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六大原因促成银屑病

  一、遗传

  根据临床所见,银屑病常有家族史,并有遗传倾向。国外曾报告有家族史者30%--50%,甚至有个别人强调达100%。国内报道有家族史者为10%~20%左右,关于遗传方式,有人认为系常染体显性遗传,伴有不完全外显率,亦有人认为系常染色体

  隐性遗传或性联遗传者。双亲之一患银屑病,其后裔发病率较健康者子女高3倍之多,若双亲皆患银屑病,其后裔发病率更高。

  二、感染

  临床实践证明银屑病的发病与上呼吸道感染和扁桃腺炎有关。有6%的银屑病患者有咽部感染史。我们发现很多儿童的银屑病与扁桃腺炎有密切关系。例如有一位母亲和她的三个孩子同时患急性扁桃腺炎,病情控制后,有三个人发生了银屑病。这种病人用抗菌素治疗有效。摘除扁桃腺后,皮疹可有明显好转或消退,说明感染是银屑病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代谢障碍

  对银屑病血液化学,皮肤组织化学和皮肤病理生理的研究,未能获得有意的成果。过去有人认为银屑病的发病与脂类代谢紊乱有关。目前关于本病的病因已不能认为由类脂质代谢紊乱引起的。而多从酶代谢的改变来进行研究。在正常人的表皮内有四种酶,而在银屑病患者的皮损内则缺少其中二种,皮损治愈后,其中两种酶又重新出现。已知银屑病的皮损内缺乏环磷腺甘(cAMP)这是一种表皮抑素(Epidermal chalone)可抑制表皮细胞分裂,保持细胞生长和消失之间的平衡。另一方面cAMP有激活磷酸化酶的作用,因而也影响糖原的代谢。如表皮糖原增多,可引起表皮细胞有丝分裂增加,转换率增快。但是银屑病的代谢异常是多方面的,并非仅有cAMP缺乏,而在皮损表面内环磷乌苷(cGMP),游离花生四烯酸,多胺类等增加对表皮细胞增殖也起重要作用。

  四、免疫功能障碍

  银屑病与免疫的关系一直受到广泛重视。临床上用免疫抑制剂,常用的有氨甲喋呤(MTX),乙亚胺环孢素A等治疗本病效果显著。银屑病患者存在多种局部或系统性免疫功能异常,本病与HLAB13、B17等抗原表达高度相关等均提示本病也是一种免疫性疾病。目前关于本病的免疫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比较流行的看法是,银屑病是由活化的T细胞引起的表皮细胞增生性疾病。银屑病皮损的真皮层有活化的T细胞浸润,这些细胞释放γ-干扰素,诱导表皮细胞合成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6细胞因子等,吸引中性粒细胞在表皮浸润,导致真皮血管扩张,引起皮肤炎症。此外单核细胞和表皮细胞释放的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8等还是促进表皮细胞的增生。由此使银屑皮损形成了表皮异常增生和皮肤炎症共存的病理特征。关于银屑病皮损T细胞活化的始动因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可能与感染、外伤、神经精神因素等有关。

  五、内分泌障碍

  银屑病与激素的关系,早已受到人们的重视。本病与妊娠,分娩,哺乳期,月经期有关。我们在临床上观察到,部分银屑病患者在妊娠期皮疹减轻或消退。Chuzch曾观察43例,在妊娠期间38%患者皮损消退;国内刘承煌等报道169例银屑病患者中6。2%患者与内分泌有关,有5例在妊娠时皮损痊愈或减轻,但产后加剧。徐颜春等报道,测定19例12--45岁女性银屑病患者血浆的雌二醇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血浆孕酮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因此他们认为血浆雌二醇水平的增高及孕酮水平的降低可能促发或加重12--45岁女性屑病患者的皮损。但是有的妇女在妊娠皮损加剧或恶化,因此也有的使用长效避孕药治疗银屑病获得一定疗效的报道。综上所述,可见本病与内分泌的变化有一定关系。

