉或扭曲,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尤其是内耳的前庭系统对缺血较为敏感,从而引发眩晕。2、头痛:常与眩晕同时出现,多为单侧头痛,部位以枕部、顶部为主。其发生机制是椎动脉供血不足,引起脑部血管痉挛,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刺激血管周围的神经末梢,从而产生头痛症状。此外,颈部肌肉紧张、劳损也可能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头痛。3、视觉障碍:可表现为视力模糊、复视、眼前发黑等。这是因为椎动脉供血不足影响了大脑枕叶视觉中枢的血液供应,或因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引起眼部血管的舒缩功能障碍,导致视网膜供血不足,进而出现视觉障碍。4、猝倒:是椎动脉型颈椎病较为特殊的症状,常在站立或行走时突然发生。当头部突然转动或姿势改变时,椎动脉受到急剧牵拉或压迫,使脑部血液供应骤减,导致大脑短暂性缺血,引起肢体失去支持力而猝倒。患者在倒地后,由于头部位置改变,椎动脉供血恢复,意识可很快清醒,一般不会留下后遗症。建议患者避免长时间低头工作或学习,定时活动颈部,缓解颈部肌肉疲劳。选择合适的枕头和床垫,保持颈椎的生理曲度,减轻颈椎的压力。注意颈部保暖,避免受寒,防止颈部肌肉紧张和血管收缩,加重病情。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