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帕金森病的预防和治疗

  帕金森病很多人都应该很熟悉,很多世界名人包括我们敬爱的邓小平同志,都患了帕金森病。帕金森病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也逐渐增加,一般65岁以上,10万人里大概有1000个,厦门也有数千位中老年人患有帕金森病。帕金森病男女的比率差不多的,男性比女性稍微高一点。

  什么是帕金森病?有的人自己亲戚朋友有这种病就有所了解,有些人可能没看到过但听说过。帕金森病在医学学科里叫做运动障碍。顾名思义,运动障碍就表现为病人行动非常缓慢,动作也比较少,在静寂的状态下,有一侧手或某个肢体会抖动。这种病人容易摔倒,转身困难,从坐位或卧位起身的时候,相对比较困难。系鞋带系扣子吃饭也有困难,有的病人会出现轻度的吞咽困难,这些病人会流口水,口腔的唾液比较多,因为吞咽动作比较少,会出现类似的情况。也有经常误诊的,尤其在乡村有些医师不太了解这个疾病,有会把它诊断为抑郁症,或当成一般老年病。所以我们也经常遇到这种边缘地区5、6年、10多年还没有完全确诊的。

  帕金森病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原因有这几个方面:

  1.遗传因素。这与基因突变、家族遗传有关。幸运的是这几年对这种基因的研究有飞速发展,有些世界著名的实验室连续发现了十几个和帕金森病有关的基因。相信随着基因的深入研究,对基因表达蛋白功能深一步了解,药物的治疗,针对病因学的治疗,针对基因的治疗,还是很有希望的。按照个人经验及国内外研究总结报告来看,遗传因素在帕金森病里的概率占到了10%左右。

  才有10%和基因、遗传有关系,另外的大多数病人没有家族史,不能追溯和基因相关,这些病例在医学上叫做善发的病例,这就是第二个因素。

  2.环境因素。十多年前有科学家发现,有种化学物质MPTP可以在人以及动物身上造成典型的帕金森症状。不仅症状完全相似,从病理结构病例改变上也发现这个化学物质引起的帕金森病理和人的帕金森病的病理非常相似。所以有人推测,在外界环境中有一些物质,或者和MPTP相似的化学物质如杀虫剂等可能会导致帕金森病的发生。MPTP主要是侵入脑内神经细胞,脑内神经细胞有一个很重要的细胞能量的“电工厂”线粒体,它是细胞代谢提供能量的重要机构,化学物质会侵入到线粒体,破坏线粒体的功能,导致细胞功能的减退、萎缩、变性、甚至坏死。

  3.神经细胞本身老化或者年龄老化。这个病和年龄密切相关,大多数病人基本上都是在65岁以后。65岁以前相对较少,而且随着年龄增加发病率也逐渐增加,人在衰老过程中和帕金森病有关的细胞也会逐渐变得衰老,在数量上有所减少。

  所以目前帕金森病的三大原因:第一个是基因或遗传因素;第二个是环境因素;第三是老化带来的细胞衰老和凋亡。

  帕金森病最根本的是通过什么机制导致?帕金森病是个运动障碍,和脑内的一个结构有关,这个脑内的结构就是基底节。在基底节里有很多化学物质,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物质就是多巴胺,它是从多巴胺神经元分泌过来的。在大脑脑干里有一个中脑,中脑里面还有黑质,细胞的胞体在中脑的黑质,通过神经元的纤维传导到基底节,然后分泌多巴胺。帕金森病最根本的基本的病理,或者说遗传改变就是中脑黑质这个地方的多巴胺神经元不明原因(就是到现在还不很明确)导致的多巴胺神经细胞的数量明显的减少甚至死亡。一般来说当一个人出现了帕金森病的症状,往往说明这个黑质部位的多巴胺神经细胞的数量减少了50%以上。导致多巴胺神经细胞减少的原因有基因因素、环境因素和正常老化,但是根本的、最终的、明确的原因,最精细定位或者说可以说明一切的化学水平的机制目前还不是很明了。帕金森病如何治疗还是有难度的。目前对帕金森治疗还是针对症状。对于症状的治疗叫做对症治疗,不是对因治疗,因为病因还不是很明了。

