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每天洗头”和“隔天洗头”,哪个习惯有益健康?早点了解早受益

13年不洗头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纽约这名乞丐告诉你答案:很酸爽。

这位乞丐生活在纽约,名叫Delfine,已经13年没有洗过头发,更没有剪过头发。如今,他的头发扎起来就像一根粗木棍。

头发多久洗一次比较科学?每天洗会脱发?你可能一直想错了

Delfine每天乞讨的收入大概35到40美元,如果他愿意把头发卖掉,就能换到一大把生活费。但很显然,Delfine从来没有过这种“离谱”的想法。虽然在外人看来他的形象很邋遢,但Delfine特立独行,坚持做自己,他和他的头发也成为纽约街头著名的风景线。

有人13年不洗一次头,头发茂盛浓密;有人一天洗3次头,头发却少得可怜。有人一星期洗一次头,头发一点儿也不油;有的人一天洗一次头,头发却总是“服服帖帖”。

关于洗头,好像永远是一个谜。

一、为什么每天洗头,还是很油?

头发上的油来自于皮脂腺,皮脂腺会分泌油脂,并通过导管排出皮肤表面,与皮肤表面上胶质细胞分泌的脂质混合,导致头皮出油。

正常情况下,头皮上的油脂可以保温、保湿,抑制真菌和杂物,起到保护毛发的作用。因此对于正常出油,不用特殊管理,定期洗头就行。但如果油脂分泌旺盛,每天洗头还是很油,那就要注意了,可能与单纯油性皮肤、雄性激素分泌增加、饮食高热量、痤疮和脂溢性皮炎等皮肤病有关

头发多久洗一次比较科学?每天洗会脱发?你可能一直想错了

二、这些洗头“雷区”,你踩过吗?

洗头洗头,头发越洗越少,越洗越油,可能是你踩了洗头雷区。洗头方式不对,会让你苦不堪言,常见的洗头雷区主要有:

1..洗完头后不马上擦干

洗完头后等头发自然风干,会使头发的角质层一直处于张开的状态,沾染空气中的灰尘。正确的做法是,洗完头后用吹风机热风把头发表面的水分吹干,然后换成冷风模式再吹一会儿,使头发的角质层完全闭合。

2.护发素直接涂到头皮上

护发素与头皮接触容易造成残留,堵塞毛囊,导致脱发。正确的做法是,将护发素轻轻从发根涂抹至发尾,离发根1-2㎝左右。

头发多久洗一次比较科学?每天洗会脱发?你可能一直想错了

3.护发素冲洗不干净

护发素并不是在头发上停留的时间越长就越好,不及时冲洗或故意不洗干净护发素,不但不能增强护发效果,反而会破坏头发的角质层,导致脱发。

三、怎么洗头才科学?

那么,怎么洗头才是正确的呢?

有的人担心每天洗头会掉头发,其实洗头只是为了保证头发的清洁,对掉不掉发的影响并不大,影响掉发的原因更可能是激素、内分泌、精神等因素。一般来说,每人每天都会自然脱落50-100根头发,掉发容易看到,新长出来的头发却不容易察觉,因此给很多人造成“一洗头就脱发”的错觉。

头发多久洗一次比较科学?每天洗会脱发?你可能一直想错了

洗头发的频率可以根据发质来决定。如果是油头,建议每天都洗,或隔一天洗一次。如果是干头建议每隔2-3天,甚至3-5天洗一次。洗头发的时间没有特殊要求,早上或晚上都可以。更重要的在于,无论早晚,洗头后都要及时擦干或吹干,避免着凉。

四、养一头“好发”记住这几招

要想拥有一头乌黑秀丽的头发,前提是学会保养,建议牢记以下几点。

·头发吹干再睡觉

习惯晚上洗头的人,睡觉前一定要吹干头发,不要带着湿发入睡,否则有可能导致面瘫。人的面神经是从耳后乳突处发出,如果头发不吹干就睡觉,会刺激耳后的面神经,引起着凉,可能导致面瘫。

·掉发及时补营养

如果掉发超过正常的数量,说明头皮营养不良,是时候补充营养了。要想养一头好发,不仅需要蛋白质、酪氨酸,还需要B族维生素、维生素A等物质。因此,饮食上可以适当补充瘦肉、鱼虾、鸡蛋等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此外,还可以食用猪肝、黑豆、燕麦等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以及菠菜、胡萝卜等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

头发多久洗一次比较科学?每天洗会脱发?你可能一直想错了

·别忘了防晒

防晒不仅对皮肤重要,对头皮也很重要。头发长期暴晒在阳光下,毛鳞片会受损,使毛皮质裸露,角蛋白水分不足,头发就会变得干枯、毛躁、脆弱、易断。建议外出时戴一顶帽子或撑一把遮阳伞,有效防止紫外线辐射,保护头发不受伤害。

如今,现代人的头发问题越来越严重,不少人年纪轻轻就秃了,植发行业更是风生水起。头发健康也是身体健康的折射,我们一定要正确洗头、科学护发,让“白头”来得慢一些。


参考资料;

[1]天天洗头却越洗越油、越来越少?原来这些年都洗错!.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2021-03-25