  六、其他 如精神的创伤,外伤或手术,潮湿,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以及理化因素及药物刺激等,对银屑病患者的发病也有一定关系。

 六大原因促成银屑病中国第一皮肤病门户>>>39健康网皮肤科

(实习编辑:易校吉)

2009-04-13 07:24:00浏览85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王利群主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子宫脱垂压迫直肠的症状是什么
子宫脱垂压迫直肠主要表现为坠胀感、排便困难、便秘及大便失禁等症状。该症状是指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宫全部脱出于阴道口以外。当脱垂的子宫压迫直肠时会引发一系列不适,若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1、坠胀感:最为常见的症状,患者常自觉下腹部或会阴部有沉重、坠胀感,尤其在长时间站立、行走或劳累后症状加剧,休息后可稍有缓解。这是因为脱垂的子宫及周围组织牵拉盆底韧带,压迫直肠,致使盆腔内器官位置改变,从而产生坠胀不适。2、排便困难:脱垂的子宫压迫直肠,会导致肠腔形态改变,影响粪便正常通过,出现排便费力、排便时间延长等情况。患者常需增加腹压辅助排便,甚至需用手在阴道内上推脱垂的子宫或在肛门周围按压协助排便,严重影响生活质量。3、便秘:由于直肠受压,肠道蠕动功能受到影响,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水分被过度吸收,进而引发便秘。便秘症状可能长期存在,且常规改善便秘的方法效果不佳。4、大便失禁:病情严重时,脱垂的子宫对直肠的压迫和损伤,会导致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出现大便失禁现象,多表现为对稀便或气体的控制能力减弱,给患者带来极大困扰。日常生活中应避免重体力劳动和长时间增加腹压的行为,如慢性咳嗽、长期便秘等;坚持盆底肌锻炼有助于增强盆底肌肉力量,改善脱垂情况。建议定期到医院复查,可选择进行超声检查、妇科检查等,以便医生及时了解病情进展,必要时遵医嘱采取子宫托治疗、曼氏手术、经阴道子宫全切除及阴道前后壁修补术等针对性治疗措施。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子宫脱垂直肠膨出怎么处理
子宫脱垂和直肠膨出是两种常见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子宫脱垂可遵医嘱选择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等来改善;直肠膨出则可遵医嘱选择保守治疗、腹腔镜直肠膨出修补术等来进行改善。一、子宫脱垂:非手术治疗:适用于轻度子宫脱垂患者。包括盆底肌锻炼,通过收缩和放松盆底肌肉,增强盆底肌肉力量,改善子宫脱垂症状,可进行凯格尔运动,即收缩肛门周围肌肉,每次收缩3 - 5秒,然后放松,重复进行。子宫托也是一种选择,是一种支持子宫和阴道壁并使其维持在阴道内而不脱出的工具,有不同的类型和尺寸,需由专业医生选择和放置。此外,还可采用中药补中益气汤等进行调理,以提升中气,改善子宫脱垂症状。手术治疗:对于重度子宫脱垂或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多种,如曼氏手术,包括阴道前后壁修补、主韧带缩短及宫颈部分切除术,适用于年龄较轻、宫颈较长的子宫脱垂患者;经阴道子宫全切除及阴道前后壁修补术,适用于年龄较大、无生育要求的患者;盆底重建手术,利用生物材料或自身组织修复盆底缺陷,恢复盆底正常解剖结构和功能。二、直肠膨出:保守治疗:对于轻度直肠膨出,调整生活方式很重要,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防止腹压增加加重直肠膨出。同时进行盆底康复治疗,如生物反馈治疗,通过仪器将盆底肌肉活动的信息转化为视觉或听觉信号,指导患者正确收缩和放松盆底肌肉,以增强盆底肌肉对直肠的支撑作用。也可配合电刺激治疗,通过电流刺激盆底肌肉,促进肌肉收缩和恢复。腹腔镜直肠膨出修补术:重度直肠膨出伴有明显症状,如排便困难、大便失禁等,经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腹腔镜直肠膨出修补术,其是一种治疗直肠膨出的微创手术。