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我国每21秒就有一人死于中风

刘鹏

  “脑中风与脑血管疾病一直是世界各国致死或致残的主要原因,而绝大多数脑中风是脑血管缺血所引发,约20-40%的脑中风与颅外短颈动脉闭塞病变有关。因而,如何加强并规范颈动脉狭窄疾病的诊疗技术成为预防脑中风发病的重要而有效途径。”记者在采访中日友好医院心脏、血管外科主任医师刘鹏教授时获悉。

  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显示,脑卒中是世界范围内仅次于冠心病与癌症第三位死亡原因。在我国,中风是目前致残率第一、致死率第二的高发疾病,每年全国新发病例250万,每年死于中风的病人达150万。中国现有中风病人750万到800万人。换而言之,我国大概每21秒就有一个人死于中风,每12秒就有一个新发病例,而且还在以每年8.7%的速度递增,如果不采取有力的防控措施,预计2020年,中国脑血管疾病的人口将增加一倍。在脑卒中发病率及死亡率上,我国远高于欧美国家,属于高发地区。近年我国每年用于脑中风的直接经济支出已近300亿元,该病不仅危害人民群众的健康,而且给家庭、给社会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

  据刘鹏教授介绍,导致脑卒中发作起病看似在脑内,其实祸根在颈部,绝大多数脑中风是脑血管缺血所引发。数据表明,60%的脑卒中的发作是由于颈动脉的粥样硬化导致。颈动脉分叉处的硬化、狭窄及斑块脱落而引起的栓塞或颈内动脉继发血栓均可导致脑梗塞的发生。高血压高血脂患者是脑卒中的高危人群。因而,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目标是预防因动脉硬化班块脱落致动脉栓塞或颈动脉狭窄持续加重最终致颈动脉闭塞而造成的脑血缺发生。

  临床颈动脉狭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介入治疗三大类方法,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一直被认为是治疗颈动脉闭塞症的金标准。对于手术的高危患者,如该患者伴有严重的合并症或有解剖学上的难点,则手术死亡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会明显增加,而颈动脉血管成形及支架植入治疗(CAS)成为治疗这一高危人群的更佳选择。

  在2000年,刘鹏教授就已在中日友好医院开展首例“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不仅时间短,效果佳,且无任何并发症。迄今为止,中日友好医院血管外科在CEA与CAS的围手术期安全性开展上均达到国际标准。其开展的CEA与CAS前瞻试验证实,CEA与CAS围手术期安全性相当,CAS远期的再狭窄率稍高于CEA。通过数年的创新实践,该中心在颈动脉治疗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已进入临床科研一体化,业务全面发展、快速进步的新阶段。

  据刘鹏教授介绍,虽然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始于1954年,成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国外的手术例数达到10万/年。然而,因该项技术在国内开展较晚,目前仅有几个中心有条件开展,并未得到很好的推广与普及。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治疗在国内开展的范围受限,主要原因有:诊断程序不够规范;手术治疗的适应症掌握不够;手术的操作及手术后的处理不全面;同时还有国人对颈动脉疾病的不了解在对脑中风及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方面,国家卫生部尤为重视,并专门成立了普查小组,中日友好医院心血管外科也被入选为专家组成员。记者还了解到,为规范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和缺血性卒中预防,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日前颁布了《2010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和《2010中国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这将进一步加快我国脑卒中防治工作的规范化发展征程。

  如何加强颈动脉疾病防治,积极控制脑中风的发生,不仅为我国临床诊疗技术的平衡化与规范化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为疾病防控工作的合理高效开展提出了更艰巨的挑战。对此,刘鹏教授呼吁,希望通过政府、协会、医院及社会各界对颈动脉疾病的共同关注,不断宣传并强化该疾病治疗及预防的知识,以使更多医务工作者甚至老百姓能够了解并正确认识颈动脉狭窄疾病,由之远离脑中风的威胁。

(实习编辑:郭婷婷)

2010-04-03 05:18:00浏览78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潘正启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三甲
缺血型股骨头坏死能自愈吗
缺血型股骨头坏死是一种严重的骨骼疾病,通常情况下无法自愈。这一病症由多种因素引发,主要特征为股骨头血供受损,导致骨质破坏与塌陷。缺血型股骨头坏死的核心问题在于股骨头血供中断或受损。正常情况下,股骨头的营养供应依赖于旋股内、外侧动脉及其分支等血管系统。当这些血管因创伤(如股骨颈骨折、髋关节脱位)、长期酗酒等原因遭到破坏时,股骨头的血液供应减少甚至停止。没有充足的血液滋养,骨细胞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开始逐渐死亡。与此同时,由于缺乏血液带来的修复因子,坏死区域的修复过程受到极大阻碍。与其他部位的组织损伤不同,骨骼的修复需要特定的微环境和持续的血液供应来完成骨重建。而在缺血型股骨头坏死中,这种关键条件缺失,使得骨组织无法自行修复坏死区域,因此难以自愈。随着缺血型股骨头坏死病情的发展,会出现一系列不可逆的变化,进一步加大了自愈的难度。早期,在血供减少后,股骨头内的骨小梁开始发生微骨折,骨质逐渐变得疏松。随着时间推移,由于缺乏有效的修复,坏死区域不断扩大,股骨头的力学结构遭到严重破坏。当股骨头承重时,无法承受身体的压力,进而发生塌陷。一旦塌陷发生,股骨头的形态改变,髋关节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也受到严重影响,关节软骨磨损,出现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这种进行性的破坏过程无法自行停止,人体自身的修复机制在面对如此严重且持续进展的损伤时,根本无法逆转病情,更不可能实现自愈。面对缺血型股骨头坏死,患者应尽早治疗。若病情发展已到中晚期,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应考虑手术治疗。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带血管蒂腓骨瓣移植下颌骨重建术、髋关节置换等。手术方式的选择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综合确定。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