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2块钱的红霉素软膏就能祛痘,是真的吗?

一大早起床照镜子时,若发现一颗痘痘悄悄地冒出来了,这一整天的心情大概都不会好到哪里去:

好烦人的痘痘!

好想挤!

啊!不行,不能挤,挤了有痘印!

可是好难受!到底怎么办?

有了痘痘,看起来难受,摸起来想挤,挤了又怕留痘印,这一类系列心理活动大概在每个长过痘痘的女生心里都无数次上演过。

  

2块钱的红霉素软膏能祛痘?这是真的,不过有一个适用范围

网上关于祛痘、抗痘的小妙招也是层出不穷,其中,号称史上最便宜的方法一直被各路人士鼓吹,那就是使用2块钱一只的红霉素软膏祛痘!

这么便宜的药膏真的可以祛痘么?不少人心里打出了问号。皮肤科主治医师表示,是真的,但是要看痘痘的轻重程度。

高医生说到,痘痘即痤疮,其发病主要涉及四个致病因素,包括毛囊角化过度、皮脂分泌增多、毛囊内痤疮丙酸杆菌和一些皮肤炎症,此外,遗传和饮食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痘痘的发生,比如雄激素就是通过刺激皮脂腺的生长和分泌功能,从而促进痤疮的发生。

2块钱的红霉素软膏能祛痘?这是真的,不过有一个适用范围

而痤疮又分为轻度痤疮和中重度痤疮,它们的治疗方案都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外用抗生素是可以减少定植在皮肤的痤疮丙酸杆菌数量,从而减轻痤疮的炎症反应。

“我们最常用的外用抗菌药物包括过氧苯甲酰、克林霉素、夫西地酸和红霉素,使用红霉素软膏的确可以祛痘,但这个方法只适合轻度痤疮,如果痤疮较重的,还是建议到皮肤科就诊。”高医生说。