[2]4个常见错误洗头方式 让你一洗头就大把掉头发.健康时报.2016-11-09

[3]太糟心!天天洗头,头发却越洗越油?多久洗一次最好?原来这些年都错了….科普中国 . 2020-11-20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2021-07-21 16:27:10浏览61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闭经后还能怀上孩子吗
一般而言,闭经后自然怀孕的机会极低,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或借助现代辅助生殖技术,仍有可能实现生育。但是考虑到怀孕的风险和女性的身体健康,建议闭经后的女性在决定是否怀孕前,应注意充分了解相关风险,并在医生的指导下做出明智的决策。闭经通常意味着女性的卵巢功能已经衰退,导致月经永久性停止。在这种情况下,卵巢通常不再排卵,子宫内膜也不再周期性增厚和脱落,从而大大降低了自然受孕的机会。特别是当女性达到自然绝经的年龄,一般在45-55岁之间,卵巢内的卵泡已经耗竭,此时怀孕的可能性通常是比较低的。然而,闭经后并非绝对无法怀孕。比如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闭经时间较短、卵巢功能尚未完全衰退,或者由于某些疾病或治疗导致的暂时性闭经,女性仍有可能偶尔排卵。此外,随着现代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如试管婴儿等,也为闭经后的女性提供了一定的怀孕可能性。这些技术通过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的方式,帮助那些自然受孕困难的女性实现生育愿望。但需要注意的是,闭经后怀孕的风险相对较高。由于年龄的增长和卵巢功能的衰退,女性的卵子质量和生育能力都会下降,即使成功怀孕,也可能面临流产、早产、胎儿发育迟缓等风险。因此,对于闭经后的女性来说,如果确实有生育需求,建议要注意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和评估,以了解自身的身体状况和怀孕的可能性。
程敏副主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有心脏病生过一个孩子了还能生吗
若心脏病病情稳定,心功能良好,且前次妊娠分娩过程顺利,在严密医疗监测下,多数情况下可以再次生育;然而,当心脏病严重,心功能差或前次妊娠出现严重并发症时,再次生育风险极大,不建议妊娠。对于患有一些轻度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且通过治疗后,心脏结构和功能恢复正常的女性。若前次妊娠期间,心功能一直维持在Ⅰ级或Ⅱ级(即一般体力活动不受限或轻度受限),未出现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分娩过程也平稳。这类女性再次妊娠时,只要在孕期严格遵医嘱,定期进行心脏专科检查,密切监测心功能变化,合理调整生活方式,多数能够耐受再次妊娠和分娩过程。若女性患有严重心脏病,如扩张型心肌病、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未经有效治疗等,心功能处于Ⅲ级或Ⅳ级(即体力活动明显受限或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时也有心衰症状)。前次妊娠可能已出现过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对心脏造成进一步损伤。这类情况下,再次妊娠会使心脏负担急剧加重,极易诱发心力衰竭,危及母婴生命安全,因此不建议再次生育。心脏病女性计划再次生育前,建议前往心内科和妇产科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心脏超声、心电图、心功能测定等检查,明确心脏病类型与心功能状况。若医生评估可妊娠,孕期密切产检,增加心脏专科检查次数。若评估不适合妊娠,建议严格采取可靠避孕措施,避免意外怀孕。
郑雅格主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孩子不自信自卑心理恐惧怎么克服
孩子不自信、自卑心理和恐惧,可采取建立积极沟通、鼓励参与活动、设定合理目标、培养特长技能等方法来克服。1、建立积极沟通:营造一个开放、信任的沟通环境至关重要。家长应主动与孩子交流,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在交流过程中,使用积极、鼓励的语言,肯定孩子的努力和进步,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从而增强自我认同感。2、鼓励参与活动:鼓励孩子参与各种社交、体育或兴趣小组活动。通过参与活动,孩子能结识更多伙伴,拓展社交圈子,锻炼社交能力。在活动中,孩子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能,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赞扬,这有助于提升自信心。3、设定合理目标:为孩子设定明确、具体且可实现的目标。目标不宜过高,以免孩子因无法达成而产生挫败感;也不宜过低,要具有一定挑战性,让孩子在努力后能够成功。每一次成功完成目标,都能给予孩子成就感,逐步积累自信。4、培养特长技能: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为其提供学习和发展特长的机会。当孩子在某一领域表现出色,拥有一技之长时,会极大地提升自我价值感与自信。同时,特长培养过程中的坚持和努力,也能锻炼孩子的毅力和克服困难的能力。建议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及时给予正面反馈。避免过度比较,不要将孩子与他人进行不恰当的对比,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孩子的自卑心理和恐惧情绪较为严重,持续时间较长,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学习,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
卢成瑜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抽动症的孩子能自愈吗
抽动症的孩子通常不能自愈。抽动症作为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仅靠自身调节难以恢复,需要科学的干预和治疗。抽动症的发病机制涉及多个方面。从神经生物学角度看,与大脑神经递质失衡密切相关,比如多巴胺、γ-氨基丁酸等神经递质水平的异常,会干扰大脑对肌肉运动的控制,导致孩子出现不自主的、突发的、快速重复的肌肉抽动,如眨眼、耸肩、清嗓子等。其次,遗传因素在抽动症发病中也占据重要地位,若家族中有抽动症患者,孩子的发病风险会显著增加。此外,心理压力、不良生活环境等因素也会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状。这些复杂的病因交织在一起,使得抽动症无法自行缓解。如果不对抽动症进行干预,症状往往会持续存在甚至加重。随着时间推移,抽动的频率和强度可能增加,从偶尔出现的简单抽动发展为频繁发作的复杂抽动,不仅影响孩子的外貌形象,还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严重影响。孩子可能因为抽动行为受到同伴的异样眼光、嘲笑,从而产生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进一步影响社交和学习,形成恶性循环。而且,抽动症还可能共患其他心理行为障碍,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强迫症等,使病情更加复杂,自愈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一旦发现孩子有抽动症症状,应及时就医。药物治疗方面,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氟哌啶醇、匹莫齐特等,以控制抽动症状。心理治疗也至关重要,如行为疗法,可帮助孩子学习放松技巧,减少抽动发作。日常生活中,家长要避免过度批评指责孩子,给予足够关爱和支持。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