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专家解析:中风是急症,中医怎么治?

  冬天天气寒冷,室内外温差大,中风的病人高发。我们都知道中风一旦发作,往往立刻就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面对这种急症重症,中医究竟会有什么办法呢?中风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那么,中医在这个过程中,又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呢?中风的病人,平时药膳可以煲些什么中药呢?在这个寒冷的季节里,该如何预防“爆血管”呢?一旦发病,该看哪些专家呢?针对这些问题,39健康网采访了广东省中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尤劲松。尤主任告诉我们,中医并非只能治慢病,从中风后一开始就可以使用中医治疗,它有着各种独特的方法和作用。

中风是急症,中医怎么治?


  专家介绍:尤劲松广东省中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擅长急性
脑梗塞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管性痴呆,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脑血管疾病及其他神经内科疾病,神经重症监护和脑血管病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治疗。[详细]

  门诊时间地点:每周五下午,大德路总院

  中风后,从一开始就可使用中医治疗

  39健康网:我们知道,中风属于急症,往往一发作时需要抢救,而中医的特点是起效慢,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中医对于中风的急性期处理能起到什么作用?一般在中风的什么阶段可以采用中医治疗?

  尤劲松:其实,中医也有处理急症的方法。在现代医学(西医)还没有进入中国的时候,我们的传统医学对急症重症也有一些处理的办法,比如众所周知的安宫牛黄丸就是处理急症的中药。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医学(西医)的急救手段比中医更加全面。广东省中医院是现代化的中医院,所有的急诊病人进来后,医院采取的措施是“两条腿走路”,也就是说,采用现代医学技术对病人完善相关的检查,进而做出明确的诊断。比如说中风的病人来了以后,到底是脑出血还是脑梗塞,发病的部位在什么地方,会不会带来生命危险,这些我们要通过现代的检查手段来进行判断,只有在诊断明确后才能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

  虽然在中风急性期对病情的判断,中医的作用不是特别的明显,但在治疗上,对于中风早期的病人我们就会加入中医的治疗方法,比如现在使用比较广泛的中成药制剂,如醒脑静、清开灵等静脉制剂,还有口服的中成药如安宫牛黄丸、脑栓通、银杏叶制剂等等。中风病人入院后如果不能进食的话,我们会给他插胃管,除了给予饮食之外,它还是给药的一个途径,中成药、汤药都可以通过胃管给,比如安宫牛黄丸可以从胃管注入,可起到醒脑开窍的作用。

  也就是说,对于中风的治疗,我们从一开始就在给予中医治疗,这对于帮助病人度过急性期有很好的作用。并不是说中风到了恢复期或后遗症期才能使用中医治疗。当然,这就要求我们的医生需要熟练掌握中西医两套治疗方法,能够“两条腿走路”。

  39健康网:除了中药之外,还有其他的什么中医治疗方法?

  尤劲松:还有针灸,我们中风病区都有固定的针灸科医生,中风病人在非常早的阶段就可以开始接受针灸治疗。对于昏迷的病人,有一套醒脑开窍的针法,是石学敏院士研究出来的一套针对急性中风昏迷病人的治疗方案。

  对中风后遗症,中西医都没有很好的药物

  39健康网:对于中风后遗症期的治疗,中医能起到什么作用?

  尤劲松:一般我们讲中风后两周内叫急性期,半年之内叫恢复期,半年以后叫后遗症期。一般来讲,中风病人到了后遗症期,病情基本上非常稳定,但是往往有遗留下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就是我们常说的“残疾”,比如说一侧肢体的偏瘫,失语,偏盲等,这些后遗症都会给患者带来生活上的不便。对于后遗症的治疗,不管是中药还是西药,效果都是非常有限的,主要是以康复训练为主。中风病人在后遗症期所吃的药物是用来做二级预防的,预防再次发生中风。如果问:对于中风后遗症有没有特别好的药物治疗?目前还是没有。主要是靠康复训练来慢慢恢复。

  针灸、理疗等方法都可作为综合康复训练的内容,比如广东省中医院对中风后遗症的病人不仅采用康复科的现代医学康复手段,同时会配合针灸、理疗、熏蒸、按摩、足浴等传统治疗手段。通过这些综合的治疗方法,有很多中风后遗症的病人症状均能得到改善。

  39健康网:那么,进行这些康复治疗是在门诊进行还是在住院部?大概间隔多久要做一次?

  尤劲松:有些处于恢复期(即发病2周后到半年内)的病人是在住院部进行康复的,处于后遗症期的病人则可以在门诊进行康复,门诊康复的话,当然是要做得越充分越好,病人可按照自己的情况以及经济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康复治疗频率。

  下一页更多精彩:治疗中风,中药和西药并不矛盾

中风是急症,中医怎么治?