2019-07-12 09:00:00浏览24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朱欣佚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三甲
严重睡眠障碍是什么导致的
严重睡眠障碍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包括非疾病因素如不良生活方式、心理压力等,以及疾病因素如睡眠呼吸暂停低通综合征、不安腿综合征、抑郁症等。对于严重睡眠障碍患者,首先要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规律作息,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减轻心理压力。一、非疾病因素:1、不良生活方式:长期昼夜颠倒,如经常熬夜或跨时区旅行,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导致睡眠节律紊乱,进而引发严重睡眠障碍。过度摄入咖啡因、尼古丁或酒精等刺激性物质,也会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干扰睡眠。2、心理压力:工作上的繁重任务、学习的压力、家庭关系不和谐以及经济困难等都可能给人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这些压力会使大脑处于紧张状态,即使在休息时也难以放松,从而引发失眠、多梦等严重睡眠障碍问题。二、疾病因素:1、睡眠呼吸暂停低通综合征:这是一种睡眠中反复出现呼吸暂停或呼吸变浅的疾病,常见于肥胖者。由于睡眠时上呼吸道狭窄或阻塞,导致呼吸不畅,大脑会因缺氧而频繁觉醒,从而出现严重的睡眠中断和睡眠质量下降。2、不安腿综合征:患者在休息或睡眠时,腿部会出现难以忍受的不适感,如酸胀、疼痛、瘙痒等,迫使患者不停地活动腿部以缓解症状,从而干扰睡眠。3、抑郁症:抑郁症患者常伴有睡眠障碍,表现为入睡困难、早醒、睡眠浅等。这是由于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多巴胺等失衡,影响了睡眠调节中枢。如果怀疑有疾病因素导致睡眠障碍,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同时,患者要积极配合治疗,保持乐观的心态,这有助于改善睡眠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朱欣佚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三甲
睡眠障碍入睡困难吃什么药
睡眠障碍的患者通常可以遵医嘱口服艾司唑仑片、佐匹克隆片、米氮平片等药物。1、艾司唑仑片:属于苯二氮?类药物,能有效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增强γ-氨基丁酸(GABA)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功能,发挥显著的镇静催眠效果。但长期服用艾司唑仑可能会使身体产生耐受性,导致药效逐渐降低,并且存在一定的依赖性风险。若突然停药,容易引发戒断反应,如出现失眠症状的反跳、焦虑不安、震颤等不良反应。2、佐匹克隆片:该药物是非苯二氮?类药物的典型代表。同样作用于GABA受体,但相较于苯二氮?类药物,对受体的选择性更高。与传统的苯二氮?类药物相比,佐匹克隆的宿醉效应相对较轻,对患者次日的精神状态影响较小。然而,在使用过程中,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口苦、口干等不适症状,不过这些不良反应大多相对轻微,在可耐受范围内。3、米氮平片:是一种抗抑郁药物,但对睡眠障碍尤其是因抑郁、焦虑情绪引发的入睡困难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增强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神经传递,不仅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还能显著促进睡眠,提高睡眠质量。但该药物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较为突出的是可能会导致患者体重增加,这对于一些对体重较为在意的患者可能是个困扰。对于睡眠障碍入睡困难的患者,建议先前往医院,接受专业医生全面的评估和诊断,严格遵医嘱用药。如果在用药过程中出现任何不适症状或者睡眠问题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应及时就医。
朱欣佚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三甲
睡眠障碍怎样治疗调理,吃什么食物好呢
睡眠障碍通常可采取心理调适、生活习惯调整、环境优化、药物治疗等来治疗,此类患者可选择牛奶、香蕉、坚果等。一、睡眠障碍的治疗调理:心理调适:对于由心理因素引起的睡眠障碍,如焦虑、抑郁等,进行心理调适至关重要。可以通过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等方式,帮助患者缓解压力,调整心态,从而改善睡眠。此外,学会放松技巧,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也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促进睡眠。生活习惯调整:保持规律的生活习惯对治疗睡眠障碍至关重要。应建立固定的睡眠和起床时间,避免熬夜和白天长时间午睡。同时,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改善睡眠,但应避免在睡前进行剧烈运动,以免影响睡眠。环境优化:创造一个舒适、安静的睡眠环境也是治疗睡眠障碍的重要一环。应确保卧室通风良好,温度适宜,床铺舒适。此外,减少噪音和光线干扰,如使用遮光窗帘、耳塞等,也有助于提升睡眠质量。药物治疗:在必要时,可以遵医嘱使用药物治疗睡眠障碍。例如,对于入睡困难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短效苯二氮?类药物,如艾司唑仑;对于早醒的患者,可以选用长效苯二氮?类药物,如地西泮。但药物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滥用和依赖。二、睡眠障碍患者的饮食调理:牛奶:牛奶是富含色氨酸的佳品,色氨酸是合成褪黑素的重要原料,褪黑素则有助于调节人体的睡眠周期。此外,牛奶中的钙和维生素D也有助于放松身心,减轻焦虑情绪,从而有助于睡眠。因此,睡眠障碍患者可在睡前适量饮用温牛奶,以改善睡眠质量。香蕉:香蕉不仅口感香甜,还是富含色氨酸和钾、镁等矿物质的水果。睡眠障碍患者可将香蕉作为日常水果之一,适量食用,以辅助改善睡眠。坚果:坚果类食物如杏仁、核桃等,富含镁、锌、硒等矿物质以及不饱和脂肪酸。同时,坚果中的蛋白质和维生素E等营养成分,也能为身体提供所需的能量和营养,保持身体健康,进而促进睡眠。因此,睡眠障碍患者可适量食用坚果,作为日常零食或加餐选择。对于睡眠障碍患者而言,综合治疗调理和饮食调整是改善睡眠的关键。如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帮助。同时,家属应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和支持,共同创造一个有利于睡眠的环境和氛围。
朱欣佚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三甲
睡眠障碍应该挂什么科室,治疗睡眠用那些药
睡眠障碍应挂神经内科、精神科、呼吸内科等科室进行治疗,常用药物包括甲钴胺片、氯硝西泮片、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等。针对不同类型的睡眠障碍,选择合适的科室和药物至关重要。一、科室选择:神经内科:神经内科是处理大脑、脊髓及周围神经系统疾病的科室。若睡眠障碍由神经系统问题引起,如帕金森病、癫痫等导致的睡眠异常,应前往神经内科就诊。神经内科医生会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明确睡眠障碍的神经学病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精神科:精神科主要处理精神心理问题。若睡眠障碍由精神因素引起,如焦虑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这些疾病会直接影响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进而干扰睡眠。精神科医生会进行心理评估,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或二者结合的方式,帮助患者缓解精神压力,改善睡眠质量。呼吸内科:呼吸内科处理与呼吸系统相关的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睡眠障碍中的一种常见情况,表现为睡眠中反复出现呼吸暂停,导致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严重影响睡眠质量。呼吸内科医生会通过多导睡眠图等检查手段,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等。二、药物治疗机制:甲钴胺片:甲钴胺片是一种营养神经的药物,适用于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睡眠障碍。它通过促进神经细胞内核酸、蛋白质和磷脂的合成,修复受损的神经细胞,从而改善神经功能,调节睡眠。氯硝西泮片:氯硝西泮片属于苯二氮卓类药物,具有镇静催眠、抗焦虑、抗惊厥等作用。其通过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苯二氮卓受体结合,增强γ-氨基丁酸(GABA)的抑制作用,降低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诱导睡眠,缓解睡眠障碍。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是一种抗抑郁药物,适用于由抑郁情绪引起的睡眠障碍。此药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对5-羟色胺的再摄取,提高突触间隙5-羟色胺的浓度,从而改善抑郁情绪,缓解睡眠障碍。在使用药物治疗睡眠障碍时,应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服药,避免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同时,应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嗜睡、头晕、乏力等,如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此外,睡眠障碍的治疗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病因、病情严重程度、年龄、身体状况等,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应注意调整生活方式,如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睡前过度兴奋、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等,以辅助改善睡眠质量。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