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关于皮肤癌病理

  【病理改变】

  (一)基底细胞癌

  皮肤癌中80%是基底细胞癌,早期诊断并治疗得当,完全可以治愈。按其组织学形态可分为以下3型:①表皮下基底细胞癌:表面皮肤可完整,亦可伴有溃疡。在癌巢中央有囊腔形成,囊腔周围的癌细胞常发生空泡变性。癌细胞可呈管状或腺样结构,排列成条索状、网状或岛屿状。②表浅溃疡型基底细胞癌:常为多发性,癌巢呈实质性团块状、巢状或条索状,由基底层向深部浸润。③基底鳞形细胞癌:肿瘤由两种成分组成,即在基底细胞癌内有鳞形细胞癌癌巢和角化珠。

  (二)鳞形细胞癌

  皮肤癌中20%是鳞癌,早期治疗可望治愈自不待言,但它向外扩散的危险相当大,美国每年因皮肤癌死亡的人中,主要就是由于鳞癌。此癌长在躯干处,同样具有很高的转移倾向。癌细胞呈乳头状、巢状、条索状或腺样结构,可浸润至真皮深层或皮下组织。按癌细胞分化程度分为4级。I级:为分化成熟的鳞形细胞具有细胞间桥和癌珠,癌珠作为鳞形细胞癌特征性的结构,是由同心性排列的角化癌细胞组成。Ⅱ级:以棘细胞为主要成分,并具有明显的异型性,包括细胞体积增大、核大小不等,染深浅不一、核分裂相多见,癌珠少见,且其中央有角化不全。Ⅲ级:细胞分化差,表皮层大部分细胞排列紊乱,细胞体积增大。核大且异型明显,核分裂相多见,无癌株,但有个别细胞呈角化不良。Ⅳ级,为未分化型,无棘细胞,也无细胞间桥和癌株。癌细胞小而呈梭形,核细长而染色深,伴有坏死和假腺样结构。

  (三)其他非黑色素瘤性皮肤癌

  1.大汗腺癌:活检组织图像显示分化程度不同的皮肤附属器官腺癌,分化良好的有发育较好的大汗腺结构,顶浆分泌存在,过碘酸阳性。大汗腺癌可局部浸润,向区域淋巴结转移,有时患者可死于肿瘤泛发。

  2.小汗腺癌:不同的组织学图像将小汗腺分为:小汗腺汗孔癌;管状小汗腺癌;粘膜小汗腺癌;透明细胞癌;微囊肿性附属器官癌。

  3.皮脂腺癌:皮脂腺癌不常见,所有皮肤肿瘤中,其发生率只占0.2%~4.6%。组织学图像显示一些分化良好的皮脂腺细胞组成许多不规则的小叶,其中混有深染、多形核的不典型皮脂腺细胞。

  4.皮肤原位癌:癌灶局限于表皮层内,基底膜完整无损。整个表皮层增厚,内含排列紊乱的不典型细胞,层次不清,表面有角化过度和角化不全。棘细胞层明显肥厚。全层细胞体积均增大具异型性,核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染色深浅不匀。

  5.乳腺外Paget病:表皮内可见细胞体积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脑浆丰富而透亮,核大而染色深的特殊细胞,称Paget细胞,它可散在分布亦可聚集成巢状,偶或排列成腺样结构,但均限于基层以下。

 关于皮肤癌病理中国第一皮肤病门户>>>39健康网皮肤科

(实习编辑:易校吉)

