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定期输液与预防脑血栓无关

  北京饭店的一位职员40多岁患了脑血管病,听人说每年输两次液可以预防脑血栓,便通过关系坚持去一家小医院输液,想不到却引起了肾功能衰竭医生认为:“这是输液反应造成的。”

  大概有10多年了,不知是何种原因忽然刮起了一阵以输液来预防脑血栓的风,而且久盛不衰。不仅医生会让脑血管病人在季节转换时定期到医院输液,不少病人也会主动提出要求,就连在公园里晨练的老太太也会说:“输液好啊,有病治病,无病防病。”输液就真的那么灵?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北京医院神经内科著名教授王新德的回答却是:“输液不可能预防脑血栓。”

  脑血管病是由脑血管病变所致的一种神经疾病,也叫做脑卒中,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主要症状是突然发生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出现偏瘫、失语、视觉缺损以及神志障碍等。脑血管病在我国是常见病、多发病。城市的患病率为719/10万,北京为1285/10万,在全国城乡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死亡率方面,均位居第二。据调查统计,我国每年新发脑血管病人200万,每年死于脑卒中的达80万~100万人,而累积下来为数众多的脑卒中存活者,均遗留轻重不等的偏瘫、痴呆等残疾,其中3/4还不同程度地丧失了劳动力。毋庸置疑,脑血管病给家庭、社会和国家带来的经济损失都是巨大的。

  曾几何时,定期给脑血管病病人输一些活血化瘀、抗化、抗自由基、降低血黏度、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已经成为许多大大小小医院的惯例和病人心目中的“救命良丹”,似乎认为输了液就能防止脑卒中,即便是血栓已经形成了,也能使其化解。

  教授说,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很复杂,仅危险因素就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肥胖、吸烟、红细胞压积增高等20多种,只有有针对性地、坚持不懈地治疗这些危险因素,才能更好地控制脑卒中的发生。以学术界公认的脑卒中的最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来说,它可使血管狭窄、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栓塞或造成出血。无论是收缩压或舒张压的升高,对脑卒中的危险都是呈直线上升的关系:收缩压大于150mmHg者,脑卒中的相对危险即增加28.8倍;舒张压大于90mmHg者,危险增加19倍;临界高血压者脑卒中的危险是正常者的8.7倍。降血压是一个长期的治疗过程,而输液根本降不了血压。同时,对心脏病和糖尿病应进行针对性治疗,而短期输液既不能治疗心脏病,又不能控制糖尿病,因而也就无从说到疗效。

  输液对哪些病有效?教授认为:“只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有效。如脑栓塞、血栓形成的急性期等,应由医生视病情决定选择哪些药物静脉滴注,因有的药物能稀释血液、改善脑局部病灶的循环,增加脑血流量,有的可抗血小板聚集,有的有溶栓作用等。特别是溶栓治疗必须在有条件的大医院进行,因其副作用是易引起出血。”

  一种医疗方法必须经过严格的科学研究,才能用于临床。每年两次输液用于预防血栓形成是否有效,只有在做过卒中后定期输液与卒中后不输液的长期对照试验后,再根据临床统计结果下结论,但遗憾的是时至今日还没有人做过这方面的比较。但可以肯定的是,现有的科学根据说明,输液的药效只能维持很短的时间,即便是对高血脂病人,仅靠一年两次的输液也根本解决不了预防的问题,何况输液停药后还有一部分人病情会呈现反弹,输液降脂来预防卒中是否有效还有待研究,更重要的是输液还会带来过敏反应问题,像休克、心衰、肾衰等,严重的还会危及生命。

  还有专家认为,目前输液所使用的药物并不能达到100%的提纯度或无菌,而输液治疗本身造成的感染机会就已经增加。一旦进入血管内的杂物引发血液感染,就可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损伤之处便可引起脂肪沉积,使动脉粥样硬化,久而久之形成新的梗塞。

  专家指出:“我的原则是病人首先要解决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问题,坚持在医生的指导下长期有针对性地治疗,除脑血管病的急性期外,能口服治疗的就不输液,能少输液的就尽量少输液。”

(实习编辑:邝丽琼)

