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恼人色斑是怎么形成的? 3种色斑去除方法各不同

顾昕 传染病与皮肤病 副主任医师
常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门诊部 一级丙等

  色斑,是指和周围颜色不同的斑点。色斑是由于皮肤黑色素的增加而形成的一种常见面部呈褐色或黑色素沉着性、损容性的皮肤疾病,多发于面颊和前额部位,日晒后加重,多见于女性,与妊娠 ,长期口服避孕药的月经紊乱有关,属于中医的黛黑斑、肝斑。色斑的形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它与年龄、内分泌、情绪、失眠、药物、激素、阳光、风吹、身体及皮肤不健康等很多因素有关。只有了解这方面的知识,重视自己、爱护自己,色斑才会远离你。

青年 女 护肤 美容 <a href=保湿 补水 化妆棉 敷脸_33291709_xxl" />

(色斑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色斑形成原因逐个数

  1.内分泌失调

  内分泌失调是女性产生色斑的一个重要原因,色素代谢与身体内分泌有很大关系,如女性出现肝胆代谢功能不良、肠胃功能失调或者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情况时,皮肤就会比较黑;有的女性由于卵巢功能失调生理周期紊乱,会出现面部色素沉着;在妊娠期,体内激素水平的改变,也会刺激黑色素的分泌。另外,内分泌不稳定时通常引起情绪不稳定,也会间接引起色斑形成。

  2.不良生活习惯

  压力、偏食、睡眠不足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令黑色素增加。所以睡眠时间不稳定的人,皮肤的代谢率也不佳,会影响黑色素颗粒的产生。

  3.遗传因素

  常染色体遗传是雀斑主要成因。多从5岁左右儿童开始,女性居多,春夏重,秋冬轻。淡褐色至黄褐色针尖到米粒大小的斑点,对称分布在面部。

  4.疾病因素

  内脏功能障碍,如红斑狼疮慢性酒精中毒等疾病会在面部形成色斑;患上慢性胃肠疾病、结核,脸上会出现黄褐斑;肝功能不全者,营养分解不完全,皮肤无法排出毒素,促使血液中雌激素的含量增加,进而刺激黑色素细胞形成增多。

  5.紫外线照射

  日光中的紫外线照射是色斑形成的重要原因,这也是夏季需要防晒的原因所在。当皮肤接受过多日光照射时,表皮就会产生更多的黑素颗粒,后者可以吸收紫外线,保护人体免受伤害。大家晒太阳后皮肤会变黑就是这个道理。而且,紫外线的照射会引起黄褐斑,普通雀斑颜色加深。

  不同色斑应对方法不同

  色斑总体可分为黑斑、雀斑、晒斑三种类型,不同类型的色斑形成的原因和应对的方法都不同。

  黑斑:保湿淡斑

  黑斑又称蝴蝶斑,多半集中于两颊,看起来就像是一只展翅的蝴蝶。黑斑的形成有多重因素。长期过度的紫外线照射,皮肤的老化发炎,或长期长痘痘、湿疹,都会刺激皮肤底层黑色细胞的繁衍,产生过多的黑色素,最终形成黑斑。

  雀斑:防晒按摩

  雀斑,通常分布在日光容易照射到的区域。如眼周、双颊、额头、鼻梁处。雀斑形成原因一般是遗传造成的,常在5岁左右出现。皮肤白的人更容易有雀斑,青春期和夏季日晒后,斑点数目会增加,颜色会加深。

  晒斑:内外兼修

  晒斑即医学上所称的日光性皮炎,也称日光红斑。裸露的皮肤经过暴晒发生红斑、水肿等症状,过后有粉末状脱屑,并出现皮肤色素沉着。晒斑形成原因是由日光或其他光线照射形成,是皮肤对强光照射引起的一种急性损伤性反应,是一种光敏性皮肤病。晒斑呈现椭圆形突起或平滑、呈深棕色的斑块,容易出现在前臂外侧、手背、小腿前侧及脸部,约米粒至五角硬币大小。

