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别让5大坏习惯助长色斑上脸

顾昕 传染病与皮肤病 副主任医师
常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门诊部 一级丙等

  坏习惯1:偏爱大浓妆

  有些妆品含有金属成分,而化学成分具有吸光的作用。长期使用含铅、汞等化学金属成分多或者是添加香料的化妆品,很容易引起皮肤出现色斑。肌肤长时间被浓厚的化妆品覆盖,得不到很好的呼吸,加上卸妆不干净,化妆品中的色素残留或渗入皮肤,都会引起色素积聚

  女神这样做:日常出行化淡妆,如果一定要浓妆则选择彩妆品很关键,不要选择劣质没有商标的彩妆品。爱化大浓妆的MM适宜选择卸妆油,因为卸妆油是采用“以油溶油”的原理设计的,可轻易与脸上的彩妆油污融合,再通过以水乳化的方式,彻底溶解彩妆从而去除顽固彩妆。

别让5大坏习惯助长色斑上脸

  而爱化淡妆和肌肤敏感的MM则适宜使用卸妆液、卸妆乳来卸妆。另外特别注意的是卸妆一定要用专业的卸妆产品,彻底清洁肌肤以防伤害脆弱肌肤和色斑的堆积。

  坏习惯2:过度美白

  所谓一白遮百丑,但是,过分美白会伤害到我们的皮肤,增加长色斑的机会。有些MM为了美白会频繁地做去角质或者果酸换肤,以为这样会让皮肤更加嫩白。实际上做得太频繁,皮肤对光就越敏感,太阳一晒马上就会起红疹,出现色素沉淀反而更加严重。

  女神这样做:美白要有度,不恰当的保养方法对皮肤损伤很大。所以,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皮肤的保养要点,针对肤质选择面膜产品,适量地使用美白面膜,一周3次,不要妄想口吃成个胖子

  坏习惯3:不注重防晒

  皮肤产生皱纹和斑点大部分都是因为光老化引起的,夏季阳光猛烈,紫外线的照射会激活黑色素母细胞,形成酪氨酸酶,随着新细胞的不断更新推移到肌肤表面,久而久之色素沉淀就会形成斑点。

  女神这样做:外出一定要带上遮阳伞、帽子之外,也一定要做好皮肤的防晒保养工作。最好选择物理性的防晒霜,注意防晒指数不能太低,并适时补搽。

  坏习惯4:保护清洁措施不到位

  生活中的很多洗涤用品都会伤害皮肤,比如,洗衣粉、洗洁精、洁厕液、漂白剂,这些清洁剂中都含有碱、脂肪酸两种化学成分。在消灭了污渍的同时也损伤了皮肤,斑点就会悄悄地爬到脸上。

  女神这样做:要想皮肤好,一定要毛孔通透才能排出污垢和吸收新的营养,选择洗面乳很重要,既要洗得干净又不能过度清洁。另外,做家务时一定要戴上橡皮手套来隔离化学成分,不然干净的肌肤会被含有化学成分的手沾污哦~

  另外,出门在外遇到多雾天气尽量带着保护面罩,回家一定要及早洗脸,做完家务活后也要用洁面乳清洁肌肤,以防粉尘污迹堵塞毛孔。

  坏习惯5:不爱运动,不给身体排毒

  年纪大的人会更容易出现色斑和肤色暗沉的问题,这是因为皮肤是身体最大的器官,皮肤上的细胞有呼吸和排泄的功能,可以帮助排出体内毒素。但是随着年纪增加,身体的循环代谢减缓便会有色斑沉淀下来。而运动出汗就是很好的排毒过程,适量的运动可以让身体的毒素随着汗水排出来,让皮肤更加紧实有弹性。

  女神这样做:

  1、运动排毒:运动是最好的美容产品,可以学习一些简单的办公室瑜伽,午休时间可以在办公椅上做做运动。最好去健身房,跑跑步或做一节有氧运动,做个健康的白富美。

  2、配合护肤品按摩排毒:在临睡前,记得给肌肤补充滋润又营养的优质面霜。肌肤状态不好,也可以用多些面霜作为特殊的睡眠面膜,或者作出按摩霜来配合按摩手法进行排毒养颜。而晚霜通常含有较多的滋润成分,质地都比较丰盈,充分按摩对皮肤很有好处。

