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如何区分儿童过敏性紫癜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紫癜是儿童常见出血性疾病之一,临床上分为过敏性紫癜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两种。但很多人都认为是一种疾病,没有区别。事实上,这是两种不同的疾病,有着很大的差异。

过敏性紫癜是由过敏引起,当某些过敏原进入过敏体质内,经过两周左右的潜伏期,使毛细血管产生过敏性炎症,导致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血液和淋巴液渗入组织内,引起皮下组织黏膜或内脏组织渗出性出血和水肿。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血小板的减少影响止血功能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过敏性紫癜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还有以下区别,详细介绍如下。

第一、临床表现不同

■ 过敏性紫癜

多数患儿在发病前1-3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多数情况以皮肤紫癜为首发症状,皮疹是本病的主要表现。主要分布在负重部位,多见于下肢远端,踝关节周围密集;其次见于臀部。

特征性皮疹为高出皮肤,初为小型荨麻疹或粉红色斑丘疹,压之不褪色,即为紫癜。皮损部位还可形成出血性水疱,甚至坏死,出现溃疡。紫色融合成片,最后变为棕色。一般1-2周内消退,不留痕迹;也可迁延数周或数月。

约2/3患儿出现消化道症状。一般出现在皮疹发生1周以内。最常见症状为腹痛,多表现为阵发性脐周绞痛,也可波及腹部任何部位。约半数患儿大便潜血阳性,部分患儿出现血便,甚至呕血。

泌尿系统可为肉眼血尿或显微镜下血尿及蛋白尿,或管型尿。可发生于过敏性紫癜病程的任何时期,但多数于紫癜后2-4周出现,也可出现于皮疹消退后或疾病静止期。大多数患儿仅有少数关节疼痛或关节炎。

■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本病见于小儿各年龄时期,分急性(≤6个月)与慢性(>6个月)两型。

急性期发病突然,出血严重,出血前不久或出血同时常患上呼吸道感染。

慢性病例无明显年龄高峰但多见于学龄期,多数发病隐匿,出血症状较轻,约10%患儿是由急性转为慢性。

其出血的特点是皮肤、黏膜广泛出血,多为散在性针状的皮内或皮下出血点,形成瘀点或瘀斑;四肢较多,但也可为全身性出血斑或血肿;有些患儿以大量鼻衄(约占20%-30%)或齿龈出血为主诉。

常见呕血或黑便,多为口鼻出血时咽下所致,发生真正胃肠道大出血者并不多见。球结膜下出血也是常见症状。约1%患儿发生颅内出血,成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致死的主要原因。

第二、实验室检查结果不同

■ 过敏性紫癜

血小板计数正常或升高。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及血块收缩时间等均正常。部分患儿白细胞总数增高达20×109/L,伴核左移。血沉可增快,C反应蛋白及抗链球菌溶血素可呈阳性。

■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血常规:周围血中最主要改变是血小板减少至100×109/L以下,出血轻重与血小板高低成正比。其余两系基本正常,偶有失血性贫血。

(2)骨髓涂片:主要表现为巨核细胞成熟障碍。巨核细胞分类:原巨核细胞和幼稚巨核细胞百分比正常或稍高;成熟未释放血小板的巨核细胞显著增加,可达80%;而成熟释放血小板的巨核细胞极少见。

(3)血小板抗体检查:主要是血小板表面IgG(PA IgG)增高,阳性率为66%-100%。同时检测抗血小板抗体(PAIgG、PAIM、PAIgA),可提高检测阳性率。

第三、治疗方案不同

■ 过敏性紫癜

急性期卧床休息,有荨麻疹或血管神经源性水肿时,应用抗组胺药物和钙剂。可用抗血小板凝集药物(阿司匹林或双嘧达莫)、抗凝治疗(肝素钠或肝素钙)。当有严重消化道病变(如消化道出血)、肾病综合征、急性肾炎,可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肾功能衰竭时,可采用血浆置换及透析,严重病例可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

■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减少活动,避免创伤。应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对重度以上出血患儿可选用丙种球蛋白。输新鲜血小板仅可作为严重出血时的紧急治疗。激素无效可试用长春新碱、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脾切除对慢性患儿有一定缓解率,但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上述为过敏性紫癜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主要区别点,全面了解这些就能做到准确区分,科学医治。

但是要注意,这两种疾病恢复期较长,在此期间一定要格外注意做好相关生活护理,如加强营养、适度运动锻炼、保证充足睡眠等,促进疾病恢复。

参考文献:

[1]儿科学第九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八版。

2021-01-18 00:00:01浏览50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许鹤洋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三甲
胃癌肝转移一天比一天痛
胃癌肝转移一天比一天痛可能是饮食不当、病情加重、胃黏膜损伤、癌细胞刺激、腹腔转移等原因导致的,患者需要根据病因对症治疗。1、饮食不当如果胃癌患者平时不注意饮食健康,经常吃油脂含量偏高的食物,而且不注意饮食卫生,可能会使肝脏受到刺激,从而出现上述情况。建议患者改变不良的饮食结构,尽量吃清淡的食物,比如小米粥、玉米粥等。2、病情加重如果胃癌肝转移患者病情加重,可能会导致肝脏部位受到严重的损伤,从而引起肝区持续性疼痛的情况。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甲磺酸仑伐替尼胶囊、瑞戈非尼片等药物进行靶向治疗。3、胃黏膜损伤胃癌细胞具有较强的侵蚀性,如果胃癌细胞出现转移的情况,可能会导致胃黏膜损伤,从而引起上述症状。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硫糖铝口服混悬液等药物进行治疗。4、癌细胞刺激胃癌细胞还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如果患者没有及时治疗,癌细胞可能会持续刺激肝脏部位,从而引起上述症状。患者可以通过手术切除病灶的方式进行治疗,同时还需要配合化疗、放疗等方式进行联合治疗。5、腹腔转移胃癌细胞具有较强的转移性,如果患者没有及时治疗,癌细胞可能会扩散到腹腔,从而引起肝区持续性疼痛的情况。患者可以通过化疗、放疗等方式进行治疗,能够抑制癌细胞的扩散。在日常生活中,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维护身体健康,改善症状。同时,患者应注重劳逸结合,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慢跑、游泳、打羽毛球等,有助于增强体质,抵抗疾病。如果不适症状持续加重,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