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什么是热接触性荨麻疹?

  [流行病学]

  本病极少见,自Duke的第一例报告后仅有20余例报告。本病好发于成年人,女性多见。Champion报告2310例麻疹中有本病4例,占0.2%。

  [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病因

  MiChaelsson和Ros报告在3个家族中有9名患者,认为本病是一自身显性遗传疾病。本病夏季多见,刺激因素可以是温水、火、火炉、阳光、散热器、热饮料和食物等。但有些患者不是对上述每一个热刺激都起反应。

  (二)发病机制

  1.与IgE和过敏的关系

  虽然患者中过敏性疾病发生率高,但不能证明本病与过敏性有肯定的关。患者血清中IgE不升高,将患者血清注射到正常人皮肤内不产生风团。患者血清中未发现有特异性IgE抗体和其他抗体。从发病机制上本病可分I和II型。

  2.与组胺和补体的关系

  I型热接触性荨麻疹与肥大细胞和组胺有关:I型中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叁与其发病,它们能释放介质且没有补体改变。家族性热接触性荨麻疹中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血清组胺水平升高。发现患者上臂加热后,回流的静脉血中组胺水平增高,比激发试验前组胺浓度高10-15倍。高峰5-15分钟时,至60分钟时有轻度升高。另外,还有非组胺的平滑肌收缩活性介质(SMoothmusclecontractingactivity)。Atkins等还发现,合并嗜中性化学趋化因子不升高。系统和局部应用抗组胺药能抑制该型风团产生。本病中总补体和分补体无改变。

  Ⅱ热接触性荨麻疹与补体有关:该型荨麻疹血总补体水平降低,C3降低,B因子消失,C4、C5正常。补体活化经过旁路途径。也有报告C3、C4、C1降低,补体活化通过经典途径。本病形成机制可能是热引起患者血或组织产生新的分子或使分子发生改变,进一步激活补体形成过敏毒素,引起皮肤水肿

  [临床症状]

  (一)皮肤症状

  皮肤受热后,刺激温度在38-56℃时,3—5分钟后就在皮肤上发生风团,少数患者发生在5—10分钟内。DuKe报告本病第一例患者有家族史,风团发生在60—90分钟后。风团限于热接触部位,初为小风团,可以融合。有的学者报告,患者为幼儿期发病,受热后风团在2小时后发生,4—6小时最明,持续12小时,被动转移试验阴性,被称为迟发性家族性局部性热接触性荨麻疹。有些患者在风团周围有2-3cm宽的红斑。皮损一般持续1小时,偶见持续6-10小时,难治疗的患者可持续24小时,甚至到3。皮损伴剧痒或有烧灼感。食热的食物后舌有麻木和刺激。

  (二)全身症状

  皮损泛发时有疲乏、眩晕头痛、面部潮红、恶心、腹泻腹痛等症状。

  合并疾病:42%的患者有异位素质,多数患过敏性鼻炎,可同时患皮肤划痕症、寒冷性荨麻疹、日光性荨麻疹。

  [实验室检查]

  各种免疫学检查除了1例中发现IgM和IgE升高外,其余均为正常。

  [病理]

  在真皮上部和毛囊周围有水肿及单一核细胞浸润,合并毛细血管扩张和内皮细胞肿胀。肥大细胞数正常但有脱颗粒。免疫荧光检查血管周围有纤维蛋白和补体沉积。电镜观察肥大细胞有脱颗粒现象。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1.皮肤局部受热后产生风团。

  2.将患者前臂浸在放有温水的容器中,水温在38-41℃之间,亦可用56℃,2—5分钟内局部会产生风团,少数患者在2-4小时后发生风团。

  (二)鉴别诊断

  1.胆碱能性荨麻疹躯干和四肢近端发生瘙痒性小风团,皮损分布广泛散在,常在体温上升、情绪激动和剧烈运动后发生。

  2.局限性冷反射性荨麻疹在冷接触部位的周围皮肤有小而迅速消退的风团,在冷接触部位没有风团。

  3.接触性荨麻疹皮肤接触物质后在接触部位发生风团,急性时类似接触性皮炎,慢性时类似湿疹。接触物是指物理因素(冷、热、光、水等)以外的物质。

  [病程和预后]

  慢性经过,可持续多年。

  [治疗]

  H:受体拮抗药治疗有效。

  [预防]