2010-10-21 00:01:00浏览93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卵巢癌晚期已经扩散到很多部位了怎么办
卵巢癌晚期已经扩散到很多部位可以进行化疗缓解治疗,能够控制病情发展。卵巢癌是发生在卵巢,主要源于卵巢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在卵巢癌晚期,单纯进行手术治疗无法根治,不仅无法清除卵巢癌患者体内的癌细胞,甚至还会导致癌细胞扩散、转移。多数卵巢癌晚期患者对化疗敏感,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化疗方式主要包括辅助性化疗、新辅助化疗、姑息性化疗等。 1、辅助性化疗 辅助性化疗是指手术或放疗后再进行化疗,主要目的是消除可能存在的微转移病灶,减少和防止癌症复发和转移,对于卵巢上皮癌、卵巢生殖细胞肿瘤等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2、新辅助化疗 指卵巢癌晚期患者在手术或放疗前先进行化疗,目的是通过药物使局部肿瘤缩小,尽早杀灭不可见的转移细胞,使难以切除的肿瘤通过手术切除,提高手术切除率,减少组织器官的损伤。 3、姑息性化疗 姑息性化疗常用于临床已失去手术治疗时机、复发耐药的卵巢癌晚期患者,姑息性化疗可使肿瘤缩小、稳定,减少患者的痛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卵巢癌晚期患者除常用的化疗外,还包括动脉介入化疗、腹腔内化疗等方式,临床医生会根据卵巢癌的类型、区别,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治疗目的,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提高疗效和减轻副作用。而卵巢癌的化疗已从姑息性治疗逐渐转向以长期控制肿瘤,甚至以治愈为目标,所以比较有用。但需注意,化疗药物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如脱发、恶心、呕吐、食欲降低、厌食等,但通常可随化疗治疗结束逐渐减轻或消失。
刘棣副主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三甲
情绪波动和卵巢癌有关吗
大多数情况下,情绪波动与卵巢癌存在一定联系,但并非情绪波动就一定会引起卵巢癌。 长期的情绪波动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与卵巢癌的发生发展相关。当人处于持续的情绪波动状态,如焦虑、抑郁、愤怒等,会影响身体的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不良情绪可能导致内分泌失调,激素水平失衡。例如,长期的精神压力可能影响女性体内雌激素、孕激素等激素的分泌和调节,而激素水平的异常变化可能会增加卵巢癌的发病风险。同时,情绪波动引起的免疫系统功能下降,也可能使身体对癌细胞的监测和清除能力减弱,从而为卵巢癌的发生和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然而,卵巢癌的发生主要与遗传因素、生殖因素、环境因素等有关。遗传因素中,某些基因突变如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会显著增加卵巢癌的发病风险。生殖因素方面,未生育、初潮早、绝经晚等也与卵巢癌的发病相关。环境因素包括接触有害物质、不良的生活方式等。在这些主要因素面前,情绪波动可能并不是导致卵巢癌发生的直接原因。而且,并非所有患有卵巢癌的患者在发病前都有明显的情绪波动,也不是所有情绪波动大的人都会患上卵巢癌。 除了上述讨论的因素外,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影响因素。例如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卵巢癌的发病风险增加。饮食习惯也可能对卵巢癌的发生产生影响,长期大量高油脂、高热量的饮食如炸鸡、汉堡等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对于卵巢癌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化疗、放疗等。早期卵巢癌患者手术治疗效果较好,晚期患者则通常需要综合多种治疗手段。在日常生活方面,女性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早上七点起床,晚上11点睡觉,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合理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减少高脂肪、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如炸鸡、汉堡、可乐等。同时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尤其是有卵巢癌家族史、年龄较大等高危人群,应更加重视妇科检查和肿瘤筛查。
雷紫雄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三甲
情绪波动和卵巢癌有关吗
大多数情况下,情绪波动与卵巢癌存在一定联系,但并非情绪波动就一定会引起卵巢癌。 长期的情绪波动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与卵巢癌的发生发展相关。当人处于持续的情绪波动状态,如焦虑、抑郁、愤怒等,会影响身体的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不良情绪可能导致内分泌失调,激素水平失衡。例如,长期的精神压力可能影响女性体内雌激素、孕激素等激素的分泌和调节,而激素水平的异常变化可能会增加卵巢癌的发病风险。同时,情绪波动引起的免疫系统功能下降,也可能使身体对癌细胞的监测和清除能力减弱,从而为卵巢癌的发生和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然而,卵巢癌的发生主要与遗传因素、生殖因素、环境因素等有关。遗传因素中,某些基因突变如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会显著增加卵巢癌的发病风险。生殖因素方面,未生育、初潮早、绝经晚等也与卵巢癌的发病相关。环境因素包括接触有害物质、不良的生活方式等。在这些主要因素面前,情绪波动可能并不是导致卵巢癌发生的直接原因。而且,并非所有患有卵巢癌的患者在发病前都有明显的情绪波动,也不是所有情绪波动大的人都会患上卵巢癌。 除了上述讨论的因素外,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影响因素。例如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卵巢癌的发病风险增加。饮食习惯也可能对卵巢癌的发生产生影响,长期大量高油脂、高热量的饮食如炸鸡、汉堡等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对于卵巢癌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化疗、放疗等。早期卵巢癌患者手术治疗效果较好,晚期患者则通常需要综合多种治疗手段。在日常生活方面,女性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早上七点起床,晚上11点睡觉,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合理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减少高脂肪、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如炸鸡、汉堡、可乐等。同时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尤其是有卵巢癌家族史、年龄较大等高危人群,应更加重视妇科检查和肿瘤筛查。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