它通过在腹部开几个小切口,置入腹腔镜及手术器械,对直肠与阴道之间的薄弱筋膜组织进行修补、加固,以恢复正常解剖结构,改善因直肠膨出导致的排便困难等症状。对于子宫脱垂直肠膨出的患者,建议平时避免重体力劳动,尤其是增加腹压的劳动,如提重物、长期弯腰劳作等。保持适当的体重,避免肥胖增加腹压。定期进行盆底功能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及时治疗。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
张家兴副主任医师
上海中大肿瘤医院
乙状结肠癌的症状有哪些
乙状结肠癌的症状主要包括排便习惯改变、便血与黏液便、腹痛与腹部不适、腹部肿块等。建议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1、排便习惯改变:乙状结肠癌的肿瘤细胞在乙状结肠内增殖,刺激肠壁感受器,使肠道蠕动节律紊乱,患者可出现腹泻,每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也可能出现便秘,表现为排便困难、次数减少。2、便血与黏液便:肿瘤组织血供丰富但血管结构脆弱,易破裂出血,血液与粪便混合,出现便血,颜色多为暗红色或鲜红色;同时,肿瘤破坏肠黏膜正常分泌功能,导致肠黏膜分泌过多黏液,与粪便混合形成黏液便。随着病情进展,出血量增加,还可能出现脓血便,这是因为肿瘤组织坏死、感染,与血液、黏液一同排出体外。3、腹痛与腹部不适:肿瘤细胞浸润肠壁肌层,刺激神经末梢,引起隐痛或钝痛;当肿瘤导致肠腔狭窄,肠内容物通过受阻,可引发肠梗阻,出现阵发性绞痛,伴有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4、腹部肿块:随着肿瘤生长,部分患者可在左下腹部触及质地较硬、边界不清的肿块。肿块初期活动度尚可,随着病情进展,与周围组织粘连固定,活动度变差。建议若出现乙状结肠癌症状,及时前往正规医院胃肠外科或肿瘤科就诊。治疗期间注意休息,保持营养均衡,选择易消化、富含膳食纤维和蛋白质的食物如蔬菜粥,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同时,若出现症状加重或新的不适,立即就医处理。
张家兴副主任医师
上海中大肿瘤医院
小肠癌能治好吗,术后会复发吗
早期小肠癌通过规范治疗有较高治愈率,而中晚期治愈难度大,即便成功手术,仍存在一定复发概率。若出现腹痛、便血、体重下降、肠梗阻等症状,建议患者立即就医。早期小肠癌具备较高治愈可能。此时肿瘤局限于肠壁内,未侵犯周围组织或发生转移,通过根治性手术切除,如小肠部分切除术,可完整清除病灶。术后根据病理分期,部分患者进行辅助化疗,如遵医嘱使用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能进一步杀灭可能残留的癌细胞,降低复发风险。患者经综合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得到一定程度上升,部分患者可实现临床治愈。然而,中晚期小肠癌的治疗效果欠佳且术后易复发。肿瘤一旦侵犯肠壁全层、周围淋巴结或发生远处转移,手术难以彻底清除所有癌细胞。即便进行扩大切除手术,仍可能残留微小转移灶,成为复发根源。此外,小肠癌对化疗和放疗的敏感性有限,部分患者即便接受术后辅助治疗,仍无法有效控制肿瘤进展。中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通常较低,且由于癌细胞易在腹腔内种植转移或通过血液循环扩散至肝脏、肺等器官,术后复发风险显著增加,复发后治疗难度更大,预后较差。小肠癌患者术后需严格遵循医嘱定期复查,包括肿瘤标志物检测、腹部CT、肠镜等,以便及时发现复发迹象。治疗期间,密切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及时处理放化疗不良反应。饮食上,遵循低脂、易消化原则,逐步从流食过渡到半流食、普食,避免食用辣椒等刺激性、不易消化的食物,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蔬果,如菠菜、香蕉等,以辅助预防肠梗阻。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