2009-12-22 05:36:00浏览60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王霞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瘢痕性脱发是怎么引起的
瘢痕性脱发通常是头皮感染、毛囊炎或者是炎症性皮肤病引起的,还可能是外伤、内分泌失调等原因导致的,患者需积极就医治疗。 1、头皮感染 如果头皮受到细菌或者是真菌感染,可能会导致头皮出现炎症反应,进而引起瘢痕性脱发。患者可以遵医嘱外用红霉素软膏或者是莫匹罗星软膏等药物治疗,如果是真菌感染,患者还可以遵医嘱口服伊曲康唑胶囊、盐酸特比萘芬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2、毛囊炎 如果头部皮肤受到细菌感染,可能会诱发毛囊炎,会出现局部瘙痒、疼痛等症状,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毛囊萎缩,出现脱发的情况。患者可遵医嘱使用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等药物进行改善,同时要注意合理调整作息,避免熬夜。 3、炎症性皮肤病 如果患有脂溢性皮炎或者是头皮银屑病等炎症性皮肤病,可能会导致头皮的屏障功能受损,从而引起瘢痕性脱发。患者可以遵医嘱外用煤焦油或者是酮康唑乳膏进行治疗,如果病情比较严重,也可以遵医嘱口服环孢素软胶囊、甲氨蝶呤片等药物。 4、外伤 如果头皮受到外伤,可能会导致局部的毛囊受到损伤,容易引起瘢痕性脱发。患者可以遵医嘱外用水杨酸软膏或者是酮康唑乳膏进行治疗,能够促进毛发的生长。 5、内分泌失调 如果平时长期熬夜或者是精神压力过大,可能会导致体内的内分泌紊乱,从而导致皮脂腺分泌旺盛,出现瘢痕性脱发。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期熬夜,保持充足的睡眠,从而改善症状。 若患者的不适症状持续加重,应及时就医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王霞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内分泌失调脱发是怎么回事,怎么办
内分泌失调脱发,可能是精神压力过大、营养不良、睡眠不足、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原因所引起的,需要及时去医院进行治疗。 1、精神压力过大 由于长期精神压力过大,可能会使体内的内分泌出现紊乱,从而出现失眠、烦躁不安等情况,甚至还会伴有脱发、面色苍白等情况。建议患者适当进行户外散步,或通过做运动的方式放松心情,也可以通过心理暗示疗法的方式进行处理。 2、营养不良 如果患者在平时没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导致体内营养摄入不足,可能会出现头发干燥、脱发等症状,甚至还会伴有多尿、多饮等情况。建议患者改变饮食结构,尽量吃营养物质比较全面的食物,比如乌鸡、鸡蛋等,还要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比如菠菜、芹菜等。 3、睡眠不足 如果长时间熬夜,导致生物钟紊乱,从而影响到睡眠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出现脱发、皮肤暗黄等症状。建议患者调整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长时间熬夜。 4、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是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甲状腺激素产生不足或甲状腺素的作用减弱,引起的全身性低代谢综合征。患者一般会出现怕冷、易疲劳、少汗、关节疼痛、体重增加、便秘等症状。同时,还可能伴有毛发稀疏、干枯等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左甲状腺素钠片、甲状腺片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在饮食上建议患者可以适当进食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等。 5、多囊卵巢综合征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生殖内分泌代谢性疾病,通常表现为月经异常、多毛、痤疮、脱发等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地屈孕酮片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在饮食上建议患者可以适当进食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燕麦、荞麦等。 在日常生活中,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维护身体健康。如果不适症状持续加重,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治疗。
王霞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40多岁脱发正常吗
40多岁脱发是否正常,需要根据脱发的类型进行判断。如果是生理性脱发,一般是正常的;如果是病理性脱发,一般是不正常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个器官会逐渐衰退,毛囊也会发生老化,从而出现生理性脱发的情况,此时一般是正常的。患者平时要注意保持规律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同时也要注意加强营养补充,可以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鸡蛋、西红柿等。如果患者存在雄激素性脱发、斑秃、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可能会导致毛囊被破坏,从而引起脱发的情况。此时一般是不正常的。建议患者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根据不同的病因进行对症治疗。对于雄激素性脱发,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非那雄胺、螺内酯等药物进行治疗,对于斑秃,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米诺地尔、泼尼松等药物进行治疗,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等药物进行治疗。除此之外,建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清淡,可以多吃膳食纤维丰富的水果和蔬菜,如柚子、丝瓜、茄子等,保证睡眠,减少熬夜。同时,少吃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如辣椒、炸鸡、烤鸭等。若患者出现明显不适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