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夏季雨水增多易诱发湿疹

包永忠 全科 副主任医师
内蒙古监狱管理局第二医院 一级

  夏季雨水增多易诱发湿疹

  夏季如约而至。这时雨水明显增多,天气也日渐炎热。南方的夏季,天气潮湿,形成了以“湿”和“热”为主的季节性特征。这非常容易引发以湿热为主的各种皮肤病,尤其是湿疹。

  湿疹会引起皮肤糜烂、干燥、结痂等,会出现水疱、渗液、红斑、小丘疹等表征,严重时会造成患处皮肤色素沉着,难以治愈。特别是手部和脸部长湿疹的患者最为痛苦,因为湿疹引起的症状极大地影响了美观。

  另外,得了湿疹会使人瘙痒难耐,无论身体的那个部位患上了湿疹,都会因剧烈的瘙痒给患者带来痛苦,甚至影响其正常的工作、生活,长时间治疗不彻底可以导致精神萎靡,烦躁及精神因素障碍。

  湿疹发病的三因素

  环境因素:很多研究证实环境因素是湿疹患病率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环境包括群体环境与个体环境,人类的群体环境致病因素是指室外大范围的空气、水、土壤、放射源、大面积的致敏花粉植被、大面积的气传致敏菌源等。个体小环境是指个体的生活环境,由于人们的生活约2/3的时间在室内,因此,个体小环境对湿疹的影响更加密切。环境因素的影响主要是指日益增多和复杂的环境性变应原。

  感染因素:某些湿疹与微生物的感染有关。这些微生物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马拉色菌、气源性真菌如交链孢霉、分枝孢霉、点青霉、烟曲霉、镰刀霉、产黄青霉、黑曲霉及黑根霉等。

  饮食因素:人类的食物品种极多,一般可分为植物类、动物类、矿物类,在近代的食物中还经常应用一些化学合成的食物如糖精、醋酸、枸橼酸(柠檬酸)、香精、合成染料等。这些食物可引起食物的变态反应,从而导致湿疹的产生。

  治疗湿疹 需对症下药

  虽然湿疹只是一个比较普通的皮肤病,但它瘙痒得让人无法安心生活和工作,皮肤上也容易留下斑斑点点影响美观。另外,如果患者将皮肤抓破导致感染,就容易引起败血症甚至导致死亡。而且,一般市民患上湿疹后喜欢盲目用药,还有的喜欢用热水烫患处止痒,或者用香皂、肥皂擦洗患处,其实这些做法都不对,反而会使患处皮肤遭受更大刺激。

  目前,许多湿疹患者是由于生活压力大、精神紧张的原因而患病,这就需要这类患者尽量避免外界的各种不良刺激,避免精神紧张和过度劳累,并且要尽量减少苦闷、抑郁、忧虑的情绪,保持阳光的心态。