  帕金森病又叫运动障碍,也叫震颤麻痹。麻痹就是动作缓慢动作减少,震颤就是带有肢体的抖动。帕金森病临床总结有几个方面。第一个会出现肌僵直的表现。被动的握住病人的手,来运动他的关节,发现会遇到阻力。正常人放松被动来运动自己的手是非常轻松的顺畅的,但是对于帕金森病人,来被动运动他肢体时,各个关节的运动方向是有阻力的,而且这个阻力是相对是均匀,不受到运动浮动的影响。如果有的病人带有震颤,这时被动运动他的肢体,会发现好像把手放在一个齿轮上一样,齿轮运动就是断断续续的。肌肉僵直和震颤叠加在一起就形成了齿轮一样的僵直。如果肌僵直影响到了颈部,就表现为颈部肌肉僵直,头有一些向前倾斜。如果肌肉的僵直影响到了面部,就出现表情非常呆板,自主活动较少。比如我在和大家聊天,我的眼睛在不停眨动,但对于帕金森病人,他的眼睛眨动明显减少。他的表情不灵活,非常安静,不像我们现在说话有点手舞足蹈,头部晃动。如果累积到了身上比如腰身,会发现他的动作非常不灵活,行走的时候是僵直的,腰肢非常僵硬。如果影响到咽喉部,咽喉部肌肉僵直会导致自主吞咽动作减少,唾液就会在口腔里集聚停留,表现出流口水。

  在病人肌肉僵直的背景下,第二方面病人还有震颤。震颤就是静止性地颤抖,最典型的是大拇指和食指像搓碗一样的抖动。部分病人会有头部的震颤,或者是下肢的震颤。震颤有个特点,往往在睡眠的时候是消失的,但紧张的时候加重。帕金森病人里大部分有震颤,少部分人没有,或者不是静止性震颤,在持物时才会出现震颤。在症状里面背景是僵直,然后出现肢体抖动或叫震颤。在这个背景下还会出现姿势和步态的异常。因为有肌肉的僵直,所以正坐的时候非常安静,行动的时候非常呆板和缓慢,这个迟钝缓慢有时候会出现困难,尤其是在转身、行走转弯的时候非常困难,需要有一个小碎步的铺垫。还有些病人走路时越走越快,我们把它叫做慌张步态,这也是帕金森病的一个特点。还有的病人从坐位或卧床时起身有明显困难。有些精细的动作,比如说写字,特别是带有抖手的病人困难会更明显,有一个特点是病人写字的时候,字写得越来越小,我们把它叫做书写小写症。在这个背景上病人还会出现其它一些情况,因为帕金森病的病理改变主要是黑质,中脑里一个很重要的结构就是黑质,黑质里面有神经元,神经细胞是个分粒,多半神经递质是有关系的。正常情况下,这个细胞可以维持我们正常的功能,但是多半神经元对帕金森病来说,它明显渐进性减少,导致脑内多半神经元次序下降,还有其它一些神经细胞也减带来其它问题。比如说帕金森病人还会出现便秘,胃肠功能不好;出现皮肤分泌汗液异常或者是汗腺分泌旺盛,或者皮肤出现紫衣性的皮炎等;还有人会出现阴郁,大概有一半的帕金森病人在整个病程中会出现阴郁症状,还有一半的病人会出现睡眠问题,还有30%的人表现为一系列的其它症状。比如痴呆就是认知功能障碍,记忆力明显下降,反应力也明显下降。大概有30%的人在整个病期里都会出现这种痴呆样症状。

