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肾病 > 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治疗的科学方案

举报/反馈
2008-12-05 08:42:0039健康网社区

  对糖尿病肾病病人的治疗,取决于肾病处于第几期。对没有肾病的病人(第Ⅰ期和第Ⅱ期),控制好血糖是预防糖尿病肾病的关键。患有早期肾病的病人(第Ⅲ期),应积极治疗,包括控制好血糖和血压,调整营养和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剂,可以有助于延缓肾病的发展。对于更晚期的肾病病人(第Ⅳ期),治疗的目标是通过良好的血压控制和饮食调节以及避免过分注意控制血糖来减慢肾病的发展。过分控制血糖可能导致并发症的发生,例如低血糖。

  糖尿病肾病的防治重点是早期发现。对有糖尿病易患因素者,如糖尿病家族史、多胎妊娠,肥胖及高血压等,应进行糖尿病普查,以期预防糖尿病肾病。对于Ⅰ、Ⅱ、Ⅲ期糖尿病肾病治疗可使其有某种程度的逆转。Ⅳ期及Ⅴ期病情呈进展性,属不可逆。一旦出现持续性蛋白尿,最终发展为终末期糖尿病肾病。

  1、饮食治疗: 过量的蛋白质可增加肾小球滤过率,促进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对于尿素氮未升高者蛋白质每天食入量为每公斤体重0。8克。如对于一个体重50公斤的病人来说,就是40克。对于尿素氮升高者蛋白质食入量为每天每公斤体重0。6克,最好为动物蛋白质。如瘦肉、牛肉、鱼、鸡蛋,尽量减少植物蛋白质,如粮食、豆腐及豆制品食入(100克瘦肉含蛋白质18克,100克牛肉含蛋白质18克,160克鱼肉含蛋白质18克,120克鸡蛋含蛋白质18克,160克牛奶含蛋白质5克),尽量以鱼、鸡等白色肉代替猪、牛等红色肉。食盐摄入量少于5~6克/日,伴有肾功能不全者降至2克/日。不食腌制品。食油以植物油为好。

  2、降糖药物的使用: 对于肥胖者可以使用格列齐特(达美康)和格列吡嗪(美吡达),因其作用缓和且有抗凝改善微循环作用。优降糖因为作用强大,不宜使用。氯磺丙脲半衰期太长,属禁用。有肾功能减退者不宜使用双胍类降糖尿药,如降糖果片(二甲双胍)、苯乙福明(降糖灵)等,以免产生乳酸性酸中毒。对于有肾病者最好使用格列喹酮(糖适平),因其95%经胆排泄,拜糖平是一种α-糖苷酶抑制剂,延缓葡萄糖在肠道中的吸收,可以降低餐后高血糖。因其在肠道中吸收仅有1%~2%,故对肾功能影响不大。如肾功能损害明显,不宜使用口服降糖药,而应及早改用胰岛素治疗。

  3、胰岛素的应用: 有报道称在糖尿病早期,如经胰岛素强化治疗,糖尿病肾病早期可完全恢复。对于饮食控制和(或)口服降糖药不能很好控制血糖者,应早用胰岛素治疗。但对于终末期肾病患者要注意,因进食不足及胰岛素灭活减退,很容易发生低血糖。又因为肾糖阈升高,即使血糖升高,但尿糖经常阴性,故此时应当经常查血糖,以便调整胰岛素剂量。此期血糖不必控制很严,因为大多数已有心、脑血管并发症,低血糖会促使它们的发生。

  4、透析治疗 :进入终末期肾病的患者有很多症状,如尿素氮升高所致的恶心、呕吐,明显的酸中毒,高血钾、高血容量性心衰等,用药物是无法消除的,必须进行透析治疗,以提高生活质量。透析分为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各有其优缺点,血液透析的优点是透析效果好,不易感染,清除体内水份方便,无蛋白丢失,其缺点为因糖尿病动脉硬化,动-静脉造瘘难以成功。透析费用高,透析中因低血压,血渗透下降过快可导致透析失衡症,应用肝素易致视网膜出血、视力下降。腹膜透析的优点为透析方便,可在家中自行透析。透析费用低。其缺点为因糖尿病腹膜血管硬化,透析面积小,导致透析效果减退。每日随腹膜透析丢失蛋白约10克,容易发生腹腔感染及腹透管堵塞。可根据病人情况选择其中一个透析方法。

  5、肾移植 :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对肾功能不全者可行肾移植。为了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对病人及肾移植的影响,提倡早期进行肾移植。但肾移植并不有从根本上解决致糖尿病肾病的主要因素,糖尿病还存在,故糖尿病人肾移植效果没有非糖尿病人肾移植好。

  6、避免肾损害的因素 :尽量减少各种造影剂的使用,如静脉肾盂造影。病人因各种原因脱水时应尽早补充。少用或禁用对肾脏有损害的抗生素,如磺胺类、庆大霉素、链霉素等。

  小编提醒:糖尿病肾病的治疗较复杂,它要兼顾肾病和糖尿病两种疾病,因此应采取科学的治疗方法,更多糖尿病肾病知识,请点击:糖尿病肾病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 请点击39肾病频道

   (实习编辑:陈占利)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