  从根本上治愈湿疹,饮食调理也非常重要。湿疹患者的饮食宜清淡,忌油腻、辛辣食物。一般来说,湿疹患者应以素食为主,保持大便通畅,排出毒素。

2013-05-21 02:02:34浏览54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方晓茹副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女性吃什么可以抗老抗衰
女性可通过摄入多种食物辅助抗老抗衰,包括猪蹄、蓝莓、胡萝卜、三文鱼、酸奶等。同时,配合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利于身体自我修复和新陈代谢。1、猪蹄:猪蹄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随着年龄增长,女性体内胶原蛋白流失加速,导致皮肤松弛、出现皱纹。补充胶原蛋白能增加皮肤紧致度,让皮肤饱满有弹性,还能保持骨骼、关节健康。猪蹄可通过炖煮等方式烹饪,使胶原蛋白更易吸收。2、蓝莓:蓝莓富含花青素,这是一种强效抗氧化剂,抗氧化能力远超维生素C和维生素E。花青素能保护细胞免受自由基损伤,减少皱纹产生,增强皮肤弹性;还可改善视力,预防眼部疾病,对女性整体健康和抗衰有积极意义。3、胡萝卜:胡萝卜富含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可转化为维生素A。维生素A对维持皮肤细胞正常生长和分化至关重要,能使皮肤光滑细腻,减少粗糙、干燥问题。同时,其对眼睛健康有益,可预防夜盲症等眼部疾病。4、三文鱼:三文鱼富含优质蛋白质和Omega-3脂肪酸。Omega-3脂肪酸具有抗炎特性,可减少体内慢性炎症反应,降低心血管疾病等与衰老相关疾病的发生风险。对大脑和神经系统健康也有积极作用,能改善记忆力,预防认知能力下降。5、酸奶:酸奶富含益生菌,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消化吸收,减少便秘。肠道健康与整体健康紧密相关,良好的肠道功能可减少体内毒素积累,使身体轻松,皮肤健康,从而起到辅助抗老抗衰作用。此外,适度运动可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保持心情舒畅,减少压力和焦虑,这些综合措施协同作用,才能更好实现抗老抗衰目标。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女性哪些时候最容易怀孕
女性在排卵期及其前后几天较容易怀孕。排卵期是女性卵巢排出成熟卵子的阶段,此时卵子在输卵管内等待受精,若有精子进入,二者相遇结合的概率大幅提升,进而形成受精卵,开启受孕过程。从生理周期来看,正常育龄女性的月经周期平均约28天,排卵期通常处于下次月经来潮前14天左右。以28天周期为例,第14天前后即为排卵期,在这期间,卵巢释放出卵子,卵子存活时间大约12-24小时,而精子进入女性生殖道后,一般能存活2-3天。这意味着在排卵前2-3天至排卵后1天内同房,精子有足够时间抵达输卵管与卵子相遇,大大增加受孕几率。若女性月经周期规律,通过推算排卵期,并在此时间段合理安排性生活,备孕成功可能性显著提高。但是一些外在因素可能会影响受孕时机。比如季节变化,春末夏初时,气温适宜、光照充足,人体各项机能相对活跃,包括生殖系统。此时男女双方身体素质较好,精子、卵子质量相对更高,女性排卵也更为规律,受孕几率会有所上升。另外,生活作息稳定、心情舒畅的阶段,女性内分泌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激素水平正常调控排卵,也更利于受孕。相反,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可能干扰排卵,降低受孕可能。对于有备孕需求的女性,建议先记录几个月的月经周期,精准推算排卵期,可结合基础体温测量、观察宫颈黏液变化等方法辅助判断。排卵期前后适当增加同房频率,但要避免过度劳累。还要注意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早睡早起、均衡饮食、适度运动,戒烟戒酒,为受孕创造良好身体条件。若备孕一年以上未成功,夫妻双方应及时就医,排查不孕不育因素。而暂无生育计划的女性,在易孕期务必做好可靠避孕措施,如使用避孕套、口服短效避孕药等,防止意外怀孕。
谭金凤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女性卵巢囊肿有什么危害
女性卵巢囊肿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其危害主要体现在影响生育能力、引发疼痛和不适、导致内分泌紊乱等方面。1、影响生育能力:卵巢囊肿可能阻碍精子、卵子或受精卵的正常运行,从而导致不孕。例如,多囊卵巢综合征会直接影响排卵过程,降低受孕几率。此外,某些类型的卵巢囊肿如黄体囊肿或内膜样囊肿,可能会影响卵巢的正常排卵功能,进而影响生育能力。2、引发疼痛和不适:卵巢囊肿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疼痛和不适。较小的囊肿通常无明显症状,但随着囊肿增大,可能压迫周围组织或器官,导致下腹部坠胀感或隐痛。囊肿扭转或破裂时,可能引发急性腹痛,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此外,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可能引起周期性疼痛,尤其在月经期间加重,影响生活质量。3、导致内分泌紊乱:部分卵巢囊肿可能干扰卵巢的正常内分泌功能,导致激素水平异常。例如,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常伴有卵巢多囊样改变,表现为雄激素水平升高、月经紊乱及代谢异常。功能性囊肿如黄体囊肿可能引起孕激素分泌异常,导致月经周期紊乱或异常子宫出血。内分泌紊乱不仅影响生殖健康,还可能引发痤疮、多毛、体重增加等症状。建议女性定期进行妇科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囊肿并评估其性质。若囊肿引起疼痛、月经紊乱或怀疑恶变,应及时就医,根据医生建议进行针对性治疗。卵巢囊肿的治疗1、观察与监测:对于无症状的小型功能性囊肿,如卵泡囊肿或黄体囊肿,通常可自行消退,无需特殊治疗,但需定期复查超声以监测囊肿变化。2、药物治疗:若囊肿引起轻微症状或与内分泌紊乱相关,可遵医嘱采用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口服避孕药如炔雌醇环丙孕酮片,可调节激素水平,或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如亮丙瑞林,以抑制囊肿生长。3、手术治疗:对于囊肿较大、引起严重症状或怀疑恶变的情况,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手术治疗。常见手术方式包括腹腔镜囊肿切除术和开腹手术,旨在彻底去除囊肿并保留正常卵巢组织。
程梦婕主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中年人营养不良会导致身体出现什么症状
中年人营养不良可能会导致身体出现诸多症状,主要包括身体虚弱易疲劳、皮肤毛发状态变差、消化系统功能紊乱以及精神状态不佳等方面。建议保持均衡的饮食,食物种类应丰富多样,包括谷类、肉类、蛋类、奶类、蔬菜水果类等,以确保摄入全面的营养。1、身体虚弱易疲劳:中年人营养不良时,身体无法获取足够的能量来维持正常运转,肌肉得不到充足的营养滋养,会导致肌肉力量减弱,日常活动稍多就容易感到身体乏力、疲倦,且经过休息后疲劳感也难以完全消除,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的精力。2、皮肤毛发状态变差:缺乏蛋白质、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会使皮肤失去光泽、变得干燥粗糙,出现皱纹增多、松弛等现象。同时,头发也会受到影响,变得干枯、易断裂、脱发情况加重,严重影响个人外观形象。3、消化系统功能紊乱:营养不良可导致胃肠黏膜萎缩,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功能减弱。这会引起食欲不振,对食物缺乏兴趣,进食量减少。还可能出现消化不良、腹胀、腹泻或便秘等消化系统症状,进一步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形成恶性循环。4、精神状态不佳:大脑正常功能的维持依赖充足的营养供应。营养缺乏时,可能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导致中年人出现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情绪不稳定等问题,甚至增加患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风险。同时,保持规律的作息,每晚尽量保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有利于身体的恢复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