2009-05-22 07:03:00浏览96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张欣副主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三甲
乙肝不能吃什么食物有哪些
乙肝患者应避免食用高油脂食物、高糖食物、辛辣刺激性食物、加工肉类等。如果乙肝患者出现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肝功能、乙肝五项、乙肝病毒DNA定量、肝脏超声等检查。1、高油脂食物:油炸食品如炸鸡、薯条,以及动物内脏、肥肉等都属于高油脂食物。乙肝患者肝脏功能受损,对脂肪的代谢能力下降。过多摄入高油脂食物,会加重肝脏负担,导致脂肪在肝脏堆积,引发脂肪肝,进一步损害肝脏功能,甚至可能影响乙肝病情的控制。2、高糖食物:糖果、蛋糕、甜饮料等高糖食物,乙肝患者应谨慎食用。大量糖分进入人体后,会在体内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同样会增加肝脏代谢负担,促使肝脏脂肪变性,不利于乙肝患者肝脏功能的恢复与病情稳定。3、辛辣刺激性食物:辣椒、花椒、芥末等辛辣刺激性食物,容易刺激胃肠道黏膜,引起胃肠道不适,导致消化功能紊乱。乙肝患者本身肝脏功能欠佳,消化功能可能受到一定影响,食用这类食物后,会加重胃肠道负担,间接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还可能诱发或加重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4、加工肉类:像腊肉、香肠、火腿等加工肉类,在制作过程中通常会添加大量的盐和防腐剂等添加剂。乙肝患者食用后,过多的盐分摄入可能加重肝脏代谢负担,其中的添加剂中含有某些可能对肝脏产生潜在损害的成分,影响肝脏正常功能。乙肝患者日常饮食应保持均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优质蛋白质食物,如瘦肉、鱼类、豆类等,为身体提供必要营养。遵循清淡饮食原则,避免食用上述不利于肝脏健康的食物。定期复查相关指标,根据病情变化,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调整饮食和治疗方案。
汪国营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肝母细胞瘤是什么病,能治愈吗
肝母细胞瘤是一种儿童常见的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是严重威胁患儿生命健康的疾病。就目前医疗水平,多数情况下难以完全治愈。肝母细胞瘤具有很强的侵袭性和转移性。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肿瘤细胞极易侵犯周围组织和血管,如侵犯肝内血管,导致血管内瘤栓形成,进而影响肝脏的正常血液供应,使肝脏功能受损,也增加了肿瘤细胞通过血液循环转移到其他器官的风险。而且,肝母细胞瘤早期症状不典型,患儿常表现为腹部肿块、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这些症状容易被忽视,多数患儿确诊时病情已进展到中晚期,肿瘤可能已经转移至肺部、骨骼等远处器官。一旦发生远处转移,就很难通过手术彻底切除肿瘤,即使采用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手段,也难以完全清除全身各处的癌细胞,复发风险极高。虽然手术切除是肝母细胞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但对于一些肿瘤位置特殊、体积巨大或已经侵犯重要血管和器官的患儿,手术难度极大,甚至无法进行完整切除。而化疗药物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也会对患儿正常细胞造成损害,引发一系列严重的不良反应,如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等,导致部分患儿无法耐受足量、足疗程的化疗,影响治疗效果。此外,放疗也存在一定局限性,该治疗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会对周围正常组织产生辐射损伤,尤其是对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可能会影响其身体正常发育,产生远期并发症。若患儿被诊断为肝母细胞瘤,家长首先要保持冷静,积极配合医生完善相关检查,准确评估病情。治疗期间,要精心护理患儿,保证营养摄入,同时关注患儿的心理状态。另外,定期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复发或转移迹象,调整治疗方案。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肝病的早期症状都有哪些表现
肝病的早期症状往往缺乏特异性,容易被忽视,但早期发现和诊断对于肝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其早期症状主要包括乏力、消化不良、皮肤瘙痒、黄疸等。1、乏力:乏力主要表现为持续性的体力下降和精神不振。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肝功能受损会导致能量代谢障碍,进而影响全身各系统的正常运作。此外,肝脏解毒功能下降可能导致体内毒素积累,进一步加重乏力感。2、消化不良:消化不良常表现为腹胀、恶心、呕吐或腹泻。肝脏功能异常会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导致脂肪消化吸收障碍,进而引发腹胀和腹泻。此外,肝功能受损可能导致门静脉高压,使胃肠道血液循环受阻,进一步加重消化不良症状。消化不良还可能伴随体重下降和营养不良,需引起重视。3、皮肤瘙痒:瘙痒可能与胆汁酸代谢异常有关,胆汁酸在皮肤沉积会刺激神经末梢,引发瘙痒感。此外,肝功能受损可能导致体内毒素积累,进一步加重皮肤不适。瘙痒常表现为全身性,尤其在夜间更为明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4、黄疸:黄疸表现为皮肤和巩膜黄染。黄疸的生成与胆红素代谢障碍有关,肝功能受损可能导致胆红素无法正常代谢和排泄,进而使其在血液中积累。若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并进行肝功能检查,以明确诊断。同时,调整饮食结构,选择易消化、低脂肪的食物,避免加重肝脏负担。此外,避免饮酒和使用可能损害肝脏的药物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阳性是什么意思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阳性,多表明机体曾或正遭受乙肝病毒感染,可能是急慢性感染或病毒携带状态,多数情况无传染性、无需特殊治疗,但需结合其他指标判断。特殊的隐匿性感染也会出现此抗体阳性,有传染性且伤肝,务必重视,及时就医检查。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是人体免疫系统在接触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后产生的一种特异性抗体。当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检测结果呈阳性时,通常意味着机体曾经或正在遭受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这种感染可能是急性的,也可能是慢性的,或者患者可能处于病毒携带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可能会长期存在于血液中,但患者并不具有传染性,通常无需特殊治疗。然而,为了确认患者是否完全康复,通常还需要结合其他指标,如乙肝表面抗原等进行综合判断。此外,还有一种特殊情况需要注意,即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可能表现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阴性,但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阳性,且通过乙肝病毒DNA检测可以确认体内存在病毒。这种感染状态相对难以发现,但同样具有传染性,并可能对肝脏造成损害。因此,对于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阳性的患者,即使乙肝表面抗原阴性,也不能掉以轻心,必要时应进行乙肝病毒DNA检测以排除隐匿性感染的可能性。建议患者应及时就医,结合其他检查指标进行综合判断,明确自身感染状态,并在医生指导下接受相应的治疗或随访观察。同时,对于乙型肝炎病毒的预防也至关重要,包括不必要的注射和输血、保持个人卫生等措施。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