2010-03-04 05:51:00浏览89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产后抑郁症什么意思
产后抑郁症是指女性在分娩后出现的一种以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自责自罪等为主要表现的精神障碍性疾病。这一病症不仅影响产妇自身的身心健康,还可能对亲子关系、家庭氛围造成不良影响。产后抑郁症的发病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生理角度来看,分娩后女性体内激素水平急剧变化,雌激素、孕激素等迅速下降,这种激素的大幅波动会影响神经递质的平衡,如血清素、多巴胺等,进而导致情绪调节出现障碍。在心理方面,角色的突然转变,从普通女性成为母亲,面对育儿的压力、对自身能否胜任母亲角色的担忧,都可能使产妇心理负担过重。同时,社会因素也不容忽视,缺乏家人的支持与理解,尤其是伴侣的关心不足,以及经济压力等,都可能成为产后抑郁症的诱发因素。产后抑郁症的症状多样。情绪方面,产妇往往表现出持续的情绪低落,常常莫名哭泣,对以往感兴趣的事物失去兴趣,快感缺失。认知上,可能出现自我评价降低,过度自责,认为自己是孩子的累赘,甚至产生伤害婴儿的念头。在行为上,可能表现为睡眠障碍,入睡困难、多梦易醒,食欲减退或暴饮暴食。身体上,还可能出现不明原因的疲劳、头痛、背痛等躯体症状。若怀疑产妇患有产后抑郁症,应及时就医通过心理评估等手段明确诊断。治疗上,心理治疗是重要一环,如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助产妇调整负面认知和行为模式。对于症状严重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抑郁药物,如舍曲林等,但需注意服药期间禁止母乳喂养。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阳光型抑郁症怎么治疗
阳光型抑郁症是抑郁症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患者在他人面前常展现阳光一面,内心实则深陷抑郁痛苦,其治疗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1、药物治疗:阳光型抑郁症同样与大脑神经递质失衡紧密相关,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水平异常。抗抑郁药物可调节递质功能,以氟西汀为例,其属于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能阻止神经元对5-羟色胺的过度摄取,增加大脑中该递质含量,改善患者低落情绪、乏力等症状,从生理层面缓解抑郁状态,但是用药需遵医嘱进行。2、心理治疗:此类患者长期压抑内心负面情绪,认知模式多有偏差。建议认知行为疗法,该疗法通过引导患者识别、挑战消极思维,重新构建合理认知。有助于患者学会接纳、表达真实情绪,化解心理困境。3、生活方式调整:规律作息对大脑功能恢复意义重大。因为熬夜可能打乱生物钟,影响神经内分泌,加重抑郁。所以建议此类患者保证每晚7-8小时睡眠,定时上床休息,清晨按时起床。适度运动能促进大脑分泌内啡肽、多巴胺等。另外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有氧运动,像慢跑、瑜伽,改善情绪状态,提升身体活力。此类患者通常习惯隐藏情绪,但内心渴望被理解。所以建议家人、朋友日常多关注其细微情绪变化,主动沟通交流,给予温暖陪伴。治疗后建议定期复诊,依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平时可记录心情变化,为治疗提供参考,以积极心态配合各项治疗手段,促进疾病的恢复。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抑郁症能自愈吗
抑郁症不能自愈。作为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疾病,抑郁症不仅会对患者的心理状态造成严重影响,还会波及生理健康和日常生活。由于其复杂的发病机制和病情特性,患者很难依靠自身力量摆脱疾病困扰,需要专业的干预和治疗。抑郁症的发病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生物学角度来看,患者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失衡,这些神经递质对情绪调节起着关键作用,失衡会导致患者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失等。遗传因素也占据重要地位,家族中有抑郁症患者的人群,发病风险显著增加。此外,长期的心理压力、童年创伤经历、慢性应激事件等社会心理因素,会使患者大脑的神经回路发生改变,进一步加重病情。这些复杂的因素相互交织,形成恶性循环,难以自行恢复正常。抑郁症患者的病情不会自行好转,若不及时治疗,往往会逐渐恶化。患者的消极情绪会日益加重,可能从最初的情绪低落发展为严重的绝望、无助,甚至出现轻生观念和行为。睡眠障碍、食欲不振、体重变化、疲劳乏力等躯体症状也会愈发明显,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同时,抑郁症还可能引发其他精神障碍,如焦虑症、强迫症等,进一步增加治疗难度。而且,病情的反复发作会使大脑产生适应性改变,治疗的难度和所需时间都会增加。一旦怀疑患有抑郁症,应立即寻求专业帮助,前往精神科或心理科就诊,进行全面评估和诊断。药物治疗是重要手段,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抑郁药物,如舍曲林等,并严格按医嘱服药,不能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抑郁症说白了就是严重缺爱吗
抑郁症通常不只是严重缺爱,该疾病是一种由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引发的精神障碍疾病,涉及生物学、心理学及社会环境等诸多层面,不能单一归结于某一个原因。从生物学因素来看,抑郁症与大脑神经递质失衡紧密相关。大脑中的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对情绪调节起着关键作用。当这些神经递质出现功能异常,如5-羟色胺水平过低时,大脑神经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就会受阻,进而引发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等抑郁症状。遗传因素也是该疾病的原因之一,若家族中有抑郁症患者,其他成员患抑郁症的风险会显著增加。心理创伤与应激事件也是抑郁症的重要诱因,但这与缺爱有本质区别。比如,经历亲人离世、重大疾病、失业等沉重打击,个体的心理调适机制可能不堪重负,陷入长期的悲伤、焦虑与无助情绪中,最终发展成抑郁症。此外,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环境,压力累积超过心理承受极限,也易诱发抑郁症,这些是外界压力因素导致心理防线崩溃,而非单纯因缺爱。若抑郁症患者身边缺乏理解、支持的家人朋友,在患病后得不到及时的情感慰藉与实际帮助,病情可能会恶化。然而,即使拥有充足的关爱,若个体本身存在上述生物学或心理创伤因素,仍有可能患上抑郁症。对于抑郁症患者,家属和朋友要给予充分理解与陪伴,避免片面认为只是缺爱问题而忽视患者的感受,以免导致患者的疾病加重。患者自身若察觉情绪持续低落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依据病情选用抗抑郁药物,如舍曲林,其能调节神经递质平衡,改善症状。同时,结合心理治疗,帮助患者重塑认知、应对压力,助力康复。日常生活中,患者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提升心理韧性。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