2015-02-06 01:45:23浏览63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脸上有黄褐斑治疗方法有哪些
脸上有黄褐斑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外用药物治疗、口服药物治疗、激光治疗、化学剥脱治疗等。黄褐斑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好防晒措施,避免紫外线照射,这是预防和治疗黄褐斑的重要环节,可使用遮阳伞、遮阳帽、防晒霜等。1、外用药物治疗:氢醌乳膏是常用药物,它能通过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减少黑色素的合成,从而减轻黄褐斑的颜色。维A酸类药物也有应用,可调节表皮细胞的分化、减少黑色素沉积,还能改善皮肤的纹理和色泽。2、口服药物治疗:口服药物方面,维生素C和维生素E可联合使用,通过抗氧化作用,减少自由基对黑素细胞的损伤,抑制黑色素合成。氨甲环酸也常被用于黄褐斑治疗,能通过抑制纤溶酶原激活物,减少纤溶酶对黑素细胞的刺激,从而达到祛斑效果。3、激光治疗:激光治疗黄褐斑利用的是光热作用原理。如调Q激光,可产生高能量的激光光束,精准地作用于皮肤中的色素颗粒,将其击碎成细小颗粒,然后被人体的巨噬细胞吞噬代谢掉。强脉冲光治疗则可以作用于皮肤中的多种色素成分,对黄褐斑的色素沉着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同时,还能同时改善皮肤的其他问题,如毛细血管扩张等。4、化学剥脱治疗:该方法是使用化学药物促使表皮角质层脱落,加速表皮细胞的更新,减少色素沉着。常用的化学药物如果酸,可降低角质细胞间的黏着性,使堆积在皮肤表面的角质层细胞脱落,促进皮肤新陈代谢,同时还能抑制黑素细胞的活性。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用药、复诊。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更换治疗方法,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面部黄褐斑治疗方法有哪些
面部黄褐斑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等。面部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面部对称性褐色斑片,常见于中老年女性。通过综合管理,可以有效改善色素沉着并预防复发。1、生活方式调整:生活方式对黄褐斑的预防和恢复有重要作用。建议外出时使用遮阳伞、宽檐帽等物理防晒用品,即使在阴天或冬天也应适当避光,以减少紫外线暴露。同时,日常饮食中应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和E的食物,如西红柿、猕猴桃、坚果等,这些食物有助于减少黑色素的形成和沉积。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压力过大等不良因素,对改善黄褐斑也有积极作用。2、药物治疗:面部黄褐斑患者可遵医嘱使用药物进行治疗,包括外用药物和口服药物。外用药物常用氢醌、壬二酸等,通过抑制黑色素生成或促进表皮更新改善色素沉着;口服药物包括维生素C、谷胱甘肽和氨甲环酸等,通过抗氧化或抑制黑色素合成发挥作用。3、物理治疗:若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黄褐斑面积较大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考虑物理治疗,常用方法包括激光治疗、强脉冲光和化学剥脱。激光治疗通过选择性光热作用破坏黑色素,强脉冲光利用宽谱光改善色素沉着,化学剥脱通过去除表皮色素促进皮肤更新。物理治疗需多次进行,可能出现暂时性皮肤反应或色素改变。建议患者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治疗过程中需耐心配合,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防晒措施,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复发风险。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黄褐斑的消除方法都有什么
黄褐斑的消除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面部对称性褐色斑片,常见于中老年女性。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包括外用和口服药物。外用药物常用氢醌、壬二酸,通过抑制黑色素生成或促进表皮更新改善色素沉着。口服药物包括维生素C、氨甲环酸等,通过抗氧化或抑制黑色素合成发挥作用。药物治疗适用于轻中度黄褐斑,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长期滥用导致皮肤刺激或副作用。2、物理治疗:物理治疗需要由专业医生操作,是黄褐斑的常用辅助方法,包括激光治疗、强脉冲光和化学剥脱。激光治疗通过选择性光热作用破坏黑色素,强脉冲光利用宽谱光改善色素沉着,化学剥脱通过去除表皮色素促进皮肤更新。3、生活方式调整:生活方式对黄褐斑的预防和恢复有重要作用。应做好防晒工作,外出时可佩戴遮阳帽或打遮阳伞,减少紫外线暴露。其次,应减少化妆品使用,避免刺激性护肤品。同时,应注意保持良好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此外 ,均衡饮食,增加富含维生素C和E的食物如柑橘类、坚果等,有助于皮肤健康。黄褐斑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种方法,建议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尝试未经验证的方式消除黄褐斑,以免引起更加严重的皮肤问题。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治疗。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黄褐斑自己会消失吗
黄褐斑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能会自己消失,如因怀孕、服用避孕药或外部刺激等因素引发的,在相关因素消除后有自行消退的可能;但若是遗传因素导致,或黑素颗粒已扩散至真皮层等情况,往往很难自行消失。部分情况下黄褐斑确实存在自行消退的可能。比如因怀孕、服用避孕药等特殊情况引起的黄褐斑,在妊娠结束后,随着体内激素水平逐渐恢复正常,或者停止服用避孕药一段时间后,身体的内分泌环境得到调整,黄褐斑有可能逐渐变淡甚至完全消失。此外,如果黄褐斑是由于短期内使用了某些刺激性的化妆品或护肤品,或者受到强烈紫外线照射等外部因素导致的,在停止使用相关产品,做好防晒措施并给予皮肤一定的修复时间后,皮肤的自我修复机制有可能发挥作用,使得黄褐斑逐渐淡化直至消失。然而,对于一些遗传因素导致的黄褐斑,由于基因的影响,黑素细胞的功能异常是持续性的,很难通过身体自身的调节来恢复正常,因此黄褐斑往往会持续存在,甚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加重。而且,随着黄褐斑存在时间的延长,黑素颗粒不仅会沉积在皮肤的表皮层,还可能逐渐向真皮层扩散,进一步增加了消退的难度。对于黄褐斑患者,日常要做好防晒措施,这是预防和治疗黄褐斑的基础,可使用遮阳伞、太阳帽、防晒霜等,避免皮肤受到紫外线的直接照射,减少黑素细胞的刺激。如果黄褐斑较为严重或长时间不消退,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