2015-04-07 02:11:17浏览63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脸上有黄褐斑治疗方法有哪些
脸上有黄褐斑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外用药物治疗、口服药物治疗、激光治疗、化学剥脱治疗等。黄褐斑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好防晒措施,避免紫外线照射,这是预防和治疗黄褐斑的重要环节,可使用遮阳伞、遮阳帽、防晒霜等。1、外用药物治疗:氢醌乳膏是常用药物,它能通过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减少黑色素的合成,从而减轻黄褐斑的颜色。维A酸类药物也有应用,可调节表皮细胞的分化、减少黑色素沉积,还能改善皮肤的纹理和色泽。2、口服药物治疗:口服药物方面,维生素C和维生素E可联合使用,通过抗氧化作用,减少自由基对黑素细胞的损伤,抑制黑色素合成。氨甲环酸也常被用于黄褐斑治疗,能通过抑制纤溶酶原激活物,减少纤溶酶对黑素细胞的刺激,从而达到祛斑效果。3、激光治疗:激光治疗黄褐斑利用的是光热作用原理。如调Q激光,可产生高能量的激光光束,精准地作用于皮肤中的色素颗粒,将其击碎成细小颗粒,然后被人体的巨噬细胞吞噬代谢掉。强脉冲光治疗则可以作用于皮肤中的多种色素成分,对黄褐斑的色素沉着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同时,还能同时改善皮肤的其他问题,如毛细血管扩张等。4、化学剥脱治疗:该方法是使用化学药物促使表皮角质层脱落,加速表皮细胞的更新,减少色素沉着。常用的化学药物如果酸,可降低角质细胞间的黏着性,使堆积在皮肤表面的角质层细胞脱落,促进皮肤新陈代谢,同时还能抑制黑素细胞的活性。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用药、复诊。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更换治疗方法,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面部黄褐斑治疗方法有哪些
面部黄褐斑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等。面部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面部对称性褐色斑片,常见于中老年女性。通过综合管理,可以有效改善色素沉着并预防复发。1、生活方式调整:生活方式对黄褐斑的预防和恢复有重要作用。建议外出时使用遮阳伞、宽檐帽等物理防晒用品,即使在阴天或冬天也应适当避光,以减少紫外线暴露。同时,日常饮食中应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和E的食物,如西红柿、猕猴桃、坚果等,这些食物有助于减少黑色素的形成和沉积。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压力过大等不良因素,对改善黄褐斑也有积极作用。2、药物治疗:面部黄褐斑患者可遵医嘱使用药物进行治疗,包括外用药物和口服药物。外用药物常用氢醌、壬二酸等,通过抑制黑色素生成或促进表皮更新改善色素沉着;口服药物包括维生素C、谷胱甘肽和氨甲环酸等,通过抗氧化或抑制黑色素合成发挥作用。3、物理治疗:若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黄褐斑面积较大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考虑物理治疗,常用方法包括激光治疗、强脉冲光和化学剥脱。激光治疗通过选择性光热作用破坏黑色素,强脉冲光利用宽谱光改善色素沉着,化学剥脱通过去除表皮色素促进皮肤更新。物理治疗需多次进行,可能出现暂时性皮肤反应或色素改变。建议患者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治疗过程中需耐心配合,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防晒措施,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复发风险。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黄褐斑的消除方法都有什么
黄褐斑的消除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面部对称性褐色斑片,常见于中老年女性。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包括外用和口服药物。外用药物常用氢醌、壬二酸,通过抑制黑色素生成或促进表皮更新改善色素沉着。口服药物包括维生素C、氨甲环酸等,通过抗氧化或抑制黑色素合成发挥作用。药物治疗适用于轻中度黄褐斑,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长期滥用导致皮肤刺激或副作用。2、物理治疗:物理治疗需要由专业医生操作,是黄褐斑的常用辅助方法,包括激光治疗、强脉冲光和化学剥脱。激光治疗通过选择性光热作用破坏黑色素,强脉冲光利用宽谱光改善色素沉着,化学剥脱通过去除表皮色素促进皮肤更新。3、生活方式调整:生活方式对黄褐斑的预防和恢复有重要作用。应做好防晒工作,外出时可佩戴遮阳帽或打遮阳伞,减少紫外线暴露。其次,应减少化妆品使用,避免刺激性护肤品。同时,应注意保持良好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此外 ,均衡饮食,增加富含维生素C和E的食物如柑橘类、坚果等,有助于皮肤健康。黄褐斑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种方法,建议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尝试未经验证的方式消除黄褐斑,以免引起更加严重的皮肤问题。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治疗。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黄褐斑自己会消失吗
黄褐斑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能会自己消失,如因怀孕、服用避孕药或外部刺激等因素引发的,在相关因素消除后有自行消退的可能;但若是遗传因素导致,或黑素颗粒已扩散至真皮层等情况,往往很难自行消失。部分情况下黄褐斑确实存在自行消退的可能。比如因怀孕、服用避孕药等特殊情况引起的黄褐斑,在妊娠结束后,随着体内激素水平逐渐恢复正常,或者停止服用避孕药一段时间后,身体的内分泌环境得到调整,黄褐斑有可能逐渐变淡甚至完全消失。此外,如果黄褐斑是由于短期内使用了某些刺激性的化妆品或护肤品,或者受到强烈紫外线照射等外部因素导致的,在停止使用相关产品,做好防晒措施并给予皮肤一定的修复时间后,皮肤的自我修复机制有可能发挥作用,使得黄褐斑逐渐淡化直至消失。然而,对于一些遗传因素导致的黄褐斑,由于基因的影响,黑素细胞的功能异常是持续性的,很难通过身体自身的调节来恢复正常,因此黄褐斑往往会持续存在,甚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加重。而且,随着黄褐斑存在时间的延长,黑素颗粒不仅会沉积在皮肤的表皮层,还可能逐渐向真皮层扩散,进一步增加了消退的难度。对于黄褐斑患者,日常要做好防晒措施,这是预防和治疗黄褐斑的基础,可使用遮阳伞、太阳帽、防晒霜等,避免皮肤受到紫外线的直接照射,减少黑素细胞的刺激。如果黄褐斑较为严重或长时间不消退,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