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全家总动员对付产后抑郁

全家总动员对付产后抑郁


  产后身体及精神状况恢复关系着女性一生的健康。面对突然的改变,虽然已经提前有了心理准备,但对啼哭着的小生命时还会无所适从;看到全家人把注意力从自己身上转移到孩子身上,一种莫名的失落感也会油然而生;自己的魔鬼身材因生育而一时无法恢复……这些都让越来越多初为人母的女性有些抑郁。

  ■平时多愁善感者更易患产后抑郁症

  西安铁路中心医院妇产科主任李小栓表示,产后抑郁症多发生在产后2周内,产后4~6周症状逐渐明显。产妇表现为心情压抑、沮丧、感情淡漠、不愿与人交流,甚至与丈夫产生隔阂。有的产妇对家庭缺乏信心,流露出对生活的厌倦,食欲明显下降,还有可能伴有头晕、头痛、心率加快、呼吸增加、便秘、对事物反应迟钝、注意力不易集中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思维障碍,甚至有可能出现自杀或者伤害孩子的行为。

  第四军医大学心理学教研室施旺红教授分析,平时多愁善感、追求完美的女性比较容易发生产后抑郁症。此外,分娩带来的创伤、照顾新生儿的劳累,都会引发产后抑郁症。如果女性平时睡眠正常,产后出现失眠、焦虑等症状,周围亲人就应该多加注意。

  ■用关爱进行心理护理

  施教授表示,产后抑郁症是一种非精神病性的抑郁综合症,一般情况不需要药物治疗。为了保障女性安全度过产褥期,进行有效的母乳喂养,家人必须对抑郁的产妇进行悉心呵护,创造舒适的环境。产妇经历过阵痛、分娩,体力和精力消耗巨大,产后需要充分的休息时间。产后是产妇精神状态最不稳定的时期,各种精神刺激都易激惹,尤其是敏感问题,比如婴儿的性别、产妇体型恢复状况等,都应尽可能避免。

  其次,帮助产妇认同母亲角色,做好母乳喂养的宣教。初为人母,对如何喂养好孩子,如何正确理解宝宝的行为往往感到困难,这时家人应主动与产妇交流,倾听她们的想法和感受,主动关心、鼓励她们,教会她们护理孩子的知识和技能。使其从心理上树立信心,消除苦闷心境,感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在家庭中及家人心目中的地位。

(实习编辑:李杏)

