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花斑癣的诊治

  花斑癣(Tinea versicolor) 俗称汗斑,是由糠批马拉色菌感染表皮角质层引起的一种浅表真菌病。本病遍布世界各地,常见于相对湿度较高的热带和温带地区。

  临床表现

  初起损害为围绕毛孔的圆形点状斑疹,以后逐渐增至甲盖大小,边缘清楚,邻近损在可相互融合成不规则大片形,而周围又有新的斑疹出现。表面附有少量极易剥离的糠秕样鳞屑,灰色、褐色至黄棕色不等,有时多种颜色共存,状如花斑。时间较久的呈浅色斑。皮疹无炎性反应,偶有轻度瘙痒感,皮损好发生于胸背部,也可累及颈、面、腋、腹、肩及上臂等处,一般以青壮年男性多见。病程慢性,冬季皮疹减少或消失,但夏天又可复发。

  分类

  根据皮疹形态可分4型。

  1.花斑型 初起呈淡褐色,表面发亮,以后出现色素减退。由于新旧皮损混在一起,而呈花斑状。

  2.毛囊型 损害沿毛囊分面,似毛囊性丘疹或斑片,鳞屑极薄。

  3.白斑型 除去鳞屑或痊愈后,遗留色素暂时减退。此型预示本病处于缓解阶段。

  4.斑片型 此型损害较少,一片或数片,表面鳞屑较厚,色泽较深。

  诊断

  1.根据其临床表现,皮屑以10%氢氧化钾液直接涂片找到弯曲或弧形的糠秕酵母菌丝或圆形孢子,即可诊断。

  2.本病需与白癜风鉴别,后者主要为成片皮肤色素缺失丽呈白色,其边缘可有色素沉着,一般无脱屑,无痒感,也无出汗过多后加重等。还应注意与贫血痣、玫瑰糠疹、红癣等鉴别。

  治疗

  1.现代医学主要采用些激素类软膏外用治疗或用溶液冲洗。

        花斑癣的外治法

  用密陀僧散直接外扑,也可用醋调搽或用生姜切片蘸之外擦。 用10%土槿皮酊、5%~10%冰醋酸溶液或食用白醋及其他低浓度的癣药水外搽。 先搽以20%~40%硫代硫酸钠溶液,待干后再搽4%盐酸溶液。

  以上方法每日用药2-3次,连续用药4-6周。治疗期间内衣裤和被单等床上用品应该经常煮沸消毒。

  通常使用3%的克霉唑霜,或达克宁霜涂搽患处。涂搽前应先洗澡,最好用丝瓜瓤轻轻擦去鳞屑,然后再涂药。

  2.中医药浴对预防花斑癣有很好的效果,常用的有艾叶浴、薄荷浴、菊花浴、青蒿浴、食醋浴、盐水浴等,方法非常简单,就是用上述中药熬水洗澡,每周一次即可。

  更多精彩内容 请点击39皮肤病频道

(实习编辑:陈俊琦)

2008-09-24 01:16:00浏览37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李慧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3岁小孩流鼻涕、咳嗽吃什么药好
3岁小孩出现流鼻涕和咳嗽的症状时,用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小儿氨酚烷胺颗粒、氨溴特罗口服溶液等药物,治疗效果相对较好。 1.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 首先,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主要成分有对乙酰氨基酚、马来酸氯苯那敏和人工牛黄。该药适用于缓解儿童普通感冒及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头痛发热、喷嚏流涕、鼻塞咽痛等症状。 2.小儿氨酚烷胺颗粒 其次,小儿氨酚烷胺颗粒属于解热镇痛药物,成分主要有对乙酰氨基酚、金刚烷胺、人工牛黄、马来酸氯苯那敏等。对乙酰氨基酚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起到解热镇痛的作用。金刚烷胺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人工牛黄有解热镇静的作用,马来酸氯苯那敏能减轻流涕、鼻塞的症状。 3.氨溴特罗口服溶液 最后,氨溴特罗口服溶液主要用于治疗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咳嗽、喘息、排痰困难等问题。该药主要含有氨溴索和克仑特罗两种成分,前者有助于稀释痰液,后者有助于松弛气道平滑肌。 上述药物的使用,务必在医生指导和成人监护下进行。同时,过敏体质的小孩需要慎用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和小儿氨酚烷胺颗粒,而患有支气管哮喘的小孩也需要慎用氨溴特罗口服溶液。
吴鹏波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小孩子肚子疼,又发烧又呕吐是怎么回事
肚子疼即腹痛、发烧即发热,小孩子出现腹痛、发热、呕吐的症状,多考虑与急性胃肠炎、食物中毒、胃肠型感冒等原因有关。1.急性胃肠炎首先,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沙门菌等病原体感染,可能会引发急性胃肠炎,导致患儿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头痛发热等症状。建议家长及时给患儿补充水分,并遵医嘱给患儿使用诺氟沙星、洛哌丁胺、口服补液盐等药物进行治疗。2.食物中毒其次,误食不洁食物或变质食物,也可能会引起致病菌或毒素侵入体内,从而导致小孩子出现上吐下泻、发热无力、腹痛腹胀等不适症状。建议患儿立即停止进食,并按照医生建议通过催吐、导泻等方式进行治疗。3.胃肠型感冒最后,如果患儿近期存在受凉、淋雨等情况,还可能会因机体免疫力下降导致胃肠型感冒。该病主要与病毒感染有关,患儿除了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发热等消化系统症状外,还可能出现鼻塞流涕、头痛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家长可遵医嘱给患儿使用尼美舒利、伪麻黄碱、蒙脱石散等药物进行治疗。此外,患儿恢复期间还应注意卧床休息、清淡饮食,并做好保暖措施,避免身体受凉加重原有症状。同时,针对发热的症状,建议家长先通过温水擦拭、贴退热贴等物理降温的方式,给患儿进行退热治疗。体温上升到38.5℃及以上时,再遵医嘱使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退热。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