  用逐渐增加水温洗澡的方法降低机体对热的敏感性。

(实习编辑:陈雪梅)

2008-08-14 01:09:00浏览85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余亚会主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三甲
RET突变靶向药物有哪些
RET突变靶向药物通常有盐酸安罗替尼胶囊、甲磺酸阿美替尼片、盐酸克唑替尼胶囊、盐酸厄洛替尼片、马来酸阿法替尼片等,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1、盐酸安罗替尼胶囊盐酸安罗替尼胶囊是一种抗肿瘤的药物,主要成分是盐酸安罗替尼,可以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含铂化疗后出现进展或复发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2、甲磺酸阿美替尼片甲磺酸阿美替尼片也属于一种靶向药物,能够起到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晚期肾细胞癌、非小细胞肺癌等疾病引起的不适症状。3、盐酸克唑替尼胶囊盐酸克唑替尼胶囊是一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一般用来抑制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从而达到消除肿瘤的效果,通常也可以用来改善癌症患者出现的无法手术切削除的局限性病灶的情况。4、盐酸厄洛替尼片盐酸厄洛替尼片主要是通过抑制EGFR活化,从而达到抗肿瘤的目的,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等疾病。5、马来酸阿法替尼片马来酸阿法替尼片是针对于RET基因突变的一种口服靶向药,能有效阻断这部分信号传导,适用于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进展期放射治疗失败的一种潜在选择。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注意平时的饮食健康,尽量吃清淡类的食物,也可以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但是不建议吃辣椒等刺激性的食物,也不可以吃生冷寒凉类的食物。
谢绚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三甲
肺癌口服靶向药物引起间质性肺疾病的高危因素有哪些
肺癌口服靶向药物引起间质性肺疾病的高危因素,主要包括药物不良反应、肺部感染、免疫力下降、吸烟、年龄较大等。1、药物不良反应肺癌患者通常需要遵医嘱服用靶向药物进行治疗,能够达到比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部分患者吃了以后可能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比如咳嗽、气短等。如果患者的症状比较严重,则需要及时停止用药,以免给身体带来严重的损伤。2、肺部感染上述情况可能会导致肺部功能受到损伤,容易增加感染的风险,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头孢克肟颗粒、阿莫西林颗粒等抗生素类的药物进行治疗,从而抑制炎症反应。3、免疫力下降上述情况可能会导致患者的免疫力有所下降,此时更容易诱发肺炎等疾病,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胸腺肽肠溶片、匹多莫德口服液等药物进行治疗,能够增强免疫力。4、吸烟如果患者平时长期大量吸烟,可能会导致肺部组织受到损伤,也会增加患有间质性肺疾病的概率。建议患者需要及时戒烟,还需要多注意休息,避免做劳累或剧烈的运动。5、年龄较大随着个人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各个器官会逐渐衰退,肺部功能也会逐渐减弱。在该过程中服用靶向药物可能会加重对肺部的损伤,也容易出现咳喘等症状。因此患者要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以私自盲目服用药物。也可以通过吸氧的方式进行处理。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还要注意平时的饮食健康,尽量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也可以多吃润肺的食物,对身体有一定的好处。同时患者还要注意休息,避免熬夜。如果在治疗期间出现其他不适症状或症状加重,患者应及时就医治疗,避免耽误病情。
经芳艳主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直肠癌三期需要用靶向药物进行治疗吗
直肠癌三期一般是否需要用靶向药物进行治疗,还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直肠癌三期的治疗方案通常是手术联合化疗,在一些情况下可能会需要使用靶向药物。 对于靶向药物,目前用于治疗直肠癌的主要药物是抗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单克隆抗体,如西妥昔单抗和帕妥珠单抗。这些药物通过结合抗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并阻断其信号通路,可以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但是,一些临床研究发现,如果是KRAS基因突变阳性,则靶向药物可能不太有效,因此通常不需要使用靶向药物。但如果是KRAS基因突变阴性,可能需要使用靶向药物进行治疗。 除了抗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以外,一些直肠癌患者还可能需要考虑使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如贝伐珠单抗。这些药物可以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的形成和生长来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但是,使用靶向药物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其可能的副作用和费用等因素。靶向药物可能会增加感染、出血等副作用的风险,并且其费用较高,可能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因此,直肠癌三期患者是否需要使用靶向药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包括病情、基因突变状态、治疗方案和药物副作用等多个因素。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