2009-10-09 05:13:00浏览25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棣副主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三甲
情绪波动和卵巢癌有关吗
大多数情况下,情绪波动与卵巢癌存在一定联系,但并非情绪波动就一定会引起卵巢癌。 长期的情绪波动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与卵巢癌的发生发展相关。当人处于持续的情绪波动状态,如焦虑、抑郁、愤怒等,会影响身体的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不良情绪可能导致内分泌失调,激素水平失衡。例如,长期的精神压力可能影响女性体内雌激素、孕激素等激素的分泌和调节,而激素水平的异常变化可能会增加卵巢癌的发病风险。同时,情绪波动引起的免疫系统功能下降,也可能使身体对癌细胞的监测和清除能力减弱,从而为卵巢癌的发生和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然而,卵巢癌的发生主要与遗传因素、生殖因素、环境因素等有关。遗传因素中,某些基因突变如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会显著增加卵巢癌的发病风险。生殖因素方面,未生育、初潮早、绝经晚等也与卵巢癌的发病相关。环境因素包括接触有害物质、不良的生活方式等。在这些主要因素面前,情绪波动可能并不是导致卵巢癌发生的直接原因。而且,并非所有患有卵巢癌的患者在发病前都有明显的情绪波动,也不是所有情绪波动大的人都会患上卵巢癌。 除了上述讨论的因素外,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影响因素。例如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卵巢癌的发病风险增加。饮食习惯也可能对卵巢癌的发生产生影响,长期大量高油脂、高热量的饮食如炸鸡、汉堡等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对于卵巢癌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化疗、放疗等。早期卵巢癌患者手术治疗效果较好,晚期患者则通常需要综合多种治疗手段。在日常生活方面,女性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早上七点起床,晚上11点睡觉,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合理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减少高脂肪、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如炸鸡、汉堡、可乐等。同时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尤其是有卵巢癌家族史、年龄较大等高危人群,应更加重视妇科检查和肿瘤筛查。
雷紫雄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三甲
情绪波动和卵巢癌有关吗
大多数情况下,情绪波动与卵巢癌存在一定联系,但并非情绪波动就一定会引起卵巢癌。 长期的情绪波动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与卵巢癌的发生发展相关。当人处于持续的情绪波动状态,如焦虑、抑郁、愤怒等,会影响身体的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不良情绪可能导致内分泌失调,激素水平失衡。例如,长期的精神压力可能影响女性体内雌激素、孕激素等激素的分泌和调节,而激素水平的异常变化可能会增加卵巢癌的发病风险。同时,情绪波动引起的免疫系统功能下降,也可能使身体对癌细胞的监测和清除能力减弱,从而为卵巢癌的发生和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然而,卵巢癌的发生主要与遗传因素、生殖因素、环境因素等有关。遗传因素中,某些基因突变如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会显著增加卵巢癌的发病风险。生殖因素方面,未生育、初潮早、绝经晚等也与卵巢癌的发病相关。环境因素包括接触有害物质、不良的生活方式等。在这些主要因素面前,情绪波动可能并不是导致卵巢癌发生的直接原因。而且,并非所有患有卵巢癌的患者在发病前都有明显的情绪波动,也不是所有情绪波动大的人都会患上卵巢癌。 除了上述讨论的因素外,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影响因素。例如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卵巢癌的发病风险增加。饮食习惯也可能对卵巢癌的发生产生影响,长期大量高油脂、高热量的饮食如炸鸡、汉堡等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对于卵巢癌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化疗、放疗等。早期卵巢癌患者手术治疗效果较好,晚期患者则通常需要综合多种治疗手段。在日常生活方面,女性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早上七点起床,晚上11点睡觉,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合理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减少高脂肪、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如炸鸡、汉堡、可乐等。同时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尤其是有卵巢癌家族史、年龄较大等高危人群,应更加重视妇科检查和肿瘤筛查。
刘涛副主任医师
广东省人民医院 三甲
女性斑点明显越来越多怎么回事
女性斑点明显越来越多可能是遗传因素、日光照射、内分泌失调、不良生活习惯以及药物因素导致的。 1.遗传因素:如果家族中有多位长斑的人群,则后代出现色斑的概率也会增加。此类人群需要注意防晒,以免加重斑点。 2.不良生活习惯:经常吸烟饮酒、过度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等也可对皮肤产生损害,促使大量斑点生成。此类人群应注意改正自身不良行为,以减少对皮肤的影响。 3.日光照射:长时间受到紫外线照射会导致黑色素沉积在皮肤内,从而形成黄褐斑或者雀斑等。日常外出时应做好防晒措施,如涂抹防晒霜、打遮阳伞等。 4.内分泌失调: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等原因可能引起体内激素分泌异常,进而影响色素代谢,导致局部出现较多斑点。建议保持规律作息习惯,并遵医嘱使用乌鸡白凤丸、逍遥丸等药物进行调理。 5.药物因素:经常服用避孕药、激素药等可能影响激素水平,进而导致黑色素生成并沉积,使斑点增多。因此建议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滥用药物。 若患者斑点明显增多,影响美观,可以在咨询医生后通过激光祛斑、光子嫩肤、E光祛斑等医美项目来改善。激光祛斑是利用不同颜色的高强度激光照射在斑点上,激光能量使染色斑点颗粒崩解,从而达到淡斑目的。一般参考价格约200-5000元/次,一般5-7天可见一定改善。需注意,可能出现瘢痕过度增生反应。 光子嫩肤采用特定宽光谱彩光,穿透至皮肤深层,作用于皮肤黑色素和血红蛋白,分解色斑,刺激胶原蛋白再生。该项目对于面部皮肤粗糙、毛孔粗大、青春痘及印记、面部色斑者较为适合,一般参考价格2000-9000元/全脸,一般7-10天可见一定改善。需要警惕可能发生暂时性的水疱和结痂等。 E光祛斑是用光子作用于皮肤组织,利用光热作用将皮肤内部的一些色素颗粒和色素细胞进行处理,改善色斑等色素性问题。一般参考价格1000-3000元,一般5-7天可见一定改善。需注意,有出现色素沉着的可能。 在选择医美项目时,建议根据个人皮肤状况、需求以及专业医生建议来综合考虑。同时,无论选择何种方法,都应在正规医院由专业医生进行操作,以确保安全和改善作用。
赖迪生主治医师
广东省人民医院 三甲
年轻女性心脏供血不足是怎么回事怎么办
年轻女性心脏供血不足可能是精神紧张引起的,同时也可能与心肌缺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原因有关,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根据病因来治疗。1、精神紧张女性长期精神过度紧张、压力较大,就可能会造成肾上腺素分泌过多,从而出现心肌供血不足的情况。建议在日常生活中女性要保持愉悦的心情,适当听舒缓的音乐来改善,也可以多与家人、朋友交流沟通,这样能够缓解较大的精神压力。2、心肌缺血同时上述症状也可能是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栓塞等原因造成的,患者会出现心肌缺血,还会有前屈不适、疼痛等症状。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还可能会伴有呼吸困难的情况。患者可以遵医嘱服用硝酸异山梨酯片、单硝酸异山梨酯片等药物来治疗。如果病情比较严重,患者还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冠状动脉支架手术来治疗。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如果家族中有人患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子女患有该疾病的概率可能会变高,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并出现胸闷、胸痛等不适的症状。患者一般可以遵医嘱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阿托伐他汀钙片等药物进行治疗,必要时也可以积极配合医生通过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来治疗。除此之外,也不排除是心力衰竭等原因引起的,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检查和治疗,避免病情加重,从而加